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关爱生命的探索
16162300000036

第36章 鸟类为什么要群栖

在英国著名电影导演兼制片人希区柯克主持拍摄的科教影片《群鸟》里,成千上万只鸟类在空中齐飞,曾使不少观众感到惊讶。

事实上,有许多鸟类学家和其他有关的科学家,都在探索鸟类群栖之谜,并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过有的问题尚有争议。

有一种看法是,鸟类的群集可以形成信息中心。在辽阔的鸟类栖息地区,只有群集的鸟类才能够更有效地发现密密麻麻的大量昆虫、鱼群、成熟果子、混杂种子和死动物躯体等食物。

因为在成群觅食的鸟类中,只要有几只鸟,甚至一只鸟找到了食源之后,其他鸟就会很快地得到信息,从而被诱集起来,而且数量越聚越多。而对于独栖或少栖鸟类,觅食如大海捞针一样困难。

至于鸟类之间靠什么来传递信息呢?有的科学家认为鸟类不会打嗝,也不会拍动它们肚子里的美餐示告于众,所以至今还是个不解之谜。另一些科学家认为,鸟类可以用视力发现同类寻得食物的信息。

“信息中心”的第二个作用是传递敌情。群栖鸟类在觅食、飞行和休息的时候,只要其中有一只鸟,或者几只鸟发觉了敌害,它或它们会立即惊叫,通报其他鸟“有敌害来临,赶快飞逃”的信息。

在大自然里,人类、野兽和猛禽等都是鸟类的敌害。所以“信息中心”对鸟类生存有积极的意义。

另外,鸟类在集群飞行时,能够迷惑敌害,使它们眼花缭乱,无从下手。

美国生物学家巴巴拉·库斯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博利那斯环礁湖岸观察鹬科鸟类时,目击了一种名叫灰背隼的猛禽袭击它们共达689次之多。

她发现,被袭击的几乎都是单只飞行的鸟,很少是十来只群飞的鸟,超过500只的集群鸟没有被袭击过一次。

另一位生物学家在近马萨诸塞州的南博罗地区,观察到一只鸡鹰的猛禽袭击一群25只雪松太平鸟。在15分钟内,这只鸡鹰明显出击正在混乱飞行的雪松太平鸟5次,鹰每次出击,太平鸟互相集中。最后,受挫的鸡鹰因得不到美餐,只好放弃追逐,飞离而去。

为此,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学家威廉·汉密尔顿认为,在空中飞行的群鸟比单独孤飞的鸟不易被敌害袭击只是个机率问题。同是一次袭击,一只鸟在群体中被伤害的可能性自然要小得多了。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鸟多势大同时有惊离敌害的作用。例如,一些捕食小鸟的猫头鹰,在成群小鸟共鸣之中,它们不仅不敢下手,相反会被群鸟吓跑呢!

还有一种看法是,鸟类的群栖行为是为了保护“年长者”。

国际上有不少鸟类学家在研究鸟类的群栖行为。他们发现这一行为对年长的鸟类是安全的,而对年幼的鸟类却是危险的,因而提出“保护老鸟”理论。为了说明这一理论,还得从鸟类的群栖位置上谈起。

根据美国鸟类学家韦瑟黑德博士的分析,鸟类在陆上的群栖位置可以归纳为垂直和水平两种主要形式。

从科学家对澳大利亚的彩虹鹦鹉以及英国东洛锡安、苏格兰的秃鼻乌鸦观察表明,它们都以垂直方向群栖,年长的鸟停息在高处,不易被陆生敌害袭击,而年幼的鸟停栖在低处,容易遭到敌害的捕食。

而生活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里斯大学校园里栎树上的棕头椋鸟,以及加拿大渥太华的一个公园中香蒲上的红翅鸫,都以水平方式群栖的,年老的鸟在内层,年幼的鸟在外层,所以首先被敌害袭击的是后者,前者显然比较安全。

丹麦的鸟类学家研究本国群栖燕子中也发现,老燕子比小燕子处于优势地位,可以减少或避免敌害的袭击。

这些发现,勾起了科学家们的奇想:难道鸟类也有人类那样的敬老行为,还是老谋深算的年老鸟自己先抢“安全地”呢?真是神秘莫测。

除了以上这些理由,大家公认的是,鸟类在结群飞行时能够节约能量。

鸟类在结群单列纵队飞行时,能够划开空气,形成一条飞行“跑道”。在这条跑道上产生一种部分真空或滑流,使后面的极大多数鸟类减少空气阻力,容易前进。

如果鸟类群飞以摇晃的“V”字形式,它们的翼梢在气流离开其邻近飞鸟的翅翼时,产生上升的旋流,这样能大大节约能量。

科学家们曾计算,摇晃的“V”字形式群飞鸟类比单只鸟拍翅飞行可节约能量70%。科学家把这两种形式的节能飞行,称为鸟类的“廉价飞行”,并认为它们在廉价飞行中还交换信息——“彼此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