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书法绘画(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136800000056

第56章 伊秉绶

清代赵光在《退庵随笔》中说:“墨卿(伊秉绶)遥接汉隶真传,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康有为则在《广艺舟双楫》中将伊秉绶称之为清代书坛的四位集大成者之一。

伊秉绶(1754~1815年),字组似,号墨卿,福建宁化人。乾隆年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惠州、扬州知府,以勤政廉洁、宽厚待人着称。

伊秉绶小时候在书法上用功甚勤,小楷写得十分工整。三十岁以后,他到京师王相国处当幕僚,接触大量碑帖,眼界随之开阔。伊秉绶对北魏的《孝文皇帝吊比干文》碑刻爱不释手,朝夕揣摩。这块碑,楷隶相间,方劲沉着,有瘦硬峻峭之宗的美称,伊秉绶颖悟过人,深得其神髓。

经人推荐,伊秉绶拜访了有“浓墨宰相”之称的书法家刘墉,成为他的入室弟子。刘墉将“古龙睛执笔法”传授给他。这种执笔法是单纯的以中锋使转的篆书写法。从此伊秉绶谨守师训,无论作楷、隶、行草,皆纯以中锋落纸,线条含蓄且十分凝练。

伊秉绶早年师承颜柳,已有相当的基础,他又由颜体上溯汉隶和秦篆,取法高古,选择汉代《衡方碑》为主攻方向。这种追索和师承使伊秉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还在《邮阁颂》《三公山碑》《张迁碑》《礼器碑》上下功夫。广泛的师承,使他的隶书既与汉碑相区别,又可与邓石如秀美的书风相媲美而独树一帜。

伊秉绶楷、隶、行草皆擅,他的楷书基本上是颜体的底子,不同的是他用隶书写法来写颜楷,风格别具,耐人寻味。他的行草书源于二王和颜真卿,行笔以隶法为之,篆籀金石气洋溢于字里行间,沉着有力、古朴可爱。线条虽细却不露骨,极有个性。尤其可贵的是他的行草书不受赵孟兆页、董其昌书风的影响,化古为新,超越时流。

在诸体中,伊秉绶以隶书最负盛名。

他用颜体楷法来作隶字,用笔圆浑,笔画平直,分布均匀,四边充实,不大做燕尾波挑。粗看横平竖直,然而在方正的字形中,却显露出恣肆奇纵的笔调和博大雄浑的气魄,让人感受到萧散苍劲的气息。现代着名书法家沙孟海称伊的隶书为“隶书正宗,化板滞为清秀高邈,用隶法写楷字,又用楷法写隶字”,形成了颜底隶面的风格特征。伊秉绶的隶书有着强烈的装饰意味,字越大,越是风神饱满。《墨林今话》评他“以篆隶名当代,劲秀古媚,独创一家”。

伊秉绶是清代以隶书享誉的碑学大师,他与阮元、包世臣等人先后提倡碑学,为清代书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艺事之外,伊秉绶的政绩颇为突出。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任扬州知府时,遇到罕见的自然灾害,他组织抗灾自救,与百姓共渡难关。任职期间,他十分注意地方的文化建设,修缮人文古迹,开辟文化场所,主持文坛盛会,奖掖提携后人,很受当地百姓称道。

伊秉绶着有《留春草堂诗钞》,并有大量楹联、条幅等书法作品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