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伴你成长经典丛书——中国文明奇迹
16159600000003

第3章 圆明园

中国古代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在中国古代各建筑类型中它可算得上是艺术的极品。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它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此,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述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

——雨果

山水萦绕,圆明三园

圆明园座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占地5200余亩。清代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起修建,原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雍正)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后,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规模建设。到乾隆年间,清朝国力鼎盛,是圆明园建设的高潮,以倾国之力,空前的规模扩建圆明园,当时增建了长春园,并将几个小园合并为绮春园(又名万春园),这三园彼此毗邻,统称为圆明园。三园分别有垣墙相隔,前为绮春园,后面并列的两园,左为圆明园,右为长春园。以后又经嘉庆、道光、咸丰的续建,5个皇帝前后经过151年将其建成。外围周长约10公里,总面积达347公顷。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造园匠师运用中国古典园林掇山和理水的各种手法,创造出一个完整的山水地貌作为造景的骨架。圆明三园之景都以水为主题,因水而成趣。利用泉眼、泉流开凿的水体占全园面积的一半以上。大水面如福海宽600多米;中等水面如后湖宽200米左右;众多的小型水面宽40~50米,作为水景近观的小品。回环萦绕的河道又把这些大小水面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全园的脉络和纽带,并供荡舟和交通之用。叠石而成的假山,聚土而成的岗阜,以及岛、屿、洲、堤分布于园内,约占全园面积的1/3.它们与水系相结合,构成了山重水复、层叠多变的百余处园林空间。这些人工创造的山水景观,既是天然景色的缩影,又是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风物的再现。

三园之冠的圆明园

圆明园是三园之中面积最大的,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时期。至雍正末年,园林风景群已遍及全园三千亩范围。乾隆年间,在园内相继又有多处增建和改建。

在圆明园的鼎盛时期,这里既是具有空前规模的皇家园林,又是清代皇帝发号施令,行使权力的统治中心。从康熙到咸丰,6个皇帝每年总有三四个月在此居住,并处理政务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

福海是全园的中心,也是园中最大的水面,海的中央有三个以桥梁连在一起的大小不同的方形岛,中心岛上建“蓬岛瑶台”七间和畅襟楼、随安室等建筑。东南岛上有“瀛海三山”之亭,向西北渡桥到北岛。此建筑格局亦属“一池三山”规划。当时园中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建筑约达600座,实为古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

如今在西北面的一片废墟残迹中,仍能寻到几组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举行盛大宴会的“九洲清晏”、供奉历代清帝影像和祭祀用的“安佑宫”和藏书楼“文源阁”等等。

中西合璧的长春园

长春园是圆明园的附园,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前后,共占地1000亩。原是康熙大学士明珠自怡园故址,有较好的园林基础。这里还是乾隆皇帝计划晚年归政养息的地方。

乾隆皇帝下江南后在圆明园仿照建筑的江南四大园林,除了安澜园外,都在长春园。园内最大的建筑群是为藏淳化阁帖而建的淳化轩。

此园分为南北两个景区。南区以淳化轩一组为主体建筑,周围湖岛布置了十个景点,皆因地制宜,因水成景,如茹园、鉴园、狮子林、海岳开襟、玉玲珑馆等。北区为一横长地区,区内布置了六幢欧洲18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名为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俗称西洋楼。这些建筑的体形及立面上的柱式、檐口基座、门窗细部俱为欧式建筑作法,但细部雕饰也掺杂了中国式的纹样。建筑前还配有人工喷泉。西洋楼建筑是欧洲建筑文化第一次传入中国的完整作品,也是欧洲与中国两大园林体系首次结合的创造性尝试。

长春园昔日的园林景观,仅在乾隆年间由宫廷画师绘有一幅大型全景图,1860年英法联军焚园后下落不明。

独具特色的绮春园

绮春园的风景既不同于圆明园的富丽,也不同于长春园的秀美,它具有独特的浪漫风格。

该园原是康熙帝十三皇子怡亲王允祥的一座赐园,始建年代不会晚于雍正初年。乾隆年间,改赐给大学士傅恒(保和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乾隆帝内弟)。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此园改悬“绮春园”匾,正式归入圆明园,1774年设置管园总领。当时园内殿宇间有倾圮,仅做零星修缮,乾隆帝尚未在此园居。从乾隆六十年(1795年)起,进行大规模改建和增建,至嘉庆十年(1805年)大约建成十余处园林风景群。嘉庆十四年(1809年)建成新宫门,至嘉庆十九年(1814年)绮春园达到全盛规模,成为嘉庆帝长年园居的主要住所之一。

道光元年(1821年),对绮春园东路进行改建增饰,专供皇太后、皇太妃园居之用。西路诸景仍属道光(1821~1850年在位)、咸丰(1851~1861年在位)二帝园居范围。

1860年该园毁于英法联军的抢劫和放火,曾幸存宫门区、庄严法界、惠济祠、湛清轩、绿满轩等少量建筑。同治年间重修时修复了个别建筑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其彻底毁于战乱中。至今唯存正觉寺十余间破旧屋宇。

昔日盛景

北京西北郊一带具有山、泉、湖、沼之胜,历来是封建帝王及亲贵显宦缔构行宫苑园之所。至清代康熙、乾隆时期,社会经济有显著发展,国库充盈,清帝为了追求“宁神受福”的园居生活,从而在这一带兴起了空前规模的园林建设局面。

如今,人们只能在画中欣赏到圆明园当年的盛景。但这份曾经的繁荣,即使透过文字的描述,似乎也能直观的感受到。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共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一万平方米。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形、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说:圆明园的建筑,形式变化较多,而且参差不齐,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像是随意安排的,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就领略这些景色,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有些景观的命名,直接以水为主题。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0多个景区,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等,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园内各殿堂内装饰有难以计数的紫檀木家具和极其贵重的艺术品和装饰品,陈列有许多国内外稀世文物,收藏和陈列的宝物更是不胜枚举。园中的“文源阁”是全国四大皇家藏书楼之一。园中各处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荟要》等珍贵图书文物。

在建筑艺术上,圆明园还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长春园的北端,原建有一组园林化的欧洲式宫苑,其中有座“西洋楼”,是中国皇家园林首次出现具有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系仿自法国凡尔赛宫,由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等外国专家设计,创建于清乾隆十二年至二十四年(1747~1759年),建筑用料大量是精雕细刻的石材,主要景区装置了多种形式的水地和机关喷泉。园路铺饰、绿篱修剪,以及围墙、石雕、铜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楼顶却盖上了中国特有的琉璃瓦,墙壁上镶嵌着琉璃砖,同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迭石技术和砖雕工艺。这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兼有东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群,因而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人间盛景,付之一炬圆明园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然而,正是这座举世名园,竟于咸丰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的野蛮洗劫,成为我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价值约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将其打得粉碎。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园内,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致使20多公里的宫苑惨遭破坏。劫后的圆明园只剩下13处景区。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这座世界名园也随即化为一片焦土。

13年以后,慈禧太后想在废墟上重建这座名园,因财政困难,进展缓慢,工程质量低劣。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圆明园又遭到第二次洗劫。外国侵略者退走以后,腐败的清朝八旗兵丁和恶霸地痞相勾结,又把残存的宫室殿堂拆光,连石料砖瓦都拿去拍卖,木料树木则烧炭出售,最后终于使它变成了一座荒园。只剩下西洋楼中远瀛观南端的观水法残柱,以及极少数古建筑的残壁断墙,至今屹立在废墟上,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