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国学经典(梦溪笔谈)
16145800000145

第145章 异兽

“原文”

至和中,交趾献麟,如牛而大,通身皆大麟,首有一角。考之记传,与麟不类。当时有谓之山犀者,然犀不言有麟,莫知其的。回诏欲谓之麟,则虑夷獠见欺;不谓之麟,则未有以质之,止谓之“异兽”,最为慎重有体。今以予观之,殆天禄也。按《汉书》:“灵帝中平三年,铸天禄、虾蟆于平门外。”注云:“天禄,兽名。今邓州南阳县北《宗资碑》旁两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元丰中,予过邓境,闻此石兽尚在,使人墨其所刻天禄、辟邪字观之,似篆似隶。其兽有角鬣。大鳞如手掌。南丰曾阜为南阳令,题《宗资碑》阴云:“二兽膊之所刻独在,制作精巧,高七八尺,尾鬣皆鳞甲,莫知何象而名此也。”今详其形,甚类交趾所献异兽,知其必天禄也。

“译文”

至和年间。交趾国进贡的麟,像牛而且高大,浑身长满鳞甲,头上有一只角。考察文献记载,与麟不同类。当时有说它是山犀的,然而山犀不应当有鳞甲,没有人知道它的确切称呼。回复的诏书想要称它为麟,又恐怕受到蛮夷人的欺骗;如果不称为麟,却又没有确切的名称,只好称它为“异兽”,最为慎重得体。现在据我观察,这异兽大概是天禄。据《汉书》记载:“灵帝中平三年,铸造了天禄、虾蟆放置在平门外。”注释说:“天禄”,是野兽的名字。现在邓州南阳县北境的‘宗资碑’旁边立有两只石兽,在胳膊上刻有文字,一只叫“天禄”,一只叫“辟邪”。元丰年间,我经过邓州境内,听说这两只石兽还在,派人用墨将上面所刻的“天禄”、“辟邪”几个字拓印下来,观察字体,像篆书又像隶书。这两只石兽都有角与鬃毛,鳞甲大如手掌。南丰人曾阜任南阳县令。在“宗资碑”背面题辞说:“只有两只石兽胳膊上所刻的字还在,石兽制作精细工巧,高七、八尺,尾巴和颈子上都有鳞甲,不知取自于何种形象而叫这一名称。”如今仔细观察它的形状,非常类似交趾国进献的异兽,由此知道异兽一定是天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