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医针灸按摩(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16137200000015

第15章 针灸按摩(5)

【注意事项】本法的强度比较大。一般以施术时感觉酸胀、微痛,放松后感觉舒展为宜。如拿后疼痛不消失,说明用力太大,可施以揉摩法,以缓解不适感。使用拿法时腕部要放松灵活,拿力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

【作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开窍醒神,镇静止痛,消除肌肉疲劳。

【适应症】多用于四肢、颈背部斜方肌及肩部三角肌等部位,适用于头痛、项强、四肢关节及肌肉酸痛等症。

揉法

【操作】用手掌或手指在某一部位上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转,带动皮下组织。

【注意事项】操作时腕部放松,前臂发力,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一起,带动吸附的位置做回旋动作。揉动手掌或手指不能离开接触的皮肤,用力应轻缓而均匀,一般先轻后重,再轻,频率为每分钟五十至一百次。

【作用】宽胸理气,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

【适应症】多用于头面及胸腹部,适用于治疗头痛、胃肠道疾患、软组织损伤肿痛等。

擦法

【操作】用指面或掌面着力于身体某一部分,进行直线往返摩擦。

【注意事项】操作时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压力要均匀适中,以摩擦时不使皮肤褶叠为宜,往返摩擦的距离要拉得长,动作要均匀而连续不断,频率以每分钟一百二十次左右为宜。

【作用】益气养血,活血通络,祛风散寒,健脾和胃。

【适应症】本法作用力浅表,适用于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腰背酸痛、肢体麻木及软组织损伤等。

搓法

【操作】用双手掌面或小鱼际部夹住肢体的某一部位,相对用力,快速揉搓,同时上下往返移动。

【注意事项】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要求柔和、轻快、均匀、不间断,开始时速度由慢到快,结束时再由快到慢,移动要慢。频率一般为每分钟三十至五十次。本法作用力可达筋腱、骨骼,强度小时感到筋肉松展,强度大时则有明显的酸胀感。

【作用】调和气血,舒松肌筋,祛风散寒。

【适应症】多用于四肢、胁肋部,适用于四肢麻木不仁、软组织损伤、胁肋部闷胀疼痛等症。

捏法

【操作】用拇指与食指或拇指与食、中指相对用力,捏皮肤,向前捻动前进。

【注意事项】操作时用力应均匀、柔和,移动要连续,速度快者每分钟一百至一百二十次,慢者每分钟三十至六十次。手法强度可轻可重,轻者病人感到温和舒展,重者病人则有酸胀感。

【作用】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缓解痉挛,强身健体。

【适应症】多用于膀胱经、督脉、脊柱,适用于肌腱和关节囊内部及周围因风寒湿引起的肌肉关节疼痛。

滚法

【操作】用掌背面、指背面或小鱼际部着力于治疗部位,通过腕关节屈伸外旋,连续往返地滚动。

【注意事项】操作时肩臂、手腕要自然放松,肘关节微屈,手掌呈自然形成半握拳,着力点紧贴皮肤,滚动幅度控制在九十度左右,滚动频率以每分钟一百六十次左右为宜。

【作用】舒筋活血,强筋壮骨,滑利关节,消除肌肉疲劳,解痉止痛,对恢复某部位的肌群功能也有良好效果。

【适应症】常用于头部、肩背、腰骶、四肢关节等处,适用于头痛、项背痛、偏瘫、关节筋骨酸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梨状肌综合症等。

掐法

【操作】将拇指的末节呈屈曲状,以屈曲指端的指甲在肢体的某部或穴位处用力向内斜下方掐陷。

【注意事项】操作时要用手帕之类覆遮指甲,防止切伤皮肤,用力要逐渐加重,待得气后须持续一分钟左右。操作后要继施以揉法,以缓和刺激,减轻局部的疼痛反应。

【作用】开窍镇惊,退热镇痛。

【适应症】多用于面部及上肢部,适用于晕厥、休克、中暑、高热惊风等症,轻掐也可治疗感冒、头痛等症。

抖法【操作】双手握住肢体远端,微用力做小幅度的上下抖动。

【注意事项】操作时振动的幅度要小,频率要快,抖上肢每分钟二百次左右,抖下肢每分钟一百次左右。抖动的力量均匀,使力量持续不断地传递到近端。常与搓、捻法配合,作为治疗的结束手法。

【作用】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滑利关节,松弛肌肉,消除疲劳。

【适应症】多用于四肢部,尤常用于上肢,适用于肩周炎、髋膝关节疼痛、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

拍法

【操作】用虚掌、手指有节奏地平稳拍打体表的一定部位。

【注意事项】操作时肩、肘、腕要放松,拍打以手腕着力,着力时轻巧而有弹力;拍打后迅速提起,不要在拍打部位停顿,用力宜先轻后重;拍打背部时应让患者张口呼吸;频率要均匀,一般以每分钟八十至一百六十次为宜。且在按摩快结束时应用,故勿使用暴力,但在治疗肌肉萎缩麻木、神经麻痹等病时,在病区或穴位上使用揪法以后则需用重力拍打。

【作用】轻力行气止痛,疏松肌肉,抑制神经;重力则活血通络,祛风散寒,兴奋神经。

【适应症】多用于肩背、腰臀、四肢、肘窝、厢窝、足心等处,适用于岔气、四肢肌肉萎缩疼痛麻木、急慢性腰痛、腹泻、腹痛、痛经等症。

点法

【操作】用拇指指端或中指近端关节屈曲突起部位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用力深压揉动。

【注意事项】操作时腕部平伸,前臂静止发力,逐渐用力点压,不要移动,或加以轻微振颤则收效更显着。要将指甲修磨平整,操作时间不宜过长,并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术后加以揉按,以缓解不适之感。

【作用】畅行经脉,行气镇痛,解除痉挛,调和脏腑。

【适应症】多用于背臀部腧穴及肌肉较薄的骨缝处,适用于头痛、失眠、神经衰弱、偏瘫、腰痛、坐骨神经痛、关节痛等症。

叩法

【操作】两手五指屈曲成空心拳,以小鱼际或拳心着于皮肤,上下交替而有节奏地叩打需按摩的部位。

【注意事项】操作时用力要稳,由轻到重,切忌实拳叩打。叩击的速度宜连续而均匀,速度以每分钟五十至一百次为宜。此法多在结束按摩前使用。

拨法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无名指的指端来回拨动肌肉或肌腱。

【注意事项】操作时要由轻到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勿用暴力。手指拨动的方向与肌纤维走行方向相垂直,速度以每分钟60次左右为宜。

【作用】缓解肌肉痉挛,松解组织粘连,舒筋通络,滑利关节,消肿止痛。

【适应症】多用于颈、肩、背、腰、臀、四肢部肭肉,肌腱、筋膜等部位,适用于落枕、肩周炎、颈椎病、偏瘫、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

抹法

【操作】用手指指腹或手掌掌面平伏于按摩部位后,以均衡的压力抹向一边。

【注意事项】操作时用力要均匀,动作缓和,还可涂些润滑剂,以免推破皮肤。要自上而下,自左而右,自中部向两侧或自两侧向中间顺序操作,每次往返都要按此顺序。

【作用】开窍镇静,清醒头目,行气散血、扩张血管,增强皮肤弹性。

【适应症】多用于头部、颈项部,适用于头晕、头痛、失眠、颈项强痛、腰背酸痛、脘腹胀痛、呕吐等症。

捻法

【操作】用拇指和食指指纹面相对用力捏住肢体一定部位稍用力,如捻线状的快速捻搓。

【注意事项】操作时肩肘关节要放松,捻搓动作要灵活,移动要快,要有连贯性。

【作用】缓解痉挛,消肿止痛,疏利关节。

【适应症】多用于手指、脚趾小关节或浅表肌肤部位,适用于四肢末梢麻木、四肢小关节扭挫伤、小儿科疾病等。

振法

【操作】用指端或手掌紧压在身体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做持续振颤动作,使按摩部位产生振动感。

【注意事项】操作时前臂和手部的肌肉要强力地作静止性用力,使功力集中指端或手掌上,这样手掌上就会发生快速而强烈的颤动。振动频率要快,每分钟可达六百次左右,在每一部位的治疗时间不少于两分钟,使被摩的部位感到温暖舒松。

【作用】放松肌肉,调节神经,消除疲劳,解痉止痛,调节胃肠功能。

【适应症】多用于胸腹部,适用于消化不良、脘腹胀痛、便秘、痛经、月经不调、头痛、失眠、四肢关节疼痛等症。

按摩穴位知识

穴位,也叫“腧穴”、“穴道”、“孔穴”、“气穴”等。“腧”同“输”、“俞”,有转

输、输注的意思;穴是孔隙、空隙集的含义。穴位是人体经脉气血通达于体表的针灸施术部位,也是按摩重点施术的作用点。人体的穴位很多,都有一定部位和名称,按照十四条经脉固定排列而成为系统的叫“经穴”,共三百六十一个穴位;未列入十四经系统,或根本就没有分布在十四经脉上的叫“奇穴”,也叫“经外奇穴”;没有固定名称和位置的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叫“阿是穴”。穴位具有调理脏腑,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等作用。在诊断疾病方面,有时可根据它的分布部位,探索体表的反应点,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在治疗方面,穴位既可以治疗该穴所在部位的局部病症,又可以治疗本条经脉循行部位及远隔部位的病症。另外,有一些穴位还有其特殊作用,如气海长于调气补气,血海善于理血活血,足三里能调理肠胃,大椎能退热解表等。按摩就是通过穴位的这些近治、远治和特殊作用,来调整脏腑机能,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按摩防治疾病的效果好坏,第一步就是取穴的准确与不准确。如果取穴准确,疗效就好,取穴不准确,疗效就差,或根本无效。因此,一定要把穴位取准。穴位分散在人体头面、躯干、四肢各部,要想取准穴位,不但要求有一定的姿势和动作,如侧卧、仰卧、俯卧、端坐、屈肘、横臂、张口等外,还必须掌握常用的取穴方法。临床多用以下四种。

(1)简便取穴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临床实用,如两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达的部位,就是列缺穴;人体直立,手臂下垂,中指尖所点之处,就是风市穴等。

(2)根据人体自然标志取穴法:这种方法既准确,又简单,容易掌握,在临床上最为多用。如两眉头正中取印堂;两乳头之间取膻中;肚脐中央为神阙;对准肝脐背后脊柱上取命门;两耳尖直对取百会;低头时最突出的是第七颈椎棘突下取大椎,屈肘横纹头外取曲池等都是按人体的自然标志取穴的。

(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这种方法是以自身的手指某部的宽度为标准来测量取穴。

因各人手指的长度和宽度与其他部位有着一定的比例,所以这种方法也比较准确,简便易行。以自身拇指指间关节横纹的宽度为一寸,称拇指同身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宽度为一寸,称中指同身寸,适用于四肢及背部的取穴;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合并的第一指间关节的宽度为三寸,称横指同身寸,适用于四肢部的取穴。

(4)骨度分寸折量取穴法:这种方法比较复杂,但非常准确。这是将人体各部,分别规定为一定的分寸作为基准,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都是一样。如腕横纹至肘横纹作十二寸,也就是把这段距离划分成十二个等份;肚脐至胸剑联合为八寸,取穴就这些作为折算的标准。

成人按摩穴位

【百会】定位:头顶正中线上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休克,高血压,失眠,癫痫,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中风,脑震荡及后遗症,感冒,记忆力减退,聋哑。

【上星】定位:头部正中线上,在前额上方人发际一寸处。

主治:头痛,急、慢性鼻炎,鼻窦炎,鼻出血,鼻息肉,角膜炎,眼痛。

【素髑】定位:鼻尖端正中。

主治:休克,低血压,心动过缓,急、慢性鼻炎,鼻出血,小儿急惊风,鼻息肉,触电后急救。

【水沟(人中)】定位:人中沟正中线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

主治:昏迷,休克,中风,中暑,昏厥,癫痫,癔病,精神分裂症,晕车,晕船,急性腰扭伤,口唇水肿,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面部浮肿,小儿惊风,溺水窒息。

【通天】定位:百会穴前一寸,旁开一点五寸处。

主治:头痛,急、慢性鼻炎,眩晕,鼻出血,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中风偏瘫。

【头维】

定位:在额角发际,前发际正中旁开四点五寸处。

主治:偏头痛,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面神经麻痹,耳源性眩晕,急性结膜炎,眶上神经痛。

【印堂】定位:两眉头连线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感冒,急、慢性鼻炎,高血压,失眠,小儿惊风。

【太阳】定位;眉梢与外眼角连线中点,向后约一寸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感冒,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牙痛,面肌痉挛,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眼睑炎,失眠。

【阳白】定位:前额,眉毛中点上一寸处。

主治:头痛,感冒,眶上神经痛,眼睑下垂,面神经麻痹,眩晕,复视。

【鱼腰】定位:在眉毛正中,眼平视下对瞳孔处。主治:近视眼,急、慢性结膜炎,眼肌麻痹,面神经麻痹,眶上神经痛,早期白内障。

【攒竹】定位:眉间眶上切迹处。

主治:头痛,感冒,近视眼,急性结膜炎,角膜白斑,泪囊炎,面神经麻痹,眶上神经痛,面肌痉挛,小儿惊风,呃逆。

【丝竹空】定位:眉梢外侧凹陷处。

主治:感冒,头痛,面神经麻痹,急、慢性结膜炎,近视眼,牙痛,面肌痉挛。

【睛明】定位:目内眦旁零点一寸处。

主治:急、慢性结膜炎,近视,远视,散光,色盲症,夜盲,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青光眼,早期白内障,角膜白斑,翼状胬肉,面神经麻痹,泪囊炎。

【承泣】定位:目平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急、慢性结膜炎,屈光不正,内斜视,色盲,夜盲,青光眼,白内障,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角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

【瞳子骨角】定位:外眼角外侧约零点五寸处。

主治:头痛,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视神经萎缩,翼状胬肉,泪囊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

【四白】定位:目平视,瞳孔直下,正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角膜炎,近视眼,鼻窦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面部水肿,胆道蛔虫症。

【迎香】定位:鼻翼旁开零点五寸,鼻唇沟中。

主治:急、慢性鼻炎,鼻窦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鼻出血,鼻息肉,鼻部生疮,胆道蛔虫症。

【禾骨角】定位;水沟穴旁开零点五寸处。

主治:牙痛,急、慢性鼻炎,鼻出血,鼻窦炎,面神经麻痹,牙关紧闭。

【鼻通】定位:鼻骨下凹陷中,鼻唇沟上端尽处。

主治:过敏性鼻炎,肥大性鼻炎,萎缩性鼻炎,鼻息肉,鼻窦炎。颧骨角定位:外眼角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

主治: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炎,牙痛,口唇水肿。

【下关】定位: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合中有孔,张口即闭。

主治:牙痛,下颌关节炎,下颌关节复发性脱臼,咬肌痉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中耳炎,聋哑,面肌痉挛,耳聋,耳鸣。

【牵正】定位:耳垂前约零点五至一寸处。

主治:面神经麻痹,小儿腮腺炎,口腔溃疡,牙痛。

【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用力咬牙时,肌肉隆起,压之有凹陷处。

主治:牙痛,小儿腮腺炎,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牙关紧闭,急性扁桃体炎,癫痫,小儿惊风。

【地仓】定位:目平视,瞳孔直下,平口角处。

主治:面神经麻痹,小儿流涎症,口唇水肿,口唇疱疹,三叉神经痛。

承浆

定位:颏唇沟中央。

主治:面神经麻痹,中风语言障碍,牙痛,口唇疱疹,小儿流涎症,口腔溃疡,牙龈炎,精神分裂症,癔病。

耳门

定位:耳屏上切迹前方,张口呈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聋哑,中耳炎,牙痛,下颌关节炎。

听宫

定位:耳屏正中前凹陷中,张口有孔。

主治:外耳道炎,卡他性中耳炎,耳聋,耳鸣,聋哑,下颌关节炎。

听会

定位:屏间切迹前凹陷中,张口有孔。

主治:耳鸣,耳聋,聋哑,中耳炎,外耳道疖肿,牙痛,面神经麻痹。

角孙

定位:折耳,当耳尖的发际处。

主治:急性结膜炎,偏头痛,中风偏瘫,翼状胬肉,牙痛,口唇干燥,耳部肿痛。

率谷

定位:角孙直上一点五寸处。

主治:偏头痛,膈肌痉挛,中风偏瘫,眶上神经痛,小儿急、慢惊风,呕吐。

头临泣

定位:阳白穴直上,入发际零点五寸处。

主治:头痛,目眩,翼状胬肉,泪囊炎,中风,小儿惊风,感冒发烧。

风府

定位:在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