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十八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横下心来,决心冒死尝试一下“狼桃”的滋味。这位画家勇敢地吃下一口狼桃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们对它的印象,仍然不免心惊肉跳。
于是他穿戴好全身的服装,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向死神“挑战”。
可是,时问一分又一分、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地过去了,十二个小时之后,这位冒险的画家感到自己仍然还活着。从此,这位画家不畏牺牲,勇敢地尝试西红柿的趣话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这才引起更多的科学家的研究兴趣,逐渐成为世界人民喜爱的佳品。
科学家的研究证明,西红柿的营养非常丰富,每市斤西红柿中含有脂肪1.5克,胡罗卜素1.79克,灰分2克,蛋白质3.9克,钙30毫克,磷116毫克,维生素C39毫克,等于二市斤苹果和四市斤梨的含量。此外,还有维生素、苹果酸、柠檬酸、尼克酸等。
白菜的故乡
我国是白菜的故乡。在陕西西安半坡村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中,就曾发现一个陶罐里有白菜、芥菜一类的菜籽。
这说明距今六、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种植白菜了。
白菜古名菘。宋人陆仰存他着的《埤雅》中解释说:菘,凌冬晚雕,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字从松。
古人认为菘是蔬菜中的佳品。《南史》记载:“齐周顺隐钟山,王俭谓曰:卿在山中何所食?’答:‘赤米、白盐、绿葵、红蓼’。又问:‘何者为佳?’日:‘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唐诗人韩愈在诗中赞道:“早菘细切肥牛肚”。
旧时传说,只有南方产菘。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记载:“江南有菘,江北有蔓诗,相似而异”。然而,这种说法不尽可靠。宋人苏颂在《图经本草》中说:“旧说北无菘,今京洛种菘,都类南土。”
菘在民间被叫作白菜,约始于元朝。
西瓜始于五代
盛夏时节,西瓜成为人们消暑解渴的最佳食品。有人说,西瓜是在元世祖忽必烈(公元1260-1294年)时期,始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其实不然。元朝初年,方夔已有《食西瓜》
诗。“缕缕花衫粘唾碧,痕痕丹白掐肤红”。描写人们吃红稂西瓜时的情景。方夔是浙江淳安人,可知当时浙江已有西瓜,并非始于忽必烈时由西方传入。南宋末年,方圆也有一首《秋熟》诗,内云:“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文信国的《吟啸集》里还有一首《西瓜吟》说:“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陆俨山《菽园杂记》载:“金时王予可南云《咏西瓜》
云:‘一片冷裁潭底月,六湾斜巷陇头云’。”说明宋、金时期,西瓜作为盛夏食品,已普遍为人们所喜尝了。但它究竟始于何时?比较确切的记载,可以断定西瓜始于五代(公元907-960年)。
欧阳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说,五代时人同州邰阳县令胡峤居契丹七年,曾食西瓜,味甘。胡峤写过一篇《陷虏记》,说他是从回纥得到的瓜种,“结实大如斗,味甘,名日西瓜”。回纥是我国古代居住在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及天山一带的少数民族,由于地处祖国的西边,‘所以由此地传入内地,就称之为“西瓜”了。
见于古籍中的柑桔
我国栽培柑桔的历史十分悠久。据《尚书·禹贡》记载,在夏禹时代,便有人种植桔、柚、枳。《水经注·沅水》云:
“吴丹阳太守李衡,植柑于其上,临死,敕其子日:‘吾州里有木奴,不责衣食,岁绢千匹。’太史公日,江陵千桔,可当封君,此之谓矣。”这足以说明在二、三千年前,我国中部人民种植柑桔已很盛行。
汉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写道:“黄柑橙榛……罗乎后宫,列乎北园。”说明至迟在西汉,我们的祖先已从酸橙选得了甜橙。李时珍着的《本草纲目》云:“夫桔、柚、柑三者,相类而不同。桔实小,其味微酢,其皮薄而红,味辛而苦’柑大于桔,其瓣味酢,其皮稍厚而黄,味辛而甘;柚大小皆如橙,其瓣味酢,其皮最厚而黄,味甘而不甚辛。如此分之,即不误矣。”
据吏书记载,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很注意总结栽培柑桔的经验。公元前三百年着的《唐志》云:“柑有二十一种,有成都平蒂柑,大如升,色苍黄,犍为、南安出好黄柑。”南宋韩彦直撰着的《桔录》,分上、中、下三卷,上中两卷详述浙江温州所产柑桔的品种,下卷论连土宜、蕃殖、桔园管理、防除病虫害,采摘、贮藏、加工等技术,是我幽第一部珍贵的柑桔专着。
在文苑中,歌颂柑桔的篇章要数爱国诗人屈原的《桔颂》
最为出名,全篇以对桔的歌颂,自况坚贞,是托物寄兴之佳作。
槟榔的身世
拜年客人到我家,一口槟榔一杯茶。
——长沙民歌客来敬茶,是我国人民一种传统的礼节。请吃槟榔,却是湖南的长沙、湘潭一带特有的习俗。
槟榔的老家原在马来西亚半岛,是一种很像棕榈树的常绿乔木。它侨居中国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我国海南岛、云南、台湾等地都有大量种植。
吃槟榔并不是坏习惯,适当吃些槟榔对人体还有好处。吃过槟榔,脸上会发热,有点像酒醉了似的。这是由于槟榔里含有一种特别的槟榔素和槟榔硷,产生了刺激作用。它们对于医治体内的绦虫、蛔虫、姜片虫都有效。此外,槟榔还有治痢疾,利冢,固齿,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功能。当然,过多的吃槟榔也是不好的,因为它的纤维坚韧,对牙齿的珐琅质会起损害作用。
槟榔除了果实可以食用外,它的花是一种治疗咳嗽、驱痰的良药。有些国家还把它的外果皮纤维用来编织地毯和压制高级建筑材料。未熟的槟榔果实可作染料。胚乳磨粉可提取药物单宁。槟榔树外皮坚韧,可做屋柱和板材,是一种优质建筑材料。
水稻家族史
我们今天栽种的水稻,它的始祖是野生稻。1917年在广东博罗的罗浮山麓至石龙平原,1926年在广州东郊犀牛尾,人们都曾发现野生稻。因此有人提出,华南是我国水稻的发源地。
我国栽种水稻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栽稻最古老的国家。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水稻在农业生产中就占有一定的地位。在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经有了稻字,并且还有占卜稻谷生产丰歉的记录。而且当时人们还知道为稻田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哩!可见当时水稻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考古学者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曾发现有稻谷壳和炭化了的稻谷凝块,它们可能是最早栽种的水稻遗物。
全世界的水稻,可以分成三个系统。
大概在唐朝以前,我国长江流域栽种的水稻传到了朝鲜,以后再传到日本。日本的水稻,向西传到西伯利亚,传到俄国;向东则传到美洲。
水稻的另一产地印度,它的稻种由西传到伊朗、巴比伦,进入欧洲。
三千多年前,印度尼西亚爪哇也已开始种稻,从而形成南洋系统的稻谷。
我国水稻的品种不下五千余个。
水稻是离不开水的。有一种深水稻,水位高,禾苗加速生长。云南滇池附近的“水涨谷”,株高可达七、八尺。广东的“深水莲”稻种,株高竟达一丈五。但也有一种陆稻,像小麦那样生长在旱土里。如果水多了,这种陆稻反而会长得愁眉苦脸的。
人们形容谷粒“金灿灿”,殊不知还有白色、棕色、紫色,鲜红的谷粒,更有青黄相间的“五花”谷粒。
谷去壳为米,有自米、也有红米(淡红、深红的),云南石屏有紫米,贵州玉屏有黑米,江苏常熟有血糯。米中佼佼者,要数广东增城的“丝苗”米,马坝的“油粘”,江西石城的“贡米”,江苏无锡的“薄稻”米,为饭细软,甘甜可口。
以前,这些都是直运皇宫的。更有名声的是现今陕西固城、安徽宿县、云南勐定和湖南江永等地出产的一种香米,煮饭时在普通米内掺和一小把,犹如云南边疆兄弟民族以竹筒烧饭,清香飘逸。
芋艿小史
在二千一百八十多年前,秦始皇灭了赵国,要把卓氏远迁。这时,卓氏听说岷山下有野生的蹲鸱可以充饥,便请求秦王准他们迁到四川临邛去。蹲鸱是芋艿最早的称谓,因为它的外形像鸱鸟下蹲一般。从这时起,人们便开始把蹲鸱栽培作为食用。
生长在亚洲东南部热带地方的叫做蛮芋。生长在温带地方的叫做芋艿,后来南方人就叫它为芋头。芋头分为旱芋和水芋两大族。
旱芋分为三大家,一家是多子芋,母、子芋长得肥胖,肉白质细而粘糯。杭州的“白梗芋”和广州的“旱芋”都是它的优秀后代。另一家是魁芋,母芋长得肥胖,肉质细软。广西宜山的“槟榔芋”就是这家的名门。又有一家是多头芋,母子群生,肉味均好。浙江金华的“切芋”和宜山的“狗爪芋”均是它的优秀子弟。
水芋必须栽在水田中。主要有“红梗芋”和“白梗芋”两家。水芋味胜于旱芋,而茎亦可食。
养蜂史话养蜂在我国已经有很长远的历史。古代大诗人屈原在他的诗篇《招魂》里,叙述当时的食品已有蜂糖,可证明我国人民早就以蜂糖作食品了。范蠡着的《致富全书》里,曾经记述养蜂采蜜、收蜂和驱逐害虫的方法。还说当时的楚国已经创造和使用了蜂箱。所以,我国在周代已经开始养蜂,是无可怀疑的。
据晋人皇甫谧着的《高士传》(卷下)载,汉代有个隐士姜歧,是汉阳上邽人,在后汉桓帝延熹年间(约在公元160年前后),隐居山中,以养猪养蜂为业。还招收生徒,生徒学成后以养蜂为业的共兰百多人。姜歧可说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养蜂专家。
晋代时,养蜂已很普遍。据晋人张华着的《博物志》说;“人家养蜂,以木为器,开小孔,以蜜涂器,捕三两蜂纳器中,宿昔,蜂飞出将伴来,作蜜多少,随岁丰俭。"这可证明晋代人已会养蜂。
宋人王元之有《蜂记》一篇,记述养蜂的生活状态很详细。宋代的大诗人苏东坡有吟咏蜜蜂的诗篇:“空中蜂队如车轮,中有王子蜂中尊;分房减口未有处,野老解与蜂语言。前人传蜜延客住,后人秉艾催客奔,布囊包裹闹如市,坌入竹屋新具完。小窗出入旋知路,幽圃首夏花正繁,相逢处处命俦侣,共入新屋长子孙”。
明人刘伯温在他着的《郁离子》里,也详细介绍了养蜂的方法。清人郝懿行着的《蜂衙小记》,则是一本讲养蜂的专书,取材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