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汉初,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匈奴族,拥有骑兵三四十万人,成为西汉王朝北部的重大威胁,由于当时汉朝的社会经济有待复兴,国力空虚,内部统治还不够巩固,无力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争,于是刘邦在公元前199年,采纳了刘敬提出的与匈奴“和亲”的建议,决定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送去酒、肉、粮食等物,并且与匈奴单于结为兄弟。
西汉初期的这种“和亲”政策,是在当时的形势下,由西汉统治者迫不得已施行的。尽管如此,这种“和亲”政策,却带来了相对和平的局面,匈奴不再或极少侵犯西汉边境,两族人民开始了友好往来。
随着西汉初年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汉朝的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到汉武帝时,便放弃了对匈奴单于退让的“和亲”政策,向匈奴贵族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击战争,从此西汉和匈奴断绝“和亲”80多年。匈奴在汉朝军队的连续打击下,势力衰落下去,再也没有向汉朝发动进攻的力量了。于是汉朝政府与匈奴贵族之间的战争渐渐平息下去,又重新恢复了两族间的“和亲”。
汉宣帝在位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汉宣帝五风元年(公元前57年),匈奴内部发生了五个单于争统治权的斗争,争来争去,形成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南北对峙的局面。最后,郅支单于打败了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带兵南移,投降了汉朝。
甘露三年(公元前61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朝见汉宣帝,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对侍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城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在长安住了一个月,回去的时候,汉宣帝派长乐卫尉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等,带领1.6万名骑兵护送他回国。还派人先后送去了3.4万斛粮食接济匈奴人。
汉宣帝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元帝即位。没几年,匈奴郅支单于侵略西域各国,还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联合西域各国,打下了郅支城,杀了郅支单于。
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韩邪单于又一次到长安来。他为了表示要和汉朝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请求汉元帝答应他跟汉朝结亲。汉元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以前,汉朝与匈奴和亲,都得选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次,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代替公主。他吩咐太监到后宫传话:“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对待。”
后宫的宫女都是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皇宫,就好像飞鸟被关进了笼子,失去了自由。都盼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可是现在要远出塞外,嫁到匈奴去,那里天寒地冻,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大不一样,因此,她们又都犹豫起来,不愿意报名应选。
有个叫王嫱的宫女,出身于小康家庭,幼年念过几年书,学名叫做昭君。她刚被选入宫中不久,还没见过皇帝。听说匈奴要与汉朝和亲,觉得这是关系到匈奴和汉朝友好的大事,便报名应征到匈奴去。经办这件事情的官员,禀明了元帝。元帝吩咐为王昭君准备嫁妆,并且找了匈奴女人,给王昭君讲解匈奴的生活习惯,教她学习匈奴语言,演奏琵琶、胡琴等西域地方乐器。王昭君聪明勤学,没有多久,就都学会了。
到了结婚那天,新郎呼韩邪单于按照汉朝的风俗习惯,亲自来长安迎娶新娘王昭君。新郎新娘拜见了汉元帝。汉元帝赏赐他们许多财物,并设宴为他们送行。新郎新娘离开长安去匈奴的时候,文武百官一直送到十里长亭。王昭君抱着琵琶,骑在马上,内心交织着欢乐和忧愁的情绪出发了。王昭君在马上思索了一阵,很快地就把自己这种矛盾的心情谱成了一首曲子,一边走着一边弹奏起来,人们把这首曲子称为《昭君怨》。其实,这首曲子的内容并不完全是忧愁怨恨的情绪。后来有人把王昭君叫做汉明妃,《昭君怨》就又被人叫做《明妃曲》。
王昭君出塞到了匈奴,帮助呼韩邪发展匈奴的生产事业,改革了一些牧民的风俗习惯。从王昭君到匈奴时候起,匈奴人学会了使用从汉朝输入的农业生产工具,逐步发展了农业生产,基本上解决了粮食的自给。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畜牧业更加发达,出现了人畜两旺的繁荣景象。
王昭君是匈奴单于的妻子,地位与汉朝的皇后差不多,出塞以后,便不能轻易回到汉朝。可是王昭君非常热爱和思念自己的父母之邦。经常派人送信回来,有时还叫单于派使者送些匈奴的土特产奉献给汉朝皇帝。汉朝皇帝也回赠一些金银珠宝和绸缎。
王昭君年老的时候立下遗嘱,要求在她死后安葬在归化(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郊外,坟墓要坐北朝南,让她能够遥望自己的父母之邦。她去世以后,她的子女们在归化郊外选了一块向阳的水草丰茂的小坡地,为她修建了坟墓。沙漠地区寒冷干燥,大多数地方只在夏季很短的一段时间才长青草。可是,据说昭君墓得天独厚,墓上的草生长期特别长,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青葱葱的。因此,后人就把昭君墓称为“青冢”。
王昭君为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自愿远嫁匈奴。从此以后,匈奴和汉朝长期和睦相处,60多年没打仗,昭君为祖国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做出了贡献。她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受到后人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