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书法绘画(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136800000057

第57章 何绍基

清代着名书法家杨守敬曾说:“子贞(何绍基)分隶行楷,皆以篆法行之,如屈铁枯藤、惊雷坠石,真足以凌轹百代矣!”

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湖南道州人。三十六岁时参加乡试获第一名(解元),三十八岁时参加殿试,中第十一名进士。先后任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出任福建、贵州、广东乡试考官,后任四川学政。

何绍基早年以唐代欧阳通(欧阳询之子)《道因法师碑》为师,兼学李邕《麓山寺碑》,每日书写五百个楷字,且持之以恒,形成了峻险刻厉的楷书风格。行书则以颜真卿《争座位帖》《裴将军诗》为宗。何绍基推崇欧阳通、李邕和颜真卿,是认为三者溯源篆隶、上承六朝,是唐碑中的“正轨”。

清代初期大兴“文字狱”,文人学士噤若寒蝉,纷纷转向金石、考据学的研究。与此同时,书坛风气萎靡,“馆阁体”阻碍艺术的发展,到了非变法不可的地步了。清代中期,碑学进入中兴时期。何绍基是碑学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大量临写汉魏碑刻,在得到“天下孤本”《张黑女墓志》后,更是全神贯注加以研习,书艺出现新的飞跃。何绍基踏寻荒山古寺、峻崖邃谷,大量探访研究汉魏六朝碑刻,在学习中开始书法求变的序幕。

晚年,何绍基上溯秦汉,在金文、篆隶上用功,对《礼器碑》《张迁碑》的临写都在百遍以上,把篆隶高古淳厚的气息渗透到行草之中,意欲成自家面目。何绍基曾有“熔铸古人,自立门户”之说,伴随他的是一个十分艰苦的磨炼过程。

执笔“回腕法”为何绍基独创,执笔时手腕高悬,小臂同时卷成半圆,掌心造成最大限度的空虚,丹田提气,通身力到,方能成字。这种十分辛苦的执笔法,连何翁本人也承认写几个字便要汗流浃背,但是“回腕法”却带来独特的效果,这就是书法既有灵秀圆转之趣,又有浑厚古雅之风,实在有独家之妙。何绍基晚年日写百联竟然毫无倦容,可见其所下功夫之深。执笔“回腕法”使他的书法更臻妙境。

尊碑、学碑,但对“帖学”兼收并蓄,这是何绍基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同样借鉴“帖学”中婉转清雅的风韵,并将帖学大师刘墉的执笔之法学为己用。在碑和帖之间,他广泛继承,学以致用,艺术精进,终于化出自己独特的面目。后人赞“其书沉雄而峭恢,行体尤为恣肆中见逸气”,史称其书法“神与迹化,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

书法之外,何绍基工诗画篆刻,擅文学,对经学考据、律算尤有研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精论深究的修养造就了他高人的意识和胸志,使他成为晚清最有影响的书法大家。

何绍基为人正直,在任四川学政时大胆革除陋规、严劾贪官污吏,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他为官清廉、生活简朴,据说女儿出嫁时,他送一个密封的木箱,内书一个斗大的“勤”字,并嘱“箱中之宝,是抵千金,世世代代,用之不尽”。此事被后人传为美谈。

一个“勤”字,何尝不是何绍基从事书法艺术取得成功的全部秘诀!

何绍基的着述与书作颇多,主要有《东州草堂诗钞·文钞》《邓石如墓志铭》《逍遥游四屏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