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伴你成长经典丛书——中国文明奇迹
16159600000009

第9章 京杭大运河

为了发展农业或水上交通,我国从古代起就兴建了规模宏大的水上建筑。有不少保存至今,有的还在继续发挥作用,显示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这些水上建筑不仅规模巨大,而且设计水平也很高,说明当时掌握的水文和建筑知识已经相当丰富了。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相当于苏伊士运河的10倍多,巴拿马运河的22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五世纪),后经隋(七世纪)和元(十三世纪)两次大规模的扩展,利用天然河道加以疏浚修凿而成。

京杭大运河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

大运河自开凿至今,经历了

24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东部沟通内河、联系海港的南北水运交通干线,而且还兼有灌溉、防洪、排涝之利,对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曾起了重要的作用。

开凿原因

我国的大江大河多是自西向东横向流淌的。在现代陆上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开辟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线路,应该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隋朝实现了全国统一之后,更显得尤为重要。

当时,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区的经济却有了很大的发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怎样把这些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地区,这是摆在统治阶级面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大量的物资要从江淮运到长安,甚至运到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当时陆上运输只有骡马大车和肩扛人挑,运输速度缓慢,运输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只有利用水道运输,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所以,当时开凿运河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不能把隋炀帝杨广这个暴君穷奢极欲,爱好游玩,当成主要原因。

三个开凿时期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我国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工程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开凿期是在东周春秋时期。位于东南吴国的国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向北扩张势力,在公元前486年引长江水经瓜洲(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北入淮河。这条联系江、淮的运河,从瓜洲到末口(今淮安附近),当时称为邗沟,长约150公里。该条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对河道进行了延伸。

第二个开凿期是在隋朝。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通济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工程东段自荣阳县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公元608年又开凿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610年继开江南运河,由今镇江引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的大运河。

第三个开凿期是在元朝。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但隋朝的大运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为了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元朝就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坝河和通惠河,明、清两代,又对大运河中的许多河段进行了改造。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

特色

串连的洼淀、湖泊多,调节了水量。京杭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保证了充足的水源和水量。但它是南北走向,而五大水系均是东西走向,很容易造成各河涨水时运河也涨水,甚至决口;各河水少时,运河便会断流。于是利用北方洼淀多、沼泽多,南方湖泊多的特点,让大运河把洼淀、湖泊串连起来。当运河水多时,就储存在洼淀和湖泊里;当运河水少时,由洼淀、湖泊自然供给,并保运河水清、沙少、水位平稳,起到自然调节水量的作用。

沟通的河流多,保证了水源。京杭大运河蜿蜒近3500公里,并不是北京的源头水一直流到杭州,而是借助很多水源。它自北向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和数不清的大小河流。单就黄河以北的海河水系,大运河就沟通了大清河、白河、子牙河、卫河等。而每条河又沟通了很多小支流,如北运河上游有温榆河、大通河、潮白河、坝河、高粱河、肖太后河等。中游有凤河、港沟河、龙河,下游有永定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水系更是河渠纵横,联结成网。以保证运河的水源,不让高处水流尽,低处水漫流,从而确保航运的畅通。

闸多、坝多,控制了水量。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地形比较复杂,其间有四处制高点。据有关资料记载,以扬州地段河床高度海拔为“0”计算,杭州河床是负1米,而山东的河床普遍在30米以上,最高的南旺、姜沟两地河床达38.5米。天津1米,杨村0.8米,往北又逐渐升高。通州21米,北京27米。如果按水往低处流的规律,北京通州存不住水,山东西部上不去水,江淮则河水漫溢,这样怎能保证航运呢?于是根据运河沿线的地形和水源情况,修建很多闸、坝,对地势高的运河段,供水济运,并采用分段筑闸、节节蓄水的办法,保证水量和保持水位,利于通航;对于水多的低洼地带或易于决口的河段,建减水坝。仅山东从济宁到临清的250公里的会通河上,就有闸坝70座。通州至北京40公里的运河段,建闸坝24座。如今北京尚存坝河、闸河部分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