书城文化书法绘画(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136800000052

第52章 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6年),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着名书画家,“扬州八怪”

的领袖人物。

“扬州八怪”是中国18世纪中期,即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异军突起”的一支书画群体,它的形成与当时称为正统的“馆阁体”截然不同,它是以扬州地域为基地,以各地先后来扬州的书画家为主流,以书画创作之怪为特色,风行于清朝。它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极为光彩的一页。

扬州八怪,不限于八人,成员互有出入,但一般是指金农、黄慎、郑燮、汪士慎、李方膺、高翔、罗聘、李觯八位书画家,在书法上,以金农、黄慎、郑燮、汪士慎的怪书创作最富有特色。

“八怪”之中,板桥堪称三朝元老,他经历了康、雍、乾三朝。政治上他热心仕途,有“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康熙年间中秀才,雍正年间中举人,乾隆年间中进士,先后派在山东范县、潍县地任知县。为官十二年,他勤于政事,政简刑轻,做到案无留牍,狱无冤民。他能体察百姓疾苦,深得百姓拥护。他高兴的时候就要吟诗作画、创作板桥体书法赠给亲友、送给百姓,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轻松放任的特性,但这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中就可以引起不小的波澜。加上他为民做主,自作主张开粮仓赈济灾民,这些都成了日后他被罢官的罪名。郑板桥被扫地出门后,晚年客居扬州卖画,离开政务专门从事书画艺术,反而使板桥书画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有一首写郑板桥书画的诗:“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这首诗概括了板桥书画有不同于常人的怪。

郑板桥书画在继承方面的功底有多深?许多看了郑板桥书画的人不禁起了疑心,总觉得他写字作画如同玩耍。他的楷书又写得如何呢?

年轻的时候,郑板桥写得一手漂亮的楷书,他在乾隆十年(1745年)为山东潍县书写的《城隍庙碑》是早期楷书的代表作,此碑严谨肃穆、峻拔奇险,可以看出他扎实的楷书功底。郑板桥对传统的研习极为广泛,他的小楷也写得非常工整,颇得钟繇、王羲之神韵,他对汉隶、魏碑和晋唐草书都下过十分精到的功夫,而得力最多的是《瘗鹤铭》。

传统艺术的不断积累,是郑板桥日后创新的基础。

标志郑板桥书法艺术最高水平的“板桥体”

终于应运而生,这是将隶、楷、行、草、篆体加以融合,参入兰竹笔意后形成的十分鲜明的个人风格,郑板桥则戏称为“六分半书”。“板桥体”

的出现,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郑板桥的书画作品数量多,质量也很高,我们看他的作品,总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他的书法墨色浓郁、活泼雅致、有偏有正、有宽有窄,疏密之中有一种气质贯穿于其中,形成独特的风韵。观察自然、融景入字,他的书法作品不少地方得益于大自然的变化,比如在章法结构上有如“乱石铺街”,如“浪里插篙”,如“乌云压顶”,如“草木生怒”,万千气象溢满行间,欣赏时令人眼目为之一新。现代书画家傅抱石在《郑板桥集》前言中写道:“大体说来,他的字,是把真、草、隶、篆四种书体而以真、隶为主地综合起来的一种新书体,而且又是用作画的方法去写,这不但在当时是一种惊人的变化,就是几千年来也从未见过像他这样自我创造形成一派。”

欣赏板桥的书法,我们甚至感觉到他的创作近似一种高级的“玩”,很轻巧地拨拨弄弄,一个个不同的字形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笔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时,他的心境有一种心骛八极、神游四方、洒脱自如的放松感。我们不能设想,不是一个心灵深处放松的人,能写出如此放松的线条,而且只有在艺术上孤诣探求的人,才能达到这样放松的境界。

郑板桥的传世之作主要有《判词册》《怀素自叙节选》《行书七言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