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彭迪先全集
16168600000017

第17章 个别的生产机构

一、商品和货币的流通

在考察个别的生产机构的时候,我们第一先看见的是,在这个机构里面,商品和货币是在不断地流来流去的交流着,而且货币和商品的流动方向,恰好是正反对的。例如:一个企业家,在他向一定的方向支出货币时,即恰好从反对的方向商品流动了来。这个事实,不外是说:正好是他预期着商品要从反对方向流来,他才把货币向这个方向支了出去。商品和货币的这种交流,贯通着生产机构,非常令人注目。

二、货币资本——当作资本的货币

但是,继续不断地流动着的货币,看它是在生产的哪个部面流动,它跟什么商品交流,而其性质也跟着发生变化。这句话好像有点奇妙似的,因为照普通的想法,十块钱的钞票,不管它是怎样流动,流来流去照旧还是十块钱的钞票,因而它的性质是不会变化的。然而,我们所说的性质的变化,决不是十块钱的钞票变成白纸,却是在于说它的经济学上的性质发生变化。这点相当重要,让我们稍稍详细说明一下。

在前面已经说过所得,货币变为所得,而且当作所得的货币,是从生产机构里产生出来的。这就是说,在生产机构的某个部面,货币是具有所得的性质的。但在某种场合,货币又带着资本的性质。所谓货币的性质发生变化,就是说它在某种场合变为所得,而在某种场合又变为资本。

那末,当作资本的货币是什么呢?简单地说,那就是能够增殖的货币,更明白地说,那就是用来购买生产手段(机械、原料等等)和劳动力的货币。假如把当作资本的货币,跟当作所得的货币,加以比较的说明,我们就会明白。

例如有一个工人,他替别人做工,接受一定数额的货币来当作工资,这对于他是所得,是为消费而必须支出的货币。就是说,他把做工得来的货币,用来购买消费资料,把这些货币为消费而用了出去。因此这些货币对于劳动者是所得。假设有一个企业家,他也有一些货币,他把这些货币用来买原料,买机械,雇用劳动者,因此,这些货币,决不能说是企业家为消费而用了出去的。他使用货币,是为把买来的东西拿来制造成商品,把商品贩卖出去而收回更多的货币的缘故。就是说,那是要增殖的货币,是用来购买机械、原料、劳动力等等,经过一定的生产过程后,能使支出的货币增殖的货币,这种货币,我们称为资本。总之,用于购买消费资料,用于消费的货币,我们叫做所得;用于购买生产手段、劳动力等,用于生产的货币(也就是使货币增殖的货币),我们就称为资本。

这样,货币有时当作所得,而有时又当作资本,在生产机构里流动着。

三、生产和流通

跟上述的事实相关联,我们要注意:生产和流通有不可分的关系。从纯粹技术的观点看来,生产是制造商品,是把物品加工变形,流通是买卖商品,因而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对立的事情吧。但从经济学的观点看来,我们考察事物,决不能只是固执着技术的观点,从经济学上看来,生产和流通,是构成为不可分的统一物的。

例如这里有一个企业家,他有当作资本使用的货币,但若只有货币形态的资本(货币资本),他还不能开始工作——生产,他必须支出当作资本使用的货币,用来购买机械、原料等等。这样,必须经过购买,经过流通过程,才能够开始技术的生产。其次,经过技术的生产过程,把商品制造好了之后,决不能把这些商品堆藏在货仓里,就算已经达到了生产的目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为营利,是为赚钱。因而企业家必须把他的商品拿出来贩卖,收回更多的——比较他最初当作资本,购买机械、原料等而支出的货币还多的——货币才行,要这样,也只有这样,他才算达到了生产的目的。

因为是这样的缘故,在我们说生产或生产机构的时候,我们所看见的,不应该只是技术的生产,流通和流通机构,也要当作内包在里面的东西而加以考察。因此,生产和流通,是有不可分的关系的。

四、资本的周转和增殖

在这里,我们记着上述的事实,其次在脑筋里,想象着这里有一个企业家,而用以推进我们的议论吧。

假设有一个企业家,他有货币形态的资本(这资本是他自己的也好,或从别人借来的也好,或由股票募集来的也好,都没有关系)。他把当作资本使用的货币,向各方面支出。他先把资本的一部分向劳动市场支出,这样,就必须有一定量的商品从劳动市场流到他手里。在这个场合,流来的商品就是劳动力,但因劳动力和劳动者是不能分离的,要使劳动力流来就得雇用劳动者。

其次,资本的其他的一部分向生产手段市场支出,这样,就从生产手段市场流来了种种商品:机械、原料、补助原料等等。

这样,货币形态的资本,流到两个市场去,代替货币(资本)而流了来的,是劳动力、工厂、机械及原料等等;企业家把这些东西配合起来,就可以开始实行技术意义的生产。

经过这个技术的生产过程之后,就制造出新的商品,这个商品,是必须拿来贩卖的。

那末,这些商品要拿到什么地方去贩卖呢?假如它是生产手段(机械),那就要在生产手段市场上贩卖。(在这个场合,别个企业家的资本,形成为购买这个生产手段的购买力。)假设它是消费资料,那就要在消费资料市场上贩卖。(在这个场合,资本家、劳动者或其他一些人的所得,形成为购买这个消费资料的购买力。)这样,商品又转变为货币的形态。

一直到这里为止的过程,假使从资本周转的观点看来就是这样的——即最初带着货币的形态的资本,变成了劳动力和生产手段那样的商品形态。变成了这种形态的资本,现刻又经过技术的生产过程再转变为生产物(商品)的形态。这样,货币转变三次,又回复到最初的形态(货币——劳动力和生产手段——商品——货币)。从这点看来,所谓生产,实际上就是资本的周转;资本转变为种种形态,也就是所谓生产。

但是,说生产就是资本的周转,虽然没有错误,却不充分。因为资本不只是单纯的周转,而且还要在生产过程上增殖,就是说,最初以货币的形态投放出去的资本,经过了一定的周转之后,要收回更多的——比投资时要多的——货币,才算是生产。这样,所谓生产,不能不说就是:资本一面在周转而一面又在增殖。这种意义的生产的组织,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企业。

五、价格和价值

这样,因为生产和企业的目的,是使资本经过形态的转变而增殖,故生产出来的商品,能以怎样的价格卖出去,对于企业家不能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商品的贩卖价格的高低如何,企业能够收回的货币数量,不一定常常是很多的,有时较之最初支出的——当作资本而支出的——货币数量还要少。企业家只有收回更多的货币时才算获得了利润(收益),资本才能增殖,才算达到了生产的目的,假如他收回的货币较之支出的还少,他反而不得不受损失。

但是,都知道的,商品的价格,是常常动不定的。价格有时很便宜,而有时又很贵,贵后又贱,贱后又贵,就是说,价格常常成波浪状态(波形)的上下动着。价格虽然涨跌不定,但决不是随便乱涨乱跌的,在这里却有一个形成为价格涨跌的枢轴的中心点存在。这恰像在“无风三尺浪”的海上,波浪起伏不定,决不是平稳如镜的;然而,同时我们还能够想象有水平线的存在。我们说波浪的高低起伏,就是拿这个水平线做标准来说的。同样的道理,在涨跌不定的市场价格上,也有一个中心,一个枢轴。市场价格,便是环绕这个枢轴、这个中心而涨跌的。这个枢轴或中心是什么?就是商品的价值。

都知道的,商品的价值,是由支出在它的生产上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来决定。制造某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的必需劳动量愈多,则该商品的价值愈大;价值愈大,则价格——它是价值的货币形态,就是说,价格是在货币上所表出现来的商品的价值——愈高。但是,价值和价格不一定随时都是一致的;不然,宁可说价值常常和价格不一致,有时价格比价值小,价格落到价值以下;有时价格比价值大,价格涨到价值以上。为什么是这个道理呢?一句话说完,这是因为商品的需要和供给不一致的缘故。假如某种商品(帽子),生产得太多,它的供给超过了它的需要,那末它的价格就会落到价值以下,价格落到价值以下,是意味着这种商品(帽子)的生产者,将不能收回他支出在该商品的生产上的全部劳动,因此,这种商品(帽子)的生产就会缩小起来。生产缩小之后,这种商品(帽子)的供给就会减少,供给减少,则跟供给的数目相较,需要增加了起来,需要和供给渐渐又可以相等,该商品(帽子)的价格就渐次涨高,涨到和价值相一致,以至高于价值水准。价格涨到价值以上,则生产者除了能够收回他支出在该商品的生产上的全部劳动以外,还有利可图,他可以赚得很多额外的钱,因而他就要扩大该商品的生产;生产扩大,则供给增加;供给增加,则价格不能不渐次降低,价格渐渐降低到跟价值相一致,以至低于价值水准。这样,价格虽因需要供给关系要由价值向某方面偏离,或高或低于价值,却因反对的偏离而矫正。故价值法则统制着价格,从而统制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政府性的盲目生产。

这样看来,价格虽是涨跌不定,但决不是随便乱涨乱跌的,价格是以价值为枢轴、为中心而涨跌着。价格因为需要和供给的关系而不断地涨跌着。但在此涨跌不定中,可能形成两者的平衡状态。需要和供给在哪一点平衡呢?那就是在价值上平衡。在这个场合,需要和供给恰好一致,因而商品的价格恰好跟它的价值相等,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来卖出的。不过,这种情形是非常稀少的。

六、生产费和平均利润

企业家是为赚钱才从事生产,但是,他要赚钱,就必须先支出一定的生产费(成本)才能制造商品赚钱。因此,在企业家制造的商品的价值里面,必须包含相当于生产费的价值部分,否则他就要亏本;其次,要包含相当于平均利润的价值部分,否则他就赚不到钱。所以从结论上说来,商品价值的内容,是包含着生产费和平均利润(生产费和平均利润,都是劳动的产物,此点以后再说。)的。

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企业家在开始生产时,为购买劳动力而支出资本的一部分,即支出工资雇用劳动者。无疑的,这个工资就是生产费中的重要的一项。(别的用人的薪水,是工资的一个形态,用不着单独提出来说。)其次,资本的一部分用来赚买机械、原料、补助原料,建设工厂,等等。其他如保险费,运输费等也可以认为是生产费(关于生产费,还可参照下节)中的一种,但无重要的意义。

其次,为什么平均利润(它的成立,留待以后再说)是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呢?为什么必须由于贩卖商品而获得平均利润呢?因为:假设只以生产费那样多的价格来贩卖商品,即商品价值的内容只是生产费而不包含平均利润,那末企业家结局只收回跟他最初投资相等的货币数量,一个钱也没有赚,一点收益(利润)也没有。但是,这是跟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则——营利的原则——相反的。现代社会的生产,是营利的生产,是为追求利润的生产;假如不能够正规地获得利润,谁也不愿意生产,商品也做不出来。因此,商品的价值,如果只以生产费为内容而不包含平均利润,是不合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则,是不能成立的。商品价值,不得不包含着超过生产费的某种数量。例如生产费是一○○,则商品价值就不能不是一○○以上的一二○,超过一○○的二○,就相当于平均利润。(在这个场合,平均利润率是百分之二○。)

七、利润的产生和三种生产费

生产是以资本的增殖为目的;资本的增殖,必须商品的价值里要包含有平均的利润才可能,而商品价值里不能不包含着平均的利润,这是大略说明了的。那末利润普通是怎样产生的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必须跟各种生产费的区别关联起来加以考察才行。

一直到现在,我们是把生产费当作相等的、同质的东西来说明的,然而事实决不如此。粗枝大节地看来,生产费里面包含有性质不同的三个项目,这是我们要明白的。具体地说:第一是工厂和机械的价格,第二是原料和补助原料的价格,第三是工资,这是性质不同的三种生产费。我们试称:第一为固定费,第二为流动费,第三为工资费。

工资费当作另外的问题以后再说,让我们先看第一的固定费和第二的流动费怎样不同。工厂、机械等决不是使用一年就全部磨灭的,它们可以供五年、十年、二十年的生产之用,即能供长期的反复使用。这样,假如工厂、机械等能用五年,则在每一年间,只消耗五分之一,因而只有它们的价值的五分之一,即固定费的五分之一,才变为生产费;假如工厂、机械等能用十年(二十年),则在每一年间只有它们的价值的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即固定费的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才变为生产费。工厂、机械等的价值,要由贩卖它们制造出的商品才能收回。假设它们能用五年,则在每一年间由于商品的出卖,就收回它们的价值五分之一。就是说,假如工厂、机械等能用五年,则在每一年间它们的价值的五分之一变为生产费,因此,由于贩卖一年间的商品就只能收回它的价值的五分之一。这种每年收回的五分之一的价值,就蓄积起来当作工厂、机械等的原价偿却费(即蓄积起来以后修工厂,买机械之用)。但这决不储存在公司里面,它要流入金融市场,变为可能贷放出去的资金——放款资本,即今年也五分之一,明年也五分之一,每年蓄积五分之一在金融市场里,在五年后,工厂、机械等磨灭而不能使用时,为从新修建工厂,购买机械,把那样多的(蓄积了五年的)资金从金融市场取了出来使用。简言之:工厂、机械等的价值虽是生产费,但其全部价值却不是一个经营年度内的生产费;因为工厂、机械等的耐久力的大小如何,在一个经营年度内变为生产费的部分也有多有少,直到工厂、机械等不能再使用,必须更换新的那个时候为止,每年由于贩卖生产物而收回的价值部分,当作可能贷放出去的资金而流入金融市场。这个事实,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在别一方面,原料、补助原料等,在一个经营年度内就全部变化形态,即在一年内这些东西全部转型为商品。因此,原料和补助原料的价值,在一个经营年度内全部当作生产费而渗入商品的价值里面;它由于商品的贩卖而全部被收回,在开始次年度的生产时,又当作货币资本而支出,变成可能购买新的原料和补助原料的那种状态(货币)。

在企业家看来,生产费是他支出的资本,注目于资本这点的区别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注目于费用这点的区分是固定费和流动费的区别,这都是一样的。就是说,为工厂、机械等而支出的资本,要经过许多年才能收回,故称为固定资本;为购买原料、补助原料等而支出的资本,可以每年收回,从而必须每年支出,故称为流动资本。

这样,因为固定费(固定资本)和流动费(流动资本)渗入商品的价值的方式不同,因而起着各不相同的作用,但从对于利润的关系看来,这两者却在于同样的关系上,即固定费和流动费,都毫无增减地再显现于商品的价值里面。在一个经营年度内的商品价值里面,全部再显出现来(原料),或只显出现一部分(机械),在这点两者虽不相同,但当作生产费而消耗了的,也不会多,也不会少,恰恰那样多的又显现为商品价值而收了回来,这点是两者相同的地方。简明地说,固定费和流动费,虽然经过生产的过程,也不会增殖,因而对于利润没有直接的关系,就是说不会产生利润。因此,我们可以把固定费和流动费包括在一起而称为不变费,注目于资本这点的称呼,就把这叫做不变资本。

这样看来,跟利润有直接关系的生产费就只有工资费了。为什么道理呢?因为:用工资买来的劳动力是人类的力量(脑力和筋肉的力量);人类的力量在驱使机械,使用原料,从事生产的时候,能够产生维持劳动力(劳动力的再生产)所必需的价值(工资)以上的更多的价值,所以工资跟利润有直接的很大的关系。例如:买机械支出二,○○○元(固定费),买原料支出一,○○○元(流动费),那末这总共三,○○○元的不变费,不多不少地再显现在商品价值里面;但若支出一,○○○元的工资,则用此一,○○○元雇用来的劳动者,在他们从事生产时附加在商品上的价值,决不只是一,○○○元,而是二,○○○元。这不用说是因为人类的劳动力,是有创造力才可能的缘故。支出一,○○○元的工资,以后能收回二,○○○元,即能产生一,○○○元的利润,就是因为企业家拿出工资雇用劳动者,吞食了劳动者的创造能力的果实的缘故。

但是,只看见事物的表面现象的人,决不这样想。

八、流通过程中不能产生利润

从表面上看来,企业家卖出他的商品,是以货币的形态取得利润的,因而商品的销路好,卖出的商品多,收入的货币愈多,于是利润也愈多,否则利润愈少。有些人只看见表面现象,不追求事物的本质,就从此发生一种误解,以为利润是在流通过程的买卖上产生的,例如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派的学者就是这样主张的,但是,这种见解,是很不正确的。因为:

第一,每个商品能卖多少货币,是以商品的价格来决定的,商品的价格,被商品的价值所决定,而商品的价值,则是从制造那个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需的劳动量的多少来决定的。我们知道:人类劳动有创造能力,能够创造价值的,只有劳动。企业家雇用工人,用工资买收了工人的劳动力,但若工人所创造的价值,恰好等于企业家付给他的工资,则企业家便无利可图,一点利润也得不着。然而实际上,劳动者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总是超过企业家付给劳动者的工资的。劳动者所创造的超过他的工资的一部分价值,即是所谓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就完全被企业家所收夺而当做他的利润(利润就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

第二,伊里奇说过:“剩余价值不能从商品流通中产生出来,因为商品流通,只是意味着等价物的交换;也不能由增加价格中产生出来,因为买者与卖者相互的损失与获利,恰好会平衡起来,但这是说到关于一般的、平均的、社会的现象,而不是说个别现象。”(《卡尔、恩格斯卡尔主义》,二七页)这就是说,从社会经济的观点看来,利润决不是从流通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在这里或许有人要问:那末,为什么专门做买卖商品工作的商人也会获取利润呢?因为商人要从事商业,就必须有资本——商业资本。假设工业家要亲自来进行出卖自己的商品,他就得支付自己资本的一定部分,用在设备商店,用在雇用店员及其他等等上。因此工业家把这些事务,委任商人去做,把自己利润的一定部分让给了他们。这样看来,商业资本的利润,是工业家让给商人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然而在这里,剩余价值的源泉,利润的来源,比较在工业利润的形态中,愈益掩蔽了。商人的资本不参加生产,造成了仿佛利润是由商业自身中产生出来的外观。

根据上述二点看来,可知利润的产生,是在生产过程中,是由于资本家拿出工资,雇用劳动者,收夺了劳动者所造出的超过他的工资的一部分价值(剩余价值)而产生的。流通过程,决不是利润产生的源泉,它只是把劳动者所造出而包含在商品价值里面的利润,在商品出卖后,用货币的形态实现了出来而已。就是说,流通过程,不是利润的产生过程,只是利润的实现过程,只是价值形态的交替过程。

这样看来,利润是产生在生产过程中的。在生产过程中,固定费(机械、工厂设备等)和流动费(原料、补助原料等),虽经过技术的生产过程,而其价值不会发生变化,即不会增加或减少(故称此二种生产费为不变费或不变资本),故不能产生利润。这样,只有工资费在生产过程中才会发生价值的变化,才会增加价值,因而只有工资费跟利润的产生有直接的关系。注目于工资费,在生产过程上要增殖的这种性质,我们可以称它为可变费或可变资本。

九、利润的分割——所得的各种形态

由于上述的关系而产生的利润,因商品贩卖出去,变为货币,就被企业家收到自己的手里了。那末,这个利润划分以后又怎样呢?它分化为各种形态的所得。(同样的由于贩卖商品而获得的货币也好,相当于生产费的部分,或者蓄积起来当作工厂机械的原价偿却基金——公积金或固定费,或者当作下一个经营年度购买原料等的流动费,而使用出去,它决不变为所得,却仍旧是资本,这一点是非常不同的。)

利润的一部分,分化为利息。要分化出利息,不用说,必须以企业家从别人那里借来了资本为前提。所谓放款资本家,就不能不跟企业家对立。在近代的经济机构里,企业家本来就没有资本,他是资本的非所有者,是借用资本的人,因此,利润的一部分常常变为利息,而利息就是放款资本家的所得。诚然,企业家中有些也是资本的所有者,他便是使用自己的资本的企业家。但是,就是这种企业家也好,在利息已经客观地确立着的现时,也是把利润的一部分当作利息而使之分化出来加以考察的。

要确定利润里面的哪一个部分是利息,是非常困难的问题,这留待以后研究金融机构时再为说明。

利润的其他一部分变为董事、理事等的薪水,这就是执行企业家的职务的人的所得,亚当·斯密(Adam Smith)称此为监督工资,近年有些学者把它叫做企业家工资。但因它的本质是利润的一部分,假如我们把跟利润相对立的工资来称呼它,就难免要引起概念的混乱。

从利润里面除去了上述的两个部分——利息和董事、理事等的薪水——之后所剩下来的,就是企业得利,就是一个企业的纯益或纯利部分。

假设那个企业是股份公司的组织,那末那个企业得利就要分配给各个股东,即当作股票红利而变为股东的所得的部分。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决不是把企业利得的全部拿出来分配,分配给各股东的,只是从企业利得中扣除了一定的公积金之后的余额。这个公积金,就是资本的蓄积部分或蓄积的资本。在蓄积达到一定的款额时,它要用作扩张企业之用,即用于扩大再生产。

有些人常常把这个资本的蓄积部分(公积金)跟原价偿却费部分(为补偿固定费而蓄积的部分)混而为一,殊不知这是要明确区分的。前者是资本的蓄积、资本的追加,因而是扩大再生产的必需手段;后者是一方面当作费用(固定费)而消耗了的,在别一方面又蓄积了起来,用以补偿那种消耗,因此这决不是资本的增加,跟扩大再生产并没有什么关系。公积金起着扩大再生产的作用,原价偿却费起着在同一生产规模上的新陈代谢作用。

其次,像前面所说,股票红利,普通是从企业利得中扣除资本的蓄积部分之后的余额分配给各股东的,但不一定常常是这样的。一点也不保留资本的蓄积部分,把企业利得完全分红的也好,甚至于还有把原价偿却部分也拿出来分红了的。把原价偿却部分当作股票红利而分配给各股东,就不外是在侵蚀资本。即应该当作资本而保留起来的部分,也变为所得而分配了出去。企业侵蚀资本,就等于自己吃自己的手脚四肢,这是很不健全的企业经营办法。

在前面,我们已经把从利润里面分化出来的种种所得——放款资本家的所得的利息,企业家的所得的董事理事薪水,股东的所得的股票红利——说明了。其次,还有前面说过了的劳动者的所得的工资。总之,这些所得,没有一个不是从生产机构里产生出来的,这点亦已说明了。

十、地租——绝对地租和差额地租

在说明各种所得的成立或产生的时候,我们顺便要把最后而又最重要的一个所得——地租,稍加以解说。

不用说,地租是借用土地的人,支付给他使用着的那块土地的所有者的报酬或代价。他有支付地租的必要,是因为土地是属于别人所有的缘故;他有支付地租的可能,是因为农业(企业)较之工业(企业)还能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的缘故。前一段用不着多说,因为土地是地主的私有财产,要借用就得化钱。那末,问题是在:农业(企业)为什么较之工业(企业)还能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呢?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只有工资费才跟利润的产生有直接的关系。农业(企业)和工业(企业)的资本纵然一样大也好,但用在工资费的部分,在农业(企业)上常较在工业(企业)上要多,这是因为在农业生产上普通都是多用人工,少用机械;农业的机械化,总赶不上工业的机械化的缘故。因为在农业(企业)上工资费所占的比例较大,致使农业上的利润率(例如百分之三五)不得不比工业上的平均利润率(例如是百分之二十)要高。(因为工资费跟利润的产生有直接的关系,工资费愈多,而利润也愈多。)这个超过的部分(百分之三五-百分之二○=百分之一五),就扣除为地租,就变为地主的所得。这样,地主获得了地租(百分之一五的利润率),而农业企业家跟工业企业家一样,也获得了百分之二十的平均利润,也有利可图。这样产生的地租,我们就叫做绝对地租或一般地租。这种绝对地租,是任何土地的借用者都必须支付的。

但是,实际上每块土地有种种不同之点。例如:肥沃的程度不同,地位(到市场的近远,交通便利与否等等)不同,等等。借用肥沃土地的人,较之借用不大肥沃的土地的人,一定要支付更多的地租,这是一般的常识。那末,为什么可能支付更多的地租呢?

许多农业(企业)家,普通都从事于同种商品。例如:米的生产,然而他们决不是在同一的生产条件下从事生产的。有些人的生产条件很好,有些人的很坏,而有些人的却不好不坏——中平。农业上最重要的生产条件是土地。土地肥沃,或土地隔市场很近,是极有利的生产条件。例如,使用肥沃土地的人,较之使用土地贫瘠的人,能够收获更多的谷物,或以更少的生产费,能够收获同量的谷物。

其次,同种商品,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市场,普通只有一个价格。不管是以怎样的生产条件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好,也只有一个价格。这是因为制造同样商品的各企业家之间的自由竞争的作用,这就是所谓“一物一价的法则”。

这样,生产条件(例如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因而生产费有多有少各不相同也好,但因自由竞争、“一物一价”的缘故,贩卖价格,大家都是一样,致使耕种土地比较肥沃的人(他化的生产费较少)可能获得特别多的利润。即获得平均以上的利润——超过利润。然而,自由竞争的法则,不允许在同一的农业部门里有不同的利润率存在。这样,这个超过利润部分,就变为地租而使各种农业(企业)之间的利润平均化。(由自由竞争而发生利润的平均化,在第三章第四节再为说明。)因此,肥沃程度愈高,或土地的位置愈便利,则产生的超过利润愈多,而地租也愈多。这种因为生产条件(肥沃程度、地位)的差异而产生的地租,我们就叫做差额地租。

这样看来,地租不是生产费。绝对地租也好,差额地租也好,都是生产的结果的利润,都是由超过利润转化来的。

十一、私经济的生产费概念

地租不是生产费。其次,以前说过的利息也不是生产费。我们的这种主张,一定会引起一些人的反对吧。我们对于这些人的反对,是这样答复的:主张地租和利息是生产费的见解,是根据私(人)经济的观点的议论,但是,私经济的观点和社会经济的观点是大不相同的。因为这两者考察的目的不同,从而生产费概念的内容也不同。

从社会经济的观点考察起来,我们决不能把地租、利息等当作既存的东西,当作已经知道了的前提而进行议论;反之,我们考察的中心目的,却在指出:地租利息等是怎样产生的?它们的根源在哪里?依据这种目的来研究地租、利息等等,毫无疑问地,我们可以指出地租、利息等渊源于广义的利润,是由利润分化出来的。不用说,利润决不是生产费,决不是为生产而耗费了的东西,却是当作生产的结果而产生出来的。利润既不是生产的因素而是生产的结果,则由利润分化出来的地租利息等,也决不会是生产的因素——生产费。

但是,从私经济的观点来考察的人们,却把地租、利息等都当作既存的东西,在这个前提下来实行所谓原价计算的考察。就是说,他们的这种考察方法,不问为什么非支付地租利息不可,不问地租利息要怎样才可能支付,不问地租利息是怎样产生的,把这些问题都不当问题来提出,从开头就确定地租也好,利息也好,都是非支付不可的。不只这点,而且还要工资,还要董事、理事的薪水,还要买原料、机械,还要分配股票红利等。这样,他们把必须支出的一切费用,毫无差别地列举出来,把这些费用认为是全部生产费,而计算要以怎样的价格把商品贩卖出去才够本,这就是原价计算的考察方法。这样一来,地租利息是不用说的了,就是股票红利,董事、理事等的薪水,也被他们算在生产费里面去了。

十二、基本的所得和派生的所得

由于分析生产机构,我们已经知道各种所得从它里面产生出来的道理了。工资(及薪水)利息、股票红利、地租等等,就是主要的各种形态的所得,这些都是从生产机构里面直接产生出来的,所以我们可以叫做基本的所得。跟这种基本的所得相对应的,是派生的所得。

派生的所得,是从基本的所得里面产生出来的。例如:基本的所得的一部分,当作租税缴纳给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这些租税收入的一部分,就当作公务人员的薪俸而支付了出去。此种薪俸,是公务人员的所得,它不是从生产机构里面直接产生的,因为公务人员跟生产机构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因此,公务人员的所得,是派生的所得中最重要的一种。

其次,基本的所得的一部分,又支付给自由职业者——医师、律师、作家、著述家等等,而转化为自由职业者的所得。例如:我们拿五块钱给医师请他看病,从医师说来,这五块钱是他的所得;从我们说来,这五块钱是从我们的所得(工资、利息等)里面拿出来支付的。即从我们的所得中支出的诊病费,就变成医师的所得。其次,我们去看电影,也得化钱买门票。不用说,票钱也是从我们的所得中支出的,而一部分票钱转来转去变为电影演员的所得,变为影片公司的股票红利。

总之,从生产机构里面直接产生出来的所得,是基本的所得;基本的所得再经过各种各样的路径而产生的所得,我们就叫做派生的所得。

其次,基本的所得不只是产生出派生的所得,而且一个派生的所得,又产生出别个派生的所得,以致形成为很复杂的关系。那末,把基本的所得和派生的所得包括在一起的全部所得,究竟怎样转变呢?它要流到下述的三个方向去吧。第一个方向是消费市场。例如劳动者或医师,为购买食品、衣服而支出的所得便流到消费市场去。第二个方向是金融市场。所谓金融市场,也是非常复杂的,在这里我们把金融市场区分为存款市场和证券市场。所得的一部分就流到这个市场去。例如:在银行或者邮政局存款的这部分,就可以说是流到存款市场了。其次,例如购买公债,公司债券股票而支出的部分,就可以说是流到证券市场去了。

所得的第三个部分,当作租税(捐款)被国家或公共团体征收了去。但是,国家和公共团体,因为行政上的必要,又必须把这些租税收入支了出去,决不是贮蓄起来不用的。这个支出,可分为人事费和物件费两种。当作人事费被支付出去的,变为公务人员的薪俸,它一部分流到消费市场,一部分流到金融市场,第三部分又当作租税缴纳给政府。在别一方面,当作物件费而支出的(租税)收入,分割为两部分而支出流到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手段市场。就是说,当作租税被征收了去的所得部分,一部分转型为公务人员的所得,再经历跟一般所得同样的路径;其他的部分,则经过国家及公共团体之手,流到消费资料和生产手段的市场。

十三、以上的总括

上面的,不一定很正确地把我们已经说过了的地方完全表现了出来,但是,一个企业的生产机构的活动情形如何?在那里进行着怎样的事情?它跟别的机构的关联,尤其是它跟金融机构的关联,是怎样形成的?关于这几点,我们利用,或许就会明白大概的情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