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张学文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当代中医世家系列丛书
16143000000030

第30章 祖传秘验

由于祖上有三代行医,前后历时百余年,他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结了许多教训。鉴于过去印刷的落后及失于积累,更重要和更可惜的是“文革”中并所有的古线装书及一些其他书及病案、处方均被按“四旧”焚之一空。现根据记载将祖辈们用之有效的部分处方录之于后,以供参考。

芪蛭丸

处方:水蛭6g,黄芪30g。

功效:益气逐瘀。

主治:跌打损伤,断筋伤骨,癃闭,水肿等。脉沉涩,舌黯或有瘀点、苔薄白。

用法:生晒淡盐水炙后的水蛭和黄芪共为细粉,用蜂蜜制成丸剂,每日2~3次,每次10g。

十味过水饮

处方:熟附子10g(用开水先煎15分钟以上),上油桂1g,大水蛭(制)5g,生黄芪20g,云茯苓15g,大白术15g,白茅根30g,白通草10g,车前草12g,生甘草6g。

功效:益肾温阳利水。

主治:小便不利,腰膝浮肿。脉细或涩,舌黯淡苔白水滑者。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小儿疳积散

处方:党参30g,炒白术30g,茯苓30g,炙甘草15g,槟榔20g,砂仁15g,陈皮20g,炒苡仁30g,白芍30g,山药30g,莲子30g,三棱15g,鸡内金30g,焦三仙各30g,使君子30g,炒扁豆30g,雷丸20g,芜荑20g,榧子20g,胡黄连15g。原方中还使用了五谷虫30g,解放后逐步被禁用。

功效:健脾和胃,化积杀虫。

主治:小儿疳积。

用法:共为细粉,每日3次,每次冲服3g。或炼蜜为丸,每日3次,每次8g。以上量按3岁小儿量算,如不及或超过,可按其比例适当增减。

清肝通络汤

处方:天麻10g,钓藤12g(后下),石决明20g(先煎),菊花12g,丹参15g,夏枯草15g,赤芍10g,川芎10g,当归10g,郁金12g,山茱萸10g,山楂15g。

功效:清肝活血。

主治:头疼、眩晕、肢体麻木、语言不利等。脉弦细,舌红黯苔薄白。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注:此方经张学文教授临床实践稍事加减,取名“脑清通”汤治疗中风先兆证、脑梗塞等有良效。

三参荣心汤

处方:太子参12g,丹参15g,元参12g,寄生15g,炙甘草10g,炒枣仁15克,麦冬15g,生山楂15g,桂枝6g。

功效:益心活血。

主治:心悸怔肿,心慌气短,口干眠差。脉沉涩或结代,舌黯红苔薄白。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注:此方经张学文教授临床实践稍事加减,取名“四参安心汤”治疗气阴两虚的各型心律失常、心肌炎,疗效满意。

清解七味饮

处方:生石膏30~60g(先煎),黄芩10g,柴胡10g,葛根10g,菊花10g,薄荷10g(后下),银花或连翘15g。

功效:疏表清里、生津除烦。

主治:外感发热、邪在卫气之间,症见发热或微恶风寒、烦渴口咽干燥或咽喉肿痛,或咳嗽少痰。舌边尖红、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浮数。

用法:清水煎服,武火急煎,勿过煎,每日2剂(昼夜各1剂)热甚病重者,可日4时1剂,夜2剂。

绿豆甘草解毒汤

处方:绿豆120g,生甘草15~30g,草石斛30g,丹参30g,连翘30g,白茅根30g,大黄15或30g(后下)。

功效:解毒益阴,兼顾心肾。

主治:多种食物或药物及其他中毒后,见发热,口干舌燥,心烦呕吐,甚则神志恍惚,小便混浊等症。

用法:上方用冷水浸泡后煎服,煎时以水淹没全药为度,文火煎煮,大剂量频服,一般昼夜各服1剂,必要时可服3~4剂。对于接触性中毒患者,则须清洗皮肤。

四参安心汤

处方:西洋参10g(也可用太子参代替),丹参15g,玄参10g,苦参10g,炙甘草10g,炒枣仁10g,麦冬15g,生山楂10g,桂枝6g。

功效:补益心气,活血养阴。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所致心动悸不安,胸闷心慌,疲乏无力,头昏自汗,或有轻度浮肿。舌质红少苔,脉虚大而数、或有结代。检查有“心肌损害”“心肌缺血”等。

用法:西洋参另炖,余药加水煎,二者兑入,每日1剂,每剂服2~3次。

加减:胸闷加全瓜蒌,气短汗出加炙黄芪、五味子;身微热者加白薇或地骨皮;胸痛者加赤芍、桃仁、三七;轻度浮肿者加茯苓、益母草。

注:病毒性心肌炎的后期,毒热已减,余热未净,而气阴两虚,血脉不畅症状突出。古方生脉散虽有很好的补益气阴作用,然少散余热、化瘀血等作用,故拟此方,针对病毒性心肌炎之心肌损害、供血不良、心律失常等机理,几方面兼顾,经多例此类病人应用,凡坚持用药者,均有较好疗效,且比炙甘草汤效佳。但若属心肌炎早期热毒炽盛者,应重用清热解毒之品;风湿性心肌炎者,应重在清热祛除风湿,不宜早用此方。

清脑通络汤

处方:草决明30g,川芎12g,赤芍10g,山楂15g,丹参15g,磁石30g(先煎),菊花12g,葛根15g,地龙10g,莶草30g,川牛膝15g,水蛭6g。

功效:清脑降压,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先兆症(小中风),症见头痛头昏,眩晕,耳鸣,肢体麻木,手足逐渐不利,疲乏无力,舌质淡紫,舌下脉络瘀阻,脉弦细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

益肾化瘀利水汤

处方: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2g,桂枝10g,丹参15g,川牛膝12g,桑寄生15g,山楂12g,益母草30g,白茅根30g,通草10g。

功效:益肾化瘀,利水消肿。

主治:肾虚血瘀水肿,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盂肾炎之水肿、小便不利,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脸色发暗,脘腹闷胀,舌瘀暗,脉沉涩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注:肾虚血瘀是许多疾病过程中的一个共同病机,可以引发许多疾病。《血证论》曰:“水与血相互倚伏……互相维系。”血不利则为水,水阻则血不行,故水肿病证中,许多与血瘀密切相关。且肾虚蒸化无力,水湿易于停蓄,所以肾虚、血瘀、水停三者同时存在,特别是在一些久治不愈的肾病患者中,尤为常见。所以此方据此病理而拟定,以补肾活血,利水消为法,用于肾虚血瘀水肿病人,经长期应用,疗效较为满意。

散结软坚汤

处方:夏枯草30g,浙贝母12g,露蜂房12g,山慈菇12g,穿山甲6g,广郁金12g,北柴胡10g,生牡蛎30g,(先煎)制香附12g,血丹参15g,白僵蚕10g,净海藻10g。

功效:理气活血,软坚散结。

主治:凡因痰气交结,血行不畅所致之痰核、结节、肿块,瘕积聚,乳腺增生,淋巴结核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通脉舒络汤

处方:黄芪30g,红花10g,川芎10g,地龙10g,川牛膝15g,丹参30g,桂枝6g,山楂30g。

功效:益气活血,通脉舒络,排滞荡邪,祛瘀生新。

主治:中风、痹证等偏于气虚血瘀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注:我们用此方为主加减治疗风中经络之气虚血瘀证病人近千人,发病在3个月之内者,均取得较满意疗效。以此方为基础缩减,制剂成为复方静脉滴注剂“通脉舒络液”(医院制剂),已广泛用于住院病人的治疗,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乙等奖。临床体会,早期应用,坚持应用,效果较好,一般在发病后3个月以内,最迟不超过半年者,用后效果最佳;一年以上则能改善部分症状。另外,一般要坚持用药1~3个月,不可间断,不可图速效而朝令夕改。在中风后遗症时,根据本方原则,辨证加减,内外合治,亦可取得良好效果。

通窍活血利水汤

处方:丹参30g,桃仁10g,红花10g,茯苓20g,川牛膝15g,白茅根30g,川芎10g,赤芍10g,水蛭6g,麝香0.1g,黄酒30~90g,葱白3寸。

功效:通窍活血,利水化浊。

主治:中风、颅脑外伤、脑积水、顽固性头痛、脑肿瘤,辨证属颅脑水瘀或颅脑积血者。

用法:先将黄酒洒在干药上,用纸或布封紧器口,20分钟左右,使黄酒渗入药中,而后除麝香外,余药清水煎,取药汁或温开水冲服麝香粉。

注:以本方加减治疗颅脑水瘀证11例,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18岁以下3例,19~50岁者5例,50岁以上者3例;脑积水4例(先天性及外伤性脑积水各2例),脑出血2例,脑梗塞2例,严重挫伤1例,顽固性头痛2例;病程最短者2月,最长者10年,其中2~6个月者4例,1~2年者5例,2年以上者2例。结果:痊愈4例,显效4例,好转3例。

本方中黄酒用量酌情,少则20g,多可用至90g,药后面色微红,有微醉象,效果反好,原因待以后总结。麝香是本方的主要药物,其性温,馨香,能开诸窍通经络,并兼活血化瘀,如缺此则常常影响疗效。单纯的颅脑瘀血证,如顽固性头痛,宜去白茅根、茯苓等利水化浊之品。如无麝香可用冰片0.2g冲服,或可加用白芷6~9g以试代之。

眩晕宁汤

处方:橘红19g,茯苓15g,姜半夏10g,磁石30g(先煎),丹参15g,川牛膝10g,桑寄生15g,菊花12g,钩藤12g,天麻10g,女贞子10g。

功效:熄风止痉,益肾定眩。

主治:眩晕或呕吐,时发时止,发则如坐舟船,不能站立。胸闷不舒,少食多寐,舌胖、苔厚白而润,脉弦滑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注: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内耳眩晕比较常见,而少对症之方。古方半夏白术天麻汤虽可应用,但难以适应眩晕复杂多变证情。经过多年探索,发现美尼尔氏综合征之眩晕往往病因多端,病情复杂,常常一人兼有风疾、肝阳、肾亏、血瘀及偏寒偏热、夹虚夹实等多种病机。因此,拟成此方,经多年临床应用,收效比较满意。若遇肝风上扰,每加羚羊角2~3g(另久煎)效力更佳。

强胃汤

处方:香附10g,砂仁6g,陈皮10g,党参12g,白术12g,半夏8g,白芍12g,山楂15g,石斛10g,丹参15g,三棱10g,甘草5g。

功效:益气健脾,养阴止痛。

主治:脾胃气阴亏虚,胃不能纳,脾不能运之脘腹隐痛,腹胀纳差,喜温喜揉,口干少饮,口淡乏味,大便时干时溏,舌暗红苔白微腻,脉弦缓或弦细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注:脾胃薄弱失纳失运者,临床十分常见,气虚者“四君”“六君”,伤阴者“益胃”“麦门冬汤”。此医者常识,人皆知之。但我们经长期临床观察,所谓脾胃气虚、阴虚,只是相对而言。气虚者是以气虚为主,阴亦不足;阴虚者是以阴虚为主,气亦有不足;阴阳两虚者亦甚常见。更有偏脾阴不足,胃阳不足者,气阴两虚者不得不知。故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健脾益气化湿祛痰作为基础。加白芍合甘草、山楂酸甘以化阴,以使益气健脾之中兼养脾胃阴液,使阴生阳长,生化无穷,此亦符合张景岳“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意。再加丹参合生山楂、三棱,活血消瘀止痛,气虚阴亏络阻者,用之甚宜。

宽胸通汤

处方:瓜蒌15g,薤白10g,绛香10g,丹参15g,三七3g(冲服),麦冬10g,桂枝6g,生山楂15g,炒枣仁15g,川芎10g,赤芍10g,鹿衔草15g。

功效:宽胸理气,活血止痛。

主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属气滞痰阻血瘀者,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慌气短,疲乏无力,或下肢浮肿,眠差多梦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注:胸之证十分常见,治胸之方亦多。古有张仲景的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诸方,后有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近有冠心Ⅱ号方等,若辨证准确,用之均有良效,前人多有报道。我们临床观察,胸或心痛病人中以胸阳不振,痰浊阻闭,阴乘阳位,心脉瘀阻病人最多,而诸证相互并见,只是偏盛不同而已。故综合古今论述及自己临床体会,草拟宽胸通汤方,作为治疗胸心痛之主方,临床凡病机属痰浊闭阻,心脉不通者,咸以此方加减,甚为得心应手。另外,凡病胸者,均非一日之寒,而有一个较长的发生发展,由轻到重的过程。因此,除急症须迅速止痛外,大多应守法守方常服,根除去病根,有彻底治愈之望。故此方择药多着眼于长远,不图速效,而求远期疗效。方中之药,性较平和,且加入养阴益血之品,防止出现偏弊。经临床众多病人验证,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得当,剂量合适,用之皆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