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生活文化
16137300000004

第4章 食文化(2)

《史记·大宛列传》说:“大宛以葡萄酿酒,富人藏酒万余石,久者十数年不败”。据一般的看法,葡萄和葡萄酒是汉代张骞通西域时,从大宛传入中国的。

但是明代的李时珍认为《本草》已有关于葡萄酒的记载,不过当时出产在陇西一带,还没有传进玉门关以南。李时珍虽然不能肯定《本草》成书时,陇西已酿造葡萄酒,可是他说。

“《汉书》作蒲桃,可以造洒,人每饮之,则本醄然而醉,故有是名。”则暗示了有此可能。

不管怎么说法,我国酿造葡萄酒已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明代以来,葡萄的种植逐渐遍及全国。但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则发展不快,到解放后才有了飞跃的提高,出现了多种名酒。其中长白山葡萄酒、通化葡萄酒、民权葡萄酒和上海红葡萄酒,均受消费者欢迎。

漫话啤酒

啤酒的历史甚古,究竟起源于什么时代,有种种传说,尚待作进一步考查。啤酒是由外文音译而来,英文作Beer,法文作Biere,德文作Bier,均有啤音,故名。

啤酒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在夏季具有清凉作用,而且还因为它本身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啤酒属于一种原汁酒,以大麦芽为主要原料,以酒花为香料,经过糖化发酵制成的。它不但含有原料谷物中的营养成分,而且经过糖化、发酵,其营养价值有所增加。从医学角度来看,适量饮用啤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世界上有的国家的许多医院还把啤酒作为治病的辅助剂,用于帮助治疗肺结核,肠胃病、高血压、神经衰弱、脚气病和血等症。

人们常常以为啤酒只有一种。其实不然,它的同宗很多。

啤酒以品质论,可分为鲜啤酒和熟啤酒。所谓鲜啤酒即带有鲜酵母,味道鲜美,但保存期较短,熟啤酒不带有鲜酵母,保存期较长。啤酒从颜色上分,有浓色和淡色之别,浓色啤酒亦称黑啤酒,主要显示麦芽香,味浓醇。它用料除普通麦芽外,还有香蕉麦芽和黑麦芽。淡色啤酒即市场上常见的那种啤酒,以普通麦芽为主要原料。从浓度分,可分为三种;酒精含量在百分之二以下的为低浓度啤酒,在百分之三点一至三点五的为中浓度啤酒,含量在百分之五以上的为高浓度啤酒。酒精含量高的啤酒,发酵时间长,质量更稳定,易于保存。

“名酒产地必有良泉”。水是啤酒的主要成分,不同水质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直接影响啤酒质量。

醋史

根据历史的记载,古时候的人们就知道酿醋了。《尚书·说命下》叙述了殷武丁恳求傅说出来做他的宰相时说:“若作酒醴,尔雅曲蘖,若作和羹,尔雅盐梅。”由此可知,在殷武丁的时候,人们作羹取酸用的调味品,还不是人工酿造的醋,而是天然果实的梅。除了用梅,大概还用过其他的果实。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说:“古太平,蓂荚生阶,其味酸,王者取之以调味,后以醯醯代之”。代替天然果实以取酸味的醯,即《论语》中“或乞醯焉”的醯,就是醋。《说文》:“醯,也”。

《酉阳杂俎》:“醋也”。唐成玄英《庄子疏》中说:“食醯,酢瓮中蠛蠓,亦为醯鸡也。”这里所说的酢,也就是醋。

春秋战国以后,酿醋更普遍地发展起来。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中说:“四月立夏后……可作酢”。又,“五月五日……亦可作酢”。这时候,醋大概早巳成为人们每天“开门七件事”之一了。

由于醋成为人们日常的大量消费品之一,所以酿醋的技术也精益求精地提高起来。还在南北朝的时代,后魏贾思勰就在他的《齐民要术》一书中记载了二十二种酿醋法。随着酿醋技术的提高,历代都产过誉满一时的名醋。如《记事珠》中说:

“唐世风俗贵重桃花醋”;《元化掖庭记》中说:元时醋有“杏花酸、脆枣酸、润肠酸、苦苏浆”。

大家知道,含有50%以上的酒精的酒,才能算烈酒,可是含有10%醋酸的醋,就是好醋了。减少醋液巾的水分,除了要在酿造过程中伏晒蒸发和冬冻捞冰外;另一个办法,就是把酿造出来的新醋贮存起来,使它变为陈醋。山西人好吃醋,他们更善于酿醋。山西的陈醋和山西的酒一样,也是早就誉满全国的。

茶叶考

茶,是世界公认的最好饮料之一。全世界现有四十多个国家种植茶叶,它的主要产区在亚洲。我国是亚洲主要产茶区之一。我国种茶的历史,大概与埃及金字塔的年龄不相上下。

我国是世界上制茶最早的国家。人们很早就掌握了制茶工艺。唐朝陆羽是世界上最早最有名的茶叶专家,他着的《茶经》,从采茶、制茶到包装都有详细的描写;就连用什么水泡茶也很有研究。后来,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进一步把制茶工艺详细分为二十条。可见,当时制茶工艺已发展到相当精湛的程度了。

我国的武夷红茶、祁门红茶和龙井绿茶,都闻名于世。武夷山区气候温和,雨水调匀,处处种茶,盛产水仙、乌龙、大红袍等名茶。从宋朝开始,这里的茶叶便成为进贡的隆品。到了元朝,皇帝索性在这儿辟了个“御茶园"。龙井茶以色、香、味、形齐全着名。杭州狮子峰有个明朝的古庙,庙前有十八株老茶树,据说这些树上的茶叶具有真味。不过,解放以后人工栽培茶树的茶叶质量已经超过它们了。

我国的饮茶历史

我国饮茶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汉宣帝时的王褒《僮约》赋。

其中讲到“烹茶尽具”和“武都买茶”。武都是四川绵竹县北的一座山名,为当时的产茶区。从《僮约》中可以看出,茶叶不仅已是一种饮料,而且成为商品。我国四川地区,至迟在二千年前,就有了饮茶的习惯。

三国两晋时期,饮茶的风气渐盛,并逐渐传入宫廷。吴国末年的孙皓,是个昏庸极顶的君王,每次大宴群臣,都要把他们灌得酩酊大醉,引以为乐。大臣韦昭的酒量很小,孙皓就叫他以“茶茗”代酒。这以后,文人便开始以茶接待宾客。

从唐代开始,饮茶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生活习惯。而饮茶的普及,与佛教还有一段因缘。唐代是我国佛教盛行的朝代,大约在唐玄宗开元(公元713——741年)年间,泰山有一座灵岩寺,寺里有不少和尚和信徒都要“坐禅”。坐禅时是不许打瞌睡和吃东西的,时间长了很难办。聪明的老和尚,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允许坐禅者可以饮茶,以兴奋脑神经。

以后“转相仿效,遂成风俗”,逐步影响到京师和其他城市,并出现了供应煎茶的店摊,无论道俗,都可以出钱取饮。

唐代由于饮茶之风盛行,又出现了一位茶叶专家陆羽。他总结了种茶、制茶、饮茶的丰富经验,在公元780年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茶书——《茶经》。当耐的皇帝还特地把陆羽召进宫去,让陆羽“现身说法”,当场烧茶给皇帝喝,皇帝赞赏不绝。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陆羽也从此被称为“茶博士”,奉为茶神。

在唐宋时代,用的是“茶饼”。到了元代,用的散茶。明代开始,才用炒青制法。茶叶的饮法,也改为开水冲饮。这是个大贡献,不但方便,且能享受到色、香、味、型的妙处。

冬令话火锅

中国饮食业的火锅,历史悠久。据传,我国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就有铜火锅。起初是流行于北方寒冷地区,是人们用来涮猪,羊、鸡、鱼等肉食。唐朝以后,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日益发达,烹调技术进一步发展,各色火锅也流传各地。到了请朝,各种涮肉火锅,已成为宫廷冬令佳食,甚至被称为众肴之首。到清末民初,不仅北方地区盛行,而且南方地区也流行很广。火锅品种越来越多,从原来单一的涮猪肉、羊肉、鱼肉,发展到多样化的“什景火锅”。还出现了取用各种去骨肉食切成薄片的“四生”“六生”“八生”“十二生”(各色生肉薄片,一盘算一生)的菊花火锅等,深受群众欢迎。

“食中佳品”——香菇

香菇,又称香蕈、香菌、香椹等,质洁味腴,营养丰富,是着名的“食中佳品”。着名神话小说《西游记》,屡有提及香菇为佛家、神仙之珍品。

香菇原是野生植物。生长在森林草原重山峻岭的野生菌类中,可以食用的有两百多种,香菇就是其中最珍贵的一种。一千多年前,庆元县龙岩村一个叫吴三公的农民,世居深山密林,以食山中飞禽走兽和野生菌蕈为生,发觉香菇味特鲜美,食后健身补气,就专采香菇充饥。过了多年,他发现被斧砍碎树皮的阔叶树干上,香菇生长极为旺盛,以后他就常在林中用斧砍树待菇生长。故种菇者几乎纯系庆元、龙泉、云和三县菇民。直至解放后,种菇技术始得公开,使香菇生产得以迅速发展。

香菇是一种疗效良好的中药。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申记载,“香菇乃食中佳品,味甘和平,大能益味助食,及理小便不禁。”我国南方农村很早就普遍应用香菇治疗天花和麻疹,每当儿童患病时,将香菇柄或整朵香菇煎汤服以后能促进其早出麻,减轻病症。民问还普遍将香菇剁成酱涂布于钉刺、针刺的创口上,能促进口广愈。香菇还含有一种抗癌成分,尤其对治疗冒痛,有较明显的作用。

西红柿趣话

西红柿,果实艳丽,果肉酸甜多汁,是廉价的佳肴美味,深受众人的喜爱。谁会相信,在十六世纪以前,这样的佳品竟然无人问津,甚至对它望而生畏!

原来,西红柿的祖籍在南美洲的秘鲁。当时,它生长在丛林里,当地人管叫它“狼桃”。到了十六世纪,有一天,英国有一位名叫俄罗达拉里的公爵游历来到了秘鲁,看见这种枝叶繁茂、果实累累、色彩鲜艳的果品,心中格外欣喜。于是,他把它带回英国皇宫,作为珍贵的礼品奉献给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女皇欣赏。从那以后,西红柿才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播种,培养起来。但只限于观赏,人们仍然不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