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伴你成长经典丛书——中国文明奇迹
16159600000004

第4章 颐和园

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杰出的展现,将人造景观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颐和园是中国的造园思想和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综述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郊15公里处,原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费时14年,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完成,原名清漪园。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再遭八国联军破坏。之后经多次整修重建,始成今貌。总面积约290万平方米,水面占四分之三,共有宫室及亭、台、楼、阁等3000余间建筑。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大部分组成。

颐和园大体可分为四大景区。最东边是东宫门区。这一带原为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会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庭院、大戏台。

中间高耸的是万寿山前山景区,建筑最多,也最华丽,是园内建筑的精华。整个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就是中外著名的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最后到智慧海。佛香阁是全园的中心,周围建筑对衬分布其间,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势非常宏伟。

颐和园南部的前湖区,烟波淼淼,西望群山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6座不同形式的拱桥掩映其中。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既是通往湖中的道路,又是一处叫人过目不忘的景点,造型十分优美。

最北部的后山后湖景区,建筑较少,但林木葱郁,山路曲折,优美恬静的风格和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东边谐趣园,是仿江南无锡惠山寄畅园建造的,精致秀丽。

颐和园汲取中国山水诗、画的意境,博采南北名园之精华而成,是中国皇家园林的代表。更是世界上造景丰富、建筑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园中的政治活动区——仁寿殿

颐和园的大门叫东宫门,进入东宫门向右拐所见的第一座建筑群就是仁寿殿,原名勤政殿,意为不忘勤理政务,光绪年间改今名,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即施仁者长寿。慈禧、光绪曾多次在此召见群臣,接待外国使节。

殿内正面高悬“寿协仁符”大匾,两壁分挂字体比人体还大的“寿”字。匾下是一座饰有200多个不同写法的寿字玻璃围屏。殿内正中的高台名叫“地平床”,屏前宝座与御案都放在地平床上,一对用孔雀翎羽缀成的掌扇分列宝座左右。地平床上还陈设着成对的景泰蓝大象、凤凰、九龙柱、用端、仙鹤烛台和鼎炉。五颜六色,琳琅满目。慈禧临朝听政时,坐在正中的宝座上,光绪坐在她左边临时摆设的小宝座上。殿内两侧的暖阁,是慈禧、光绪朝会大臣时休息的地方。

殿前宽阔的院子里,种着四季常青的松柏树,点缀着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丹墀上摆着古铜宝鼎和龙凤。院中四周还各有一块色暗有孔的奇石,象征一年四季。殿北有一口水井,水味清甜。据说,一次慈禧游园中暑,喝这井里的水解了暑,于是慈禧赐名“延年井”。1900年慈禧西逃时,又专程来园喝了此井水,现在此井已废。

富贵、奢华的后宫区

绕过仁寿殿,一走出山道,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便豁然展现眼前。这里是以玉澜堂为主的后宫区。

玉澜堂在颐和园昆明湖畔。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1860年被烧,1892年重建。是光绪帝的寝宫。玉澜堂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三个殿堂原先均有后门,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曾于此处囚禁光绪。当时为防止光绪与外界接触,曾砌了多道墙壁,今虽大部分拆除,但仍能见到痕迹,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

玉澜堂内有几条走廊均通向宜芸馆。宜芸馆本是图书馆,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光绪时(1875~1908年)重修。宜芸馆,意为宜于藏书和读书的地方。是光绪帝的隆裕皇后在园中的住处。其西配殿为珍妃居住。院门为垂花门,上题宜芸门。殿内家具均系珍品,用宝石、竹丝镶嵌,并拼出图案。宜芸门内侧廊壁上嵌有10块石刻,是乾隆帝摹写的各家法帖,原藏于惠山园内,重建时移此。

从宜芸馆往西便是乐寿堂。

乐寿堂为一大型四合院,是慈禧太后居住、用膳、批阅奏章的地方,也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乐寿堂原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乐寿堂内按宫廷原状陈列,中间为起居室,西套间为寝室,东套间为更衣室。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瓷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乐寿堂后院为九间后罩殿,是慈禧存放衣物珍宝首饰之处。东跨院永寿斋,是总管太监李莲英的住处。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据说乐寿堂是中国首次安装电灯的地方,慈禧太后是中国第一个使用电灯的人。

宜芸馆向东是德和园大戏楼。这座大戏楼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是颐和园内仅次于佛香阁的高大建筑,分上下三层,高21米,底层舞台宽17米,三层舞台之间有天井相通。下层天花板中心有天井与上层戏台串通,中层戏台设有绞车,可巧设机关布景,上天入地,变化无穷。德和园大戏楼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戏楼。同时德和园大戏楼与我国京剧艺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这样说,京剧经过多年的演变,最后成为一个完美的剧种,这一过程是在德和园大戏楼完成的,这使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颐乐殿在大戏楼对面,专为慈禧看戏建造。颐乐殿内只有慈禧和光绪的后妃以及宫中女眷们才可进入,光绪皇帝也只能在这廊外临时放置座位看戏。被赏看戏的王公大臣按爵位高低分列东西两侧看戏廊中。颐乐殿后有殿堂五间,是慈禧看戏休息和吸鸦片的地方。慈禧看戏也并不固定坐在颐乐殿内正中的宝座上,她倒是常坐在面对舞台演员出台的方向,这样演员一出台亮相,她就能从最佳角度欣赏。慈禧酷爱京戏,她在颐和园里住了十几年,总共看戏262天次,最多的一年,看戏达40天次,她临终前一个多月还在这里看戏。

昆明湖

昆明湖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后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又称瓮山泊。元代定都北京后,为兴漕运,经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发上游水源,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成为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酷似江南风景,遂有“西湖”、“西湖景”之誉。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清乾隆建清漪园时,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每年夏天在湖上练武演操。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昆明湖以西堤及一条短堤为界,划分为三个水域,并据道教“一水三山”之说,分别筑有南湖岛、藻鉴堂和治镜阁三座岛屿,以象征神话中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昆明湖的里湖形状似一只寿桃,里外湖的总面积为220公顷,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平均水深1.5米,最深处达3米多,是京城历史上第一座天然加人工而成的大型水库。

西堤上著名的景色是苏堤六桥,是清乾隆时(1736~1795年)仿杭州西湖苏堤建造的。堤上由南向北依次是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界湖桥,合称苏堤六桥。其中以玉带桥最为著名,为六桥之冠。六桥从顶到券,形制各有异趣,座座美不胜收。堤上除了6座小桥外,没有任何高大建筑,因此显得深邃沉静。据说,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都爱游西堤。慈禧曾在这里化装成渔婆,命太监李莲英扮成渔公,二人合影留念。

在长廊西端湖边有一条大石船,原称石舫,是昆明湖的又一著名建筑,更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建于乾隆十二年(1755年),是乾隆引用唐代魏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建造的,象征清朝政权稳如磐石“永不能覆”。作为建筑形式,“舫”是从临水的厅堂发展而来的。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1860年英法联军将舫上楼阁烧毁。1893年重建时,改为西洋式楼阁,取“河清海晏”之意,名清晏舫。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是连接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1795年)建。为园内最大的石桥。十七孔桥全长150米,桥面下宽14.6米,桥面上宽6.56米,全桥高7米。这座桥共有17个桥洞,所以叫十七孔桥。在这17个桥孔中,第9孔最大,由中间向两端逐渐小下来,对称排列。由于桥孔大小不一,所以桥面有一定的坡度,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十七孔桥上的所有匾联,均为乾隆撰写。十七孔桥既是观景桥,又是交通桥,很有价值。它那古仆、优美的造型在颐和园众多的景致中享有盛名。

庄严华美的万寿山景区

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约60米。相传,曾有老人在山上凿得石瓮,因名瓮山。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将山改名为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中间高耸的万寿山前山景区建筑最多,也最华丽。整个景区由两条垂直对称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就是著名的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等。万寿山是颐和园的中心区,荟萃了园内建筑精华,是宫廷功能、宗教功能、园林功能的集中体现。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山建筑的中心部位,是慈禧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它建在一座高台上,歇山重檐,前后由21间房屋组成,殿内有宝座、围屏、鼎炉、宫扇等。“排云”二字取自郭璞的诗句“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当年,每当阴历十月初十,慈禧过生日这一天,这里鼓乐齐鸣、卤薄仪仗威严,慈禧坐在排云殿内的正中九龙宝座上,四旁香烟燎绕。光绪皇帝向着排云殿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王公大臣们按辈分和官阶分别跪侍在排云门内及金水桥的桥南桥北。三品以下的官员全都被安排在排云门外行礼。在乾隆时期,这组建筑叫“大报恩延寿寺”,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建,并改名“排云殿”。据说,开始时慈禧想把这里作为她的寝宫,但在刚落成时慈禧得了一场病,她认为可能是此殿距佛门侧境“佛香阁”太近,不适于长期居住,后来她才决定把寝宫改在乐寿堂,而排云殿只作为她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

佛香阁坐落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上,是一座宏伟的塔式宗教建筑,为全园建筑布局的中心,也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游人至此,居高临下,可以饱览昆明湖及几十里以外的明媚风光。“佛香”二字来源于佛教对佛的歌颂。清乾隆时(1736~1795年)在此筑九层延寿塔,至第八层“奉旨停修”,改建佛香阁。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清朝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在原址依样重建,1894年竣工。阁内供奉佛像,供皇室在此烧香。该阁仿杭州的六和塔建造,兴建在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八面三层四重檐,阁高41米。阁内有八根铁梨木大柱,直贯顶部。阁上层榜曰“式延风教”,中层榜曰“气象昭回”,下层榜曰“云外天香”,阁名“佛香阁”。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慈禧在此烧香拜佛,以求神灵保佑。

世界上最长的画廊——长廊

长廊蜿蜒于万寿山南麓、昆明湖北岸,将如画的景区、景点串联一线,为旖旎的风光镶上画框,使湖与山之间的景色层次分明。长廊是颐和园的主要建筑之一。20世纪90年代长廊以建筑形式独特、绘画丰富多彩,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在长廊漫步,景随步移,廊内的有趣画面与廊外的亭台楼阁,使人目不暇接,兴趣盎然。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中间建有象征春、夏、秋、冬的“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这些亭子左右对称,布局严谨。

长廊的东西两部,各有一座临水敞轩,即“对鸥舫”和“鱼藻轩”。1750年建廊时,乾隆曾派如意馆画师去杭州写生。根据稿本,在廊内273个横枋两面共画了546幅杭州风景。廊中彩画系典型的苏式彩画,共14000余幅。彩画内容包括花卉翎毛、人物典故、山水风景等。其中人物画多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封神演义》等。画师们还在横梁上绘制了象征长寿的500多只仙鹤,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当年建长廊主要是专为孝圣皇太后沿廊漫步和观雨赏雪之用。雨天,湖面波涛汹涌,天水相连;飞雪时,漫天皆白,冰上银絮飞扬。当年慈禧驻园时,早饭后总要沿长廊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