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张学文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当代中医世家系列丛书
16143000000031

第31章 弟子名录

集体弟子

1964届作为陕西中医学院成立后第一届本科生,学院决定由张学文作为该班班主任。几年来他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团结一致,互相学习,相互支持,共同提高,使该班在学院获得许多荣誉,他们也成为知己、朋友,政治上互相关心,学习上互相鼓励,生活上互相关照,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至今仍经常往来。1964年毕业后分赴陕西、甘肃、青海、江苏等省、市、地、县中医药单位从事医疗、科研、教学工作并兼任一些行政领导工作。他们分别获得了高级职称和许多成就及荣誉称号。目前除有4位已去世外,其他人虽年逾花甲,已经退休,但仍在不同的岗位上继续为继承、发扬、整理、提高祖国医药学遗产而努力奋斗。从这一角度来说,这些同志可以算作张教授的集体弟子。现按他们的姓氏笔画罗列于下:马桂文、王万全、支军宏、邓益和、宁永新、朱长庚、孙福生、许继祥、刘兰花、刘树华、张天运、张克敏、张志华、张武翔、张新民、张榆定、体玉芳、陈秀芳、陈德亮、李成岗、李明成、李喜望、郑淑敏、周怀仁、罗岚岳、郇宜君、赵宗乾、种树林、郭万德、袁立新、贾应虎、柴有华、高代贵、高和发、高东来、章逢润、寇应超、康明成、崔煜锦、董邦运、强致和、杨致芳、杨万华、雷冰栓、谭世发。

学术继承人

张学文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共计4人,他们均经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先后两期,包括:

王景洪,男,汉族,55岁,陕西省城固县人。医学硕士,现任陕西中医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75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并留校任教,1978年师从张学文教授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先后担任主编、副主编的著作有《实用处方纲目》《张学文医学求索集》《疑难病证治》《方剂学》《白话通解黄帝内经》《白话全译本草纲目》等十余部,前两部专著分别荣获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主持的“中医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科研项目于2001年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0年被确定为全国著名中医专家张学文教授学术继承人以后,加强了临床实践环节,尤其在中医内科与脑血管疾病等疑难病辨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2项,指导硕士研究生7名,并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学术带头人。

李军,男,50岁,陕西三原县人,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1985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任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委书记、业务副院长,中西医结合脑病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系陕西省“三五”人才,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康复医学会理事等职。1987年赴日本研修心脑血管病专业,1990~1993年被国家两部一局确认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随师张学文教授临床学习,深得其学术真谛。

经近30年的从医实践和名师指导,学验具丰,中医基本理论功底扎实,擅长诊治心脑血管病和内科疑难杂症,尤其对活血化瘀法和涤痰通络法的灵活运用颇具心得,屡起沉疴,治疗中风、脑积水、多发性硬化症、癫痫、三叉神经痛等病症疗效显著。近年在张学文教授指导下,带领研究生着重开展对中医脑病证治理论的系统化研究。该研究力求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以提高中医辨治脑病疗效为宗旨,创建其具有发展前景的重大学术地位。该项研究是在继承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发展中医脑病证治理论,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使中医脑病的辨证论治理论向现代规范化迈进一大步,具有积极的学术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近年来先后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成果奖8项,获国家专利2项。

符文彬,男,40岁,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医学学士。曾跟随著名针灸医家司徒铃教授临床学习多年,得其真传;并得到辽宁中医学院彭静山教授、陕西中医学院张学文教授等指导。从事脑病和痛症的研究。在国际刊物和国内一级刊物发表论文28篇,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著有《针灸奇法治病术》一书,主编《汉英针灸治疗手册》,《HAND BOOK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曾应美国、以色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多次邀请进行讲学和医疗指导。1993年获广东省中医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1995年被广东省中医医院授予“青年拔尖人才”称号,1997年被评为“十大杰出青年”。主持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4项,广州中医药大学“眼针疗法的CAI制作”一项;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火灸治疗哮喘的规范化研究”、广东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针刺对心脏交感神经显像影响的研究”。主持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分课题一项。2000年被广州中医药大学聘为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现任广东省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广东省中医脑病治疗中心副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广东省针灸学会经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常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教育专家库专家及省市9部门专家库专家。广州电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北中医》等三刊物特约撰稿人。

孙景波,男,41岁,出生于河南洛阳市。副研究员,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张学文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1985~1988年在陕西中医学院攻读张学文教授硕士研究生;1988~1993年陕西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工作,其中1989年赴日本群马县进修心脑血管病内科。1993~1996年在西安中医多学科研究所工作,1999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专业博士毕业。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医院)中心实验室副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国家重点学科脑病学术方向学术秘书,广东省中医证候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秘书,广州市科学技术咨询评审专家库专家,广东省中医医院“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主要参与完成的“中风先兆证及小中风片防治其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1993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广东省自然基金项目“HPA系统多态性与血瘀证的微观辨证及其分类”课题研究,参与“九五”科技攻关项目“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和中医药综合治疗研究”和“十五”攻关项目“中风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究”工作。

主要学术论著:《中风病防治研究》(编委),《中西医脑髓病学》(编委),《Essentials for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edicine and Health Publishing Company(Hong Kong),共计3部。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包括:“张学文教授从气虚血瘀证论治中风病经验”“张学文教授治疗小儿脑积水经验”“老年性痴呆病中医病机探讨”等。

博硕研究生

张学文教授从1978年起和郭谦亨教授及指导小组一起,累计招收了15期温病硕士研究生,共计37人;从1985年起张学文教授和指导小组又增招内科中风及脑病研究生13期,共计33人。这两个专业70位同学大约有35人在国内外继续考取了博士和博士后,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同的成绩,有的享誉海内外。现将有资料的简况附后,无详细资料者仅附其名。

姜良铎教授,中国首届中医专业医学博士。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首都科研基金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中国卫生部卫生技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卫生部保健食品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中药目录咨询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热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中国中医急诊杂志编委,教育部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台湾长庚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教授,青海省科技顾问,陕西省榆林市科技顾问。

1976~1978年在陕西中医学院任住院医师;1978~1981年在张学文、郭谦亨教授指导下于陕西中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并获得中国首届中医硕士学位;1981~1983年在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内科从事临床、科研工作。1983~1986年在北京中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其导师为著名中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1986年获得中国首届中医博士学位,同年留校附属东直门医院任教至今,曾获校、市、国家科技奖10项。

王志新教授,男,60岁,出生于中医世家,陕西省眉县人。1968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1978年考取张学文、郭谦亨教授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现任陕西中医学院专家门诊部、中医基础教研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咸阳中医药研究所名誉所长,咸阳市政协委员。擅长温病、内科,尤其对乙型肝炎、慢性胃炎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先后完成了卫生部中标项目“中医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省教委“温病卫气同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省医药局“增效银翘片的研制”等课题,并获省优秀新产品奖、科技进步奖、西安市科技开发奖。近年来主要从事“胃炎康的研制”(陕西省科委资助项目),“灭翱散抗HBV感染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陕西省教委资助项目)。曾在《中医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乙型肝炎防治必读》、《现代家庭医疗保健十万个为什么·家庭用药卷》等三部著作。

张俊才,男,59岁,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粤海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三亚分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对热性病、肝胆疾病及中医男科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有“健康人口服青蒿琥酯片的耐受性及不良反应”“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两例报告”“现代中医内科学·痉症”等学术论文。

周永学教授,男,47岁,现任陕西中医学院院长助理、陕西中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中医内科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全国中医药成人教育学会高教委员会副会长。已出版《温病发微》《中医临证指要》等4部专著,发表论文近30篇。

戴春福教授,男,48岁,福建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主任、中医基础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当选为福建省九届政协委员。

1981-1985年求学于张学文、郭谦亨教授,获医学硕士学位,1989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毕业又获医学博士学位。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5篇。独著《温病学探究》,主编《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教程》,参编研究生教材《温病学说之研究》及全国教材《温病学》等12部著作。先后主持福建省科技项目8项,获福建省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及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临床主要诊治外感热病及男性病。因其疗效显著,来诊者众,近年来福建省电视台教育频道、福建省广播电台、《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多次邀其作学术讲座,介绍其对男性病的研究成果。1995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多次被评为福建中医学院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师德之星先进个人、先进科技工作者、福建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03年被评为首届福建中医学院名师及首届福建省教学名师。

赵超群,男,49岁,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副研究员,西安芳草园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杜力军教授,男,博士,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药物药理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心脑血管药理学研究、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工作,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疾病与脑功能的关系。

1980年河南省焦作卫校中医大专班毕业,1985年获陕西中医学院医学硕士学位(导师张学文教授),1990年获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博士学位(导师凌一揆教授),1992年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访问学者(导师周金黄教授),1994年起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药理二室主任、教授。1998年美国北卡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访问学者,1999年11月起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药物药理研究室主任、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教授。国家新药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杂志编委,《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编委。先后承担国家新药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国家863暨十五攻关课题8项,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5项,目前所研制的国家二类中药新药4个,其中一个注射剂已进入试生产。

李凤玲,女,46岁,中国中医药研究院副研究员,医学硕士。长期从事中医药学信息方面的工作,熟悉中医药文献数据库建设、中医药主题词表的结构及使用方法。对中医药学文献的检索、中医药学研究课题申请及申报成果的查新有丰富的经验。参编专著《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中医药防治非典型肺炎(SARS)研究》。发表论文包括“针灸治疗糖尿病的概况”“近年来不同中药剂型降血脂疗效概述”等十余篇。

缑宇轩,男,39岁,医学博士,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09医院临床药理科工作,主要从事抗结核药的遗传药理研究。1980~1985年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85~1988年师从张学文教授,获医学硕士学位。1992年赴日本国立小儿病院(东京)研修小儿神经病学,1993~1996年北京医科大学学习小儿神经病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刘华为教授,男,54岁,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现任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中医医院副院长,兼任陕西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陕西中医》编委会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中医学院教授,陕西省哲学学会生命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陕西台湾籍学人协会会长。曾出版《日本对中医诊治之研究》《脑积水》《中华伦理道德辞典》等8部专著。获奖8次。曾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试论中医学的优势缺陷及对策”“试论传统哲学与传统医学的关系”“陕西温病发展史”等百余篇论文。研制了舍利胃康、利胆溶石胶囊、华威正阳药酒、养胃活络丸等9种中药制剂,并在临床获得显著效果。

张剑勇,男,40岁,河南省禹州市人。现任深圳市中医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兼任深圳市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深圳市风湿病学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热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青年科学家协会会员。

1981~1986年河南中医学院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在陕西中医学院获硕士学位,1995年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得温病博士学位。从事中医内科医、教、研工作15年,医学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创建并主持风湿免疫专科。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风湿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痛、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效果显著,尤其对治疗痛风、痛风肾有独到之处。发表“苓丹片、青蒿琥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等论文50余篇。出版《常见风湿病中医特色治疗》《解读红斑狼疮》《敦煌中医药全书》等著作5部。参加省级科研课题5项,主持在研省级科研课题“护肾痛风泰冲剂治疗痛风肾机理的实验研究”。

刘铜华教授,男,41岁,江西南昌人,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与产业管理处副处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糖尿病康复》杂志副主编、《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药研究与信息》《中华中西医杂志》及《陕西中医药研究》等杂志编委。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公开出版学术专著10部,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1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8项、部局级课题1项、省市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1项。累计荣获科技成果奖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研究、分子机制和新药开发。

万海同教授,男,38岁,医学博士、博士后,浙江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中医学院心脑血管病研究所及中医临床基础研究所副所长,浙江中医学院生物工程系负责人,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入库人,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人才专项资助金被资助者,浙江博士后联谊会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博士学会委员,全国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委员。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疾病及外感热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提出“阴亏气虚、淤阻脑络”是缺血性脑中风的重要病机,研究引入生物医学工程、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等技术,能够实现活体、动态、灵敏、量化效果,居于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近些年来,万海同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 项及省部级科研10多项,参加国家“九五”攀登、国家教委重点科研项目,现已获得省部级、厅局级科技成果奖4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并担任新编《温病学》统编教材副主编。

李锋副教授,男,40岁,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医科暨全军中医内科中心副主任,兼任全军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军队卫生技术资格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药学会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肾病、糖尿病、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工作,擅长于肾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肝脏病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比较独特的用药经验。目前主持省级课题1项,参加国家级课题2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王立新,男,33岁,医学博士,现在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工作,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目前在南方医院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主要完成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关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方向为中药对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几迁移影响的研究,临床以中风、头痛、帕金森病、运动神经元病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为特长。

王子宽,男,35岁,现为浙江中医学院内科心血管专业生读博士生,中医讲师、主治医师。曾随张学文教授3年,攻读温病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现在的研究方向为肥胖性高血压病的中医药防治。

丁辉,男,35岁,医学博士,1992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95年又考取张学文教授之研究生,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2000年又开始攻读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现在陕西省中医医院工作。

汪晓军,男,30岁,医学博士,现在北京佑安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从事临床研究工作。1991年入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97年又考取温病专业研究生,师从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张学文教授,研究方向为肝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2000年获医学硕士学位后又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药对抗肝炎病毒及肝纤维化的实验与临床研究,首次提出了通过影响UPA-PAI系统,可能是中药活血化瘀法阻止和逆转肝纤维化的重要作用机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张晓刚,男,35岁,博士在读,中医主治医师。1990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从1997年起师从著名中医学家张学文教授开展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理论和临床研究,2000年获硕士学位。现为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博士研究生。近年来先后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10篇,临床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肝肾病综合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为特长。

何光明,男,42岁,医学硕士,中医主任医师。现任河南省鹤壁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药物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撰写专业论文50余篇,参编《中风病防治研究》等专著3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级科技成果奖7项,荣获“鹤壁市优秀科技人才”“五一劳动奖”等称号。

何华,男,44岁,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现任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科教处副处长,兼任济宁市中医药学会理事。目前主要从事中风和衰老防治及医院科研管理工作,曾经多次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出访日本,两次获得“世川医学奖学金”资助。先后编著《心理与健康》等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况时祥,男,40岁,医学硕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在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科从事临床工作,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贵州省神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临床以急性脑血管病、老年性痴呆、重症肌无力及帕金森氏病的中西医治疗为特长。累计发表及出版论著11篇(部)。

华荣,女,36岁,医学硕士,现任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兼秘书,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急症专业委员会委员。1988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中医内科专业硕士学位,师从著名中医学家张学文教授,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基础与临床,自1995年后一直从事脑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主持省级课题3项,厅局级课题1项。先后参编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14篇。

袁乃荣,男,38岁,医学在读博士,副主任医师,现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攻读博士学位。1988年随张学文教授求学三载,研究生毕业后专攻中风病的理论与临床问题,具有独到的见解。精通日语,能够听、说、读、写一般性日文医学资料,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解建国,男,46岁,中医硕士,主任医师,出身于世医家庭,现任大连大学附属市中心医院中医大科系主任,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指导老师,内科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全国临床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学会常委,大连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市中医药职称晋升高评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全科医生》杂志编委。同时还担任多家研究机构特约研究员和客座教授,为辽宁省科技拔尖人才、百名中青年先进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级名医,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自从随张学文教授学习后,潜心于心脑病、男性病及老年病的深入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专著4部,参编3部,获奖8次,多次出国讲学,颇多好评。

陈建宗,男,45岁,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现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医药研究中心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9项,与多家科研单位合作,利用PET技术在人体细胞分子水平研究培补肝肾中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机制,目前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王玉民,男,42岁,医学硕士,现为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1991年师从张学文教授,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94年获医学硕士学位,先后发表专业论文6篇,参著2部,发明专利1项。

关明智,男,46岁,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现任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肾病研究室副主任,兼任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近年来,先后在有关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篇,参加编著3部。

丰广魁,男,41岁,医学硕士,现任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医院副院长,为连云港市名中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常务委员、 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医瘀血症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理事、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仲景专业委员会委员。近年,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篇,在研科研课题3项。在临床上善用仲景之术,敢用“虎狼”猛药,对帕金森氏病、中风、头痛、眩晕、高血压、失眠及抑郁症等有独特疗效。

申锦林,男,45岁,医学硕士,中医主任医师,现任湖南省衡阳市中医医院、湖南中医学院附属衡阳医院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湖南省中医管理协会理事,衡阳市卫生管理协会常务理事,享受市政府津贴,为衡阳市中医学科带头人。近年来在国内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有关专业论文32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完成省厅级科研课题2项,临床以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为特长。

金杰,男,35岁,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三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从1993年起,随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张学文教授学习,1996年获硕士学位;1996年又随著名中医学家张发荣教授学习,获博士学位。近年来先后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部。目前承担省级科研课题5项,2003年获“河南省青年岗位能手”光荣称号。临床以中风、头痛、眩晕、痴呆、失眠、周围神经痛及抑郁症的中医治疗为特长。

孙永宁,男,38岁,中医学博士、中药学博士后,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近年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加编著2部,参与有关新药的开发工作9项,临床主要从事中医心脑血管病的科研及新药开发工作。

王亚丽,女,37岁,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专业方向为脑血管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擅长帕金森氏病的中医药治疗。现主要从事中药新药开发及新药临床试验工作,担任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承担、参与陕西省省级科研课题3项,院校课题2项,主持及参与新药研究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篇。

周平龙,男,41岁,医学硕士,现任浙江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内科教研室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4年考取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内科脑病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医内科的临床诊疗及研究工作,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张化彪,男,33岁,医学博士,副教授、神经科博士后,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副主任医师,曾随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张学文教授学习,三年后获得中医脑病专业硕士学位。自2002年以来,先后发表有深度的专业论文11篇。

安红梅,女,33岁,医学博士,中医主治医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科研处副处长,主要从事神经科有关疾病的基础、临床和新药开发工作,近年来发表各类专业论文6篇。

熊露,男,35岁,汉族,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1991年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获学士学位,从事中西结合肿瘤临床工作6年。1999年7月获陕西中医学院脑血管病中医临床专业硕士学位(导师张学文教授)。2002年7月获北京中医药大学脑血管病临床专业博士学位(导师张学文教授)。同年9月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西结合肿瘤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至今(导师朴炳奎教授)。

先后作为主要成员承担并完成科技部国家科技专项“中草药治疗肝癌、胃癌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药效及临床研究工作,2003年获咸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取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张学文教授指导下,从事中医药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研究,参与并完成国家人事部归国博士创新工程项目“脑脉康治疗脑梗塞研究与开发”的药效学及机制研究工作,2002年承担国家科技部创新的药物与中药现代化课题“熊胆脑脉康治疗脑梗塞研究与开发”项目的基础研究。现负责承担中药复方对肺癌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功能影响与分子机制研究工作,该研究获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篇。

李会琪,女,32岁,医学硕士,主治医师。现在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病科工作,主要从事脑血管病临床工作,擅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血管病的治疗,承担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6篇。

邵文彬,男,38岁,医学博士,台湾人,现在陕西中医学院工作。

董晓贤,女,33岁,医学硕士,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5医院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内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1995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中医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考入该校中医临床脑病专业研究生,师从张学文教授。近年来,先后发表专业论文4篇。

除以上研究生之外,还有黄梅林、刘国强、张文选(日本)、陈志清(日本)、陈宝国、王少浪、王洪海、刘兴旺、朱立鸣、段昌祥、李双泉、李晓燕、岳红、徐流、石世德、张一丹、王智勇、张玉祥(美国)、卢稳雁、常向明、李桥、王志刚、李天良、李向荣、于为民、鲁恒心、赵中(英国)等27位研究生均先后跟从张学文教授学习过,并在国内外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可喜的成绩。

古人有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代名医张学文教授除了亲自带教硕士、博士研究生之外,尚有不少国内外学生均成为其中医门徒,他们包括美籍的江林、阮慧怡、唐庆初博士,日籍的井上正文,韩国的郭诚垣、高洁,马来西亚籍的叶宝圣;以及新疆的呼金鹏、河南的何静静、广西的孙丽珍、陕西的刘承、袁有才、李红妮等,均较长时间随他临床学习,颇多收益,实可谓弟子遍全国,桃李布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