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伴你成长经典丛书——中国文明奇迹
16159600000010

第10章 都江堰

兴建于公元前2世纪的都江堰灌溉系统是水资源管理和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现在仍然很好的发挥着功能。都江堰灌溉系统形象地说明了古代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都江堰的修建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对四川灌县的都江堰灌溉区的赞叹。诗中的锦江是岷江的别称。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郡守,面对岷江江水的肆虐,他决定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在其子二郎及有治水经验的农民的协助下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修建既起到了分洪减灾的目的,又实现了引水灌田,这一变害为利的水利工程给百姓带来了富庶的生活。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不愧为闻名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体工程

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而且在洪、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鱼嘴所分的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天,岷江水流量小,灌区正值春耕,需要灌溉,这时岷江主流直入内江,水量约占六成,外江约占四成,以保证灌溉用水;洪水季节,二者比例又自动颠倒过来,内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区不受水潦灾害。

在鱼嘴以下的长堤,即分内、外二江的堤叫金刚堤。堤下段与内江左岸虎头岸相对的地方,有一低平的地段,这里春、秋、冬三季是人们往返于离堆公园与索桥之间的行道坦途,洪水季节这里浪花飞溅,是内江的泄洪道。泄洪道,唐朝名“侍郎堰”、“金提”,后又名“减水河”,它一向具有泄洪排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能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千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确保内江通畅。

宝瓶口,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用来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宝瓶口宽度和底高都有极严格的控制,古人在岩壁上刻了几十条分划,取名“水则”,那是我国最早的水位标尺。内江水流进宝瓶口后,通过干渠经仰天窝节制闸,把江水一分为二。再经蒲柏、走江闸二分为四,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倾斜,一分再分,形成自流灌溉渠系,从而灌溉成都平原。在离堆右侧,还有一段低平河道,它的作用是当洪水超过警戒线时,它会自动将多余水量排入外江,使流入内江的水位始终保持在安全状态,这对成都平原来说,有灌溉之利,而无水涝之险。

都江堰渠首的这三大主体工程,蕴藏着极其巨大的科学价值,它内含的系统工程学、流体力学等,今天仍然是处在当代科技的前沿,受到普遍推崇和运用,然而这些科学原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就已被运用于实践。这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更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供奉水神的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岷江左岸的山坡上,掩映在古木参天的浓荫之中,前临都江堰,依山傍水。二王庙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公元494年仅塑李冰石像一尊。

宋开宝五年(972年),成都平原五谷丰登,人们怀念李冰疏江导水的恩德,增塑了李冰之子李二郎石像一尊。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被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从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

明朝末年(1644年),二王庙毁于战乱,清同治、光绪年间(1862年~1908年)相继修复。20世纪30年代二王庙主体建筑毁于火灾,从而再次重建。“十年浩劫”中,李冰父子塑像又遭劫难,经重塑金身,才为今日之所见。

庙内梯回壁转,亭殿交错,飞檐叠阁,雄伟庄严。壁间镌刻的“深淘滩,低作堰”等许多治水格言,是我国古代治水经验的总结。彩塑的李冰父子及历代“堰功”像,雕刻生动,技艺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