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三卷)
16164800000052

第52章 蔡文姬归汉

建安时期著名女诗人蔡琰,字文姬,陈留郡圉县人,东汉末年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蔡文姬的一生经历极为痛苦和凄惨,她是社会大动乱的见证人。作为诗人,她援笔抒情,为后世流传下了五言和七言《悲愤诗》以及《胡笳十八拍》等三首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

蔡文姬自幼受诗礼熏陶,有很好的文化教养,十几岁便成了一代才女,史书上记载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传说有一次蔡邕在家弹琴,不当心弄断一根琴弦,文姬在一旁听见,立即说断的是第二根,她父亲为了试她,又故意弄断一根,蔡文姬马上就判断出是第四根,结果她的判断是正确的。

190年,军阀董卓进占洛阳。不久,逼迫献帝迁都长安,朝中大臣及百姓随军西行。这时,蔡文姬随着父亲蔡邕第一次来到长安。后来,司徒王允买通吕布杀死了董卓,董卓的部将兴后复仇,又杀死了王允。长安于是成了军阀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战场。在这场社会大动乱中,蔡邕死于非命,蔡文姬则被董卓的乱兵和少数民族奴隶主劫持而去。

蔡文姬五言《悲愤诗》中描述了自己被劫持时的见闻:野蛮凶残的乱兵,不但杀人遍野,而且把妇女和财宝作为战利品带走,即“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文姬离开长安时,她遥望终南山,俯瞰渭河水,哀叹着自己的不幸遭遇;悲歌当哭,为同命运的姐妹发出撕心裂肺的号呼,“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在监视和打骂之中,蔡文姬求生无路,求死无门,最终流落于南匈奴的部落之中,被迫成为南匈奴左贤王的姬妾,在南匈奴苦度了12个春秋。在这12年里,“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古人重视乡土之情,在患难之中,这种思念更为深切。

蔡文姬之所以能够忍辱偷生,只是为了一个信念:有朝一日重回故国。正如她在《胡笳十八拍》诗中所写的:“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损身兮心有以。生能冀得兮归乡梓,死能埋骨兮长已矣!”曹操统一了北方后,对多年来侵扰边境的乌桓、匈奴奴隶主贵族大张挞伐,斩杀了塌顿单于,招安了乐土归顺的部落酋长,蔡文姬的丈夫左贤王也在归顺之列。

曹操与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当年曾有文字之交,对这位大学者也非常敬佩。他痛伤蔡邕绝后,便派出使者,携带黄金白璧,赎取文姬。喜讯传来,蔡文姬欣喜若狂。她在《胡笳十八拍》中写道:“忽逢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在五言《悲愤诗》中,更是直接:“懈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在蔡文姬的心目中,尽管自己是个孤女,是个流落异国的不幸者,但祖国没有忘记自己,不论是素不相识的“汉使”,还是天子丞相,都和骨肉一样亲。

重返祖国,固然是蔡文姬梦寐以求的夙愿,但她毕竟在南匈奴生活了12年,已与左贤王生了两个儿子。回国,意味着母子的永远分离。当蔡文姬留居匈奴时,两个孩子是她的安慰,一旦割舍,又造成生离死别的痛苦。对祖国的思念和母子之情交织在一起,使她心如刀绞,肝肠寸断。蔡文姬在感情上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面对这种摧心裂腑的痛苦,她忍住巨大的悲伤,终于割断了母子之情,毅然登程回国。

曹操亲自作媒,将蔡文姬嫁给了她的同乡董祀为妻。董祀是一位富于才学的官员。曹操任命他为长安典农中郎将,管理长安一带农业,聚军屯垦,恢复生产。

哪儿知道时隔不久,董祀犯了法,被曹操的手下人抓了去,判了死罪,眼看快要执刑了。蔡文姬急得不得了,连忙跑到魏王府里去求情。正好曹操在举行宴会。朝廷里的一些公卿大臣、名流学士,都聚集在魏王府里。侍从把蔡文姬求见的情况报告曹操。曹操知道在座的大臣名士中不少人都跟蔡邕相识,就对大家说:“蔡邕的女儿在外流落了多年,这次回来了。今天让她来跟大家见见面,怎么样?”

大家当然都表示愿意相见。曹操就命令侍从把蔡文姬带进来。蔡文姬披散头发,赤着双脚,一进来就跪在曹操面前,替她丈夫请罪。她的嗓音清脆,话又说得十分伤心。座上有好些人原来是蔡邕的朋友,看到蔡文姬的伤心劲儿,不禁想起蔡邕,感动得连鼻子也酸了。

曹操听完了她的申诉,说:“你说的情形的确值得同情,但是判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有什么办法呢?”蔡文姬苦苦央告说:“大王马房里的马成千上万,手下的武士多得像树林,只要您派出一个武士,一匹快马,把文书追回,董祀就有救了。”

曹操就亲自批了赦免令,派了一名骑兵追上去,宣布免了董祀的死罪。那时候,正是数九寒天。曹操见她穿得单薄,就送给她一顶头巾和一双鞋袜,叫她穿戴起来。曹操问她:“听说夫人家有不少书籍文稿,现在还保存着吗?”蔡文姬感慨地说:“我父亲生前给我四千多卷书,但是经过大乱,散失得一卷都没留下来。不过我还能背出四百多篇。”

曹操听她还能背出那么多,就说:“我想派十个人到夫人家,让他们把你背出来的文章记下,你看怎样?”

蔡文姬说:“用不着。只要大王赏我一些纸笔,我回家就把它写下来。”后来,蔡文姬果然把她记住的几百篇文章都默写下来,送给曹操。曹操看了,十分满意。

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