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彭迪先全集
16168600000020

第20章 国际经济机构

一、国际经济和世界的分工

在上面,我们已经把现代社会经济机构中最重要而又最基本的生产机构和金融机构大概说明了。最后,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必须加以研究,那就是国际经济机构的问题。

现代的社会经济机构,具体地是以各个国家为一个单位而构成的,就是说,它是以各国的政治支配力所及的范围为一领域而组织成所谓国民经济。在世界上,任何一国都不能跟别国完全断绝关系而隔离孤立起来;同样,任何一国的国民经济也不能够跟别国的国民经济完全断绝关系而独立存在。这样,各国民经济之间必须有着一定的联系或关系,这个关系,我们就叫做国际经济机构。譬如说中国的经济,或者英国的经济时,就是指中国或英国的国民经济而言,而由中国与英国的经济关系所形成的机构,就是一个国际经济机构。

这样形成的国际经济机构,显然要受各国民经济的影响。就是说,它要由各国民经济的内部机构(即生产机构和金融机构)的不同而带着种种的特色;同时,国际经济机构对于内部机构也有种种影响,也可能制约内部机构。例如: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国际经济机构,要受中国经济和英国经济的内部机构的影响;同时,中英两国的内部经济机构,也要受这两国之间的国际经济机构的影响。这样,各国民经济的内部机构和国际经济机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从而研究国际经济机构,可能使我们对于各国民经济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不用说,因为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自然环境的差异,各国民经济都有它一定的特色、一定的内容。这种事实,表现为各国民经济,实行着世界的分工。所谓世界的分工,是跟技术的分工或社会的分工有着不同的概念。技术的分工,是在一个生产过程内部的各人的工作分化;社会的分工,是在一个国民经济里的社会层的工作分化(工商农等);世界的分工,是在世界上的各国民的工作的分化。

那末,为什么发生世界的分工呢?主要的原因有二个:第一是因为各国民经济的生产力的发达程度不同,有些国家的生产力非常之大,非常先进,而有些国家却非常落后。因为生产力发达程度不同,于是各国民经济所生产的商品的种类也不同,资本蓄积的多少也不同,生活程度也不同,这就构成为各国民经济的特色。各国民经济的生产力发达程度不同,是因为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的法则的作用,这是世界的分工的最主要原因。世界的分工的第二个原因,是各国民经济的自然条件不同。例如有些国家的自然的资源丰富,而有些国家的则甚贫弱;有些国家位于气候温暖的地带,而有些国家则不然;有些国家位于海洋交通的要道,而有些国家则僻处国际交通不便的地方。因为这种种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各国民经济都带有一定的特色。

各国民经济既然都各有一定的特色,有一定的特产物,那末各国民经济之间就必须互相交换自己的特色,交换自己的特产物而形成一种结合关系。

其次,资本主义的生产,是商品的生产,它的萌芽和发展都必须以世界市场的存在为前提,就是说,要有世界市场的存在,要各国民经济间有一定的联系,才可能想象资本主义的生产,这就是各国民经济必然的、要互相联系的理由。

那末,各国民经济间的联系乃至结合关系是怎样形成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只要想到以前说过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就会明白。各国民经济间的联系,第一是商品的流通(贸易),第二是由资本的流动(资本的输出入),第三是由国际卡特尔(Cartell),而构成的。

在下面,让我们按照顺序先说明由商品的流通(贸易)而形成的国际经济机构,然后再论及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卡特尔。

二、商品的国际流通——贸易

假设有甲乙二国,甲国从乙国输入一定的商品。要输入一定的商品,就必须输出(即支付)一定的货币来作为输入的商品的代价(商品和货币的流通方向是正反对的,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反之,乙国从甲国输入别的商品,因而甲乙两国之间也成立支付货币的关系。这就是由于商品的国际流通,由于贸易而发生的各国民经济间的结合关系。

在这里,甲国输入的是什么种类的商品?输出的又是什么种类的商品呢?一般地说来,这是被甲国的生产力发达程度和自然条件所规定。先以生产力这点来说,譬如甲国的生产力比较落后于乙国,则甲国从乙国输入工业制品,而输出原料品到乙国。这个关系,恰像中国(甲国)和日本(乙国)的贸易关系。但是,日本的生产力虽超过中国,却劣于英国,因而英日之间的贸易关系,是日本从英国输入精制品,而输出粗制品到英国去,或者日本从英国输入工业制品而输出原料品。

其次,自然条件对贸易关系的影响,用不着多说。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耕地广大肥沃的国家,就是自然的原料粮食的输出国,例如中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自然资源比较贫乏,耕地不多的国家,就是粮食和原料的输入国,例如英国本部。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有两点:

第一,假如代用品的生产(例如人造丝、人造纤维等的生产)发达起来,则上述的贸易关系或商品的国际流通,必然地要发生变化,而且代用品的生产,必须生产力相当发达才可能,故由自然条件而发生的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和贸易关系,决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某种程度上,它是由生产力的发达而可能加以变更的。

第二,就是因为生产力的发达对于国际间的贸易关系有支配的作用,而且因为农业国常常是工业国的附庸的缘故,于是帝国主义国家有意识地使自己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区域变为它的粮食原料供给地,想尽种种方法抑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生产力,使它不能工业化,永久成为帝国主义的剥削对象。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知道日本帝国主义者大声疾呼的“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经济提携”的真意。

总之,从商品的国际流通,从贸易关系上,我们不仅可以看见各国民经济间的联系,而且还可以发现国际间的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关系。这种联系和关系,我们从资本的国际流动也可以看出。

三、资本的国际流动——资本输出

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商品的流通是跟货币的流通对流的。由商品流通而构成的国际间的联系,也可以说是由货币的流通而构成的国际联系,而且,在个种场合,流通着的货币,是当作资本的货币,是货币资本。关于这点,我们只要想到:从事外国贸易的商人所支出的货币是具有资本的性质的事实就会明白。这样,商品的国际流通,必然的伴随着资本的国际流动。

其次,我们知道,“对于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的旧资本主义,它的特征是商品输出。对于以独占统治的现代资本主义,它的特征是资本输出。”(《帝国主义论》,吴清友译,一四三页)这样,资本的输出,代替商品的输出,变为最重要的联系各国民经济的纽带。那末,为什么发生资本输出的现象呢?伊里奇告诉我们说,在二十世纪初,我们就见到另一种独占的形成。第一便是在资本主义已发达的国家中,资本家间的独占同盟的形成;第二便是少数几个最富的国家(在这里,资本的蓄积已达到极大的高度)的独占地位的形成,在先进国度中发生了巨大的“资本过剩”。

不用说,倘若资本主义能把现在的,到处都比工业落后的很多的农业发展起来,倘若资本主义能把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准提高起来(虽有眩人耳目的技术进步存在,但人民的生活水准依然是穷困的和半饥半饱的),那末,自然就不会有资本过剩发生了。但是,如果这样,资本主义就不成其为资本主义了,因为,发展之不平衡和大众的半饥半饱的生活水准,是这种生产方法的根本的、必然的条件和前提。当着资本主义还保持其为资本主义的时候,这样过剩的资本,就不会用去提高国内民众的生活水准,因为这样便会降低资本家的利润,在这个时候,只会以资本输到落后的国家中去以便提高利润。在这些落后国家中,利润通常是很高的(因为资本很少),地价是比较地不很贵,工资是很低廉,原料又很便宜。”(同上,一四四页)这就是关于资本输出的原因的极好说明。

资本输出的形态可大别为二:第一是为获取利息的放款资本的输出;第二是为获取利润的产业资本的输出。

第一,假设中国向英国募债,这将如何进行呢?英国的资本家购买中国的债券,把自己的货币付给指定的经售中国债券的银行,扣除银行的一定报酬,中国政府就取得了这笔卖出的债券价格总额,中国政府每年应当以预先约好的利息,付给债券所有者。像这样,英国的放款资本就输出到中国了。

第二,在产业资本输出的场合,假设英国组织了一家要在中国设立纺织工厂的股份公司,英国的资本家购买股票,把搜集的资本在上海或中国别的城市来建筑纺织工厂,自然,设备也是由英国运来。企业的利润就也落在这个工厂主人的英国人的手中。

这就是资本输出的两种形态。

资本输出,第一能够超越关税障壁,增加资本输出国的商品输出。例如:“美国在南美十多个国度中的投资从一九一三年的一七三百万美元增至一九二九年的二二九四百万美元。在英美两国的总投资额中,美国所占百分数在一九一三年是十分之四·三;在一九二九年为百分之三三·八。同时在南美诸国的输入中,美国所占的百分数增加了一倍,即从一九一三年的百分之一六·一增至一九二九年的百分三一·五。

在一九○二年至一九二八年间成立的十七次对华铁路借款中,都附有专门的一条,注明要向借款的国度购买铁路材料。债权人都是英、法、比、德、美各国的资本。有二一次对华铁路借款的条约中,规定债权人应做购买一切材料的经手人。”(同上,一五三页)

确实地,订购大炮或铁轨,建筑海港或海船,让与石油、煤、铁的采掘权,让与铁路的建筑权,这是弱国通常获得借款的代价;同时,也就是资本输出国(债权国)能够在资本输入国(债务国)获取“权益”,设定自己的“势力范围”的理由。

这样,因为资本输出而发生的债权国与债务国的关系,决不只是单纯的借贷关系,而且必然地要发展为政治上的支配、被支配的关系,于是在债务国的中国,在政治上好些地方就不能不受外国的干涉,其中:最露骨的要算日帝国主义者借口保障其所谓“在华权益”而破坏中国主权的侵略行为。例如:在“九一八”事变前,日帝国主义者就随时借口保护东北四省的投资的安全,常常干涉中国的行政,致使东北四省陷于它的殖民地的状态。

其次,第一次欧战后一跃而为大债权国的美国,一方面,利用它对欧洲的债权者的地位,利用战债问题而积极干涉欧洲政局;一方面,利用它在南美各国的巨额放款,在政治上支配这些国家。所谓“美元外交”的活跃,就充分地反映出第一次大战后,美国利用其巨额的输出资本支配世界政局的情形。

其次,在第一次大战后,法国利用其对于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捷克等国的资本输出,把这些国家当作法国的同盟国(所谓小协商国)而加以政治的支配,并用作在国际联盟舞台上大活动的工具,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所有这些事实,都替我们说明了:资本输出所造成的国际关系,不只是单纯的债权债务关系,同时还有政治上的支配、被支配的关系。这是因为资本不是物件,不是单纯的所谓“生产要素”,而是社会关系的表现的缘故。

这样,从资本的国际流通,从资本输出上,我们不仅可以看见各国民经济间的联系,而且还可以发现国际间的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关系。

四、国际卡特尔

联系各国民经济的第三条纽带是国际卡特尔。它跟国内的卡特尔同样,结局也是以追求利润,提高利润率为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所采用的方法——限制生产协定、价格协定、销路协定等,也是跟国内卡特尔所采用的方法一样。

国际卡特尔,主要是在世界的重要商品的生产者之间成立的。第一次大战以前的一切电气设备的生产,是集中在两个最大的托拉斯手中,这是跟银行有密切联系的美国和德国的托拉斯。

在第一次欧战后的时期,组织了许多包括若干欧洲国家的卡特尔。这首先是在经济恐慌期间崩溃了的欧洲钢铁卡特尔,其次有包括化学品、铜、铅、无线电、铁丝、人造丝、亚铅、纤维、珐琅瓷器生产的卡特尔。在大多数的这些卡特尔中,参加有法国、德国、比利时、南斯拉夫、澳大利亚,其中若干参加有波兰、瑞士、匈牙利、西班牙以及北欧各国。

国际卡特尔,甚至包括了武器生产的领域。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大王,德国有克虏伯,英国有亚姆司特郎格——威克尔斯,法国有世捏结尔——克列卓,捷克有世科达,它们中间是经过长久的年月有成千的丝线联系着的。各国的军火大王,要公然成立独占协定,是要受世人责难的,故其存在是隐蔽着的。军火大王常常跟本国的最高当局有联络,他们在本国内有自己的报纸和其他言论机关。他们随时危言耸听地大吹世界政局的不安,或者哪一个正在何处筑军港要塞,哪一国的军事预算又增加了多少,哪一个又有什么国际阴谋,煽动各国都拼命地竞争于扩充军备,于是他们就得以大发其财。在第一次大战以前,这些军火大王自己中间瓜分了销售市场,谁的报酬好,就把一切武器供给谁。这样,德国克虏伯的大炮,却出现在猛烈反对德国的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的手中,打死了许多德国士兵。而英国威克尔斯的军火,则握在使英国一万士兵不留一个的土耳其的军队手里。工业家间的联系,在大战期间也没有中断。每个军火大王,都是自己国内爱国主义者的典型,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维持自己业务上的关系。谁都知道,克虏伯供给过威克尔斯制炸弹用的导火管;而后者在酬答的形式中,以”炼特种钢所必需的某种金属供给前者。这样,每个军火大王,不仅关心毁灭敌对阵营中的生命,而且也关心毁灭自己阵营中的生命。

这些事实,一方面说明了由国际卡特尔而联系起来的国际经济关系;同时,更说明了从这些大资本家、军火大王的眼中看来,无疑地,“经济的利益比血更浓”,只要能够发财,他们对于出卖国家民族的工作,是很乐于干的。

五、国际收支

一国的国民经济,因为商品和资本的输出入,以及国际卡特尔的组织,跟其他许多国民经济交互联系,而形成各国民经济的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可分为两大部门:第一是贸易上的收支或“有形的收支”,第二是贸易外的收支或“无形的收支”。前者是因为商品的输出入的关系而引起的收入或支出,后者是因为其他种种理由而产生的收入或支出。

因为中国的工业不发达,农业尚占主要地位,故在中国的输出商品中农业物和原料占着绝对的优势,例如桐油、生丝、茶、猪鬃、鸡蛋等物就是现阶段最重要的输出品;反之,在输入方面则以棉纱、杂货及其他工业制品占大部分。

其次,拿中国国际收支的情形来说,在“七七”事变前后,值得注意的项目是:

中国国际收支

从上面的数字,我们就可以知道中国国际收支的大概情形了。在昨年度,中国的贸易外收入以华侨汇款及外人在华用款为大宗,这跟往年差不多;贸易外的支出,则以资金逃避和战时国际支出占大宗,这是战时的特殊现象。

六、外汇汇票

上述的国际收支,决不是一年清算一回,它的支付日期什么时候到,就必须在什么时候清算。那末怎样清算呢?应该付款的人(例如从外国买来商品的输入商,或者必须支付债券利息给外国的公司),把相当的金银送到外国去,或者买外汇汇票送去,清算的方法,就只有这两种。因为黄金是世界货币,只要有一定的品位,在任何一国都可以通用,故送出黄金的办法,非常确实可靠。但是,要输送黄金到外国去,却需要相当的保险水脚运费等的支出,故为避免麻烦节省费用起见,普通都用外汇汇票来清算。

但是,要买外汇汇票送到外国以省却输送黄金的麻烦与费用,就必须有发出汇票的人才行。那末谁能发出这种汇票呢?那就是输出商人。为了说明这点,让我们用图来解释吧。

假设张三是中国的输入贸易商人,李四是中国的输出贸易商人,约翰是英国的输出商人,乔治是英国的输入商人。假设张三从约翰买来了一定价额的商品,张三为偿付他输入的商品代价给约翰,他从李四买来了外汇汇票,把这个汇票送交约翰。李四为什么会有外汇汇票呢?这是因为他输出了一定价额的商品到乔治那里,他能够收入相当于输出的商品价额的汇票的缘故。张三从李四购买外汇汇票,就是拿出一定额的中国货币给李四,因此李四得以收回他输出的商品的价格。在别一方面,从张三接受了外汇汇票的约翰,把这个汇票拿给乔治看,他就可以从乔治那里接受用英国货币来偿付的货款,这样,约翰就能够收回他输出到张三的商品的代价。这样一来,商品虽已超越国境而移动,但中国和英国的货币却不必超越国境就能够清算张三和约翰之间的、李四和乔治之间的国际收支。

在这个场合,成为问题的是张三从李四购买外汇汇票时是以怎样的代价来买的。因为李四所有的外汇汇票,是要在英国支付的,是用英国的货币额来表示它的金额的,但是张三是用中国的货币来买这个汇票的,这也就是用中国货币来买英国货币。因为李四所有的外汇汇票的额面金额是用英镑来表示的,因而要用多少中国货币才能买一个英镑,就成为问题,这就是外汇行市的问题。(在这里,必须注意:我们为便于说明起见,曾假设张三是从李四那里直接购买外汇汇票的。但在实际上,张三和李四两者之间,有外汇经纪人、外汇银行的介入,经理外汇汇票的需要和供给的业务。)

七、外汇行市变动的法则

那末,外汇行市究竟怎样决定呢?例如为什么一○○镑的外汇有时值二,○○○元,而有时为什么五○镑就值二,○○○元呢?关于这个问题,有种种不同的答复。我们认为外汇行市被外汇汇票的需要供给的关系所决定;外汇汇票的需要供给关系又被国际收支的多少所决定。(在这里,一国的本位货币价值在法律上被削减时的场合,即在所谓货币贬值的场合,暂且不提。)

假设有甲乙两国,甲国从乙国输入的商品很多,而输出的商品较少,即甲国在输入超过的情形时,则必须拿出比以前更多的甲国货币,才能够购买跟以前同额的乙国的外汇(乙国的货币)。因为输出到乙国的商品较少,因而乙国的外汇汇票的供给也较少,但在别一方面,甲国从乙国输入的商品很多,偿付给乙国的货款也多,因而对于乙国的外汇汇票的需要也多,外汇汇票需要者方面就要发生猛烈的竞争,必须拿出比以前更多的甲国货币才能够买得跟以前同额的乙国外汇。反之,假如甲国的输出超过输入(出超),则乙国的外汇汇票的供给增加而需要减少,因而外汇汇票供给者方面就要发生竞争,致使较少的甲国货币能够买得跟以前同额的乙国外汇。

例如以中英两国之间的关系来说,假设要买一○○镑的英汇汇票,在以前只拿出二,○○○元法币就够了。现刻,中国如果是入超,则英汇汇票的需要增加,例如不拿出四千元就买不到一○○镑的英汇;如果中国转为出超,或许只出一,○○○元就能够购买一○○镑的英汇。

这样,因为外汇汇票的供需关系(这被国际收支的多少所决定)而外汇行市发生变动。但是,在说外汇行市涨高或降低的场合,因为究竟这是注目于哪一国的货币的不同,同一的变动,可以叫做涨高,又可以叫做降低。在上面例证上,二,○○○元买一○○镑的英汇行市变为四,○○○元买一○○镑时(同样的关系,用别的话说,就是二,○○○元买一○○镑变为二,○○○元买五○镑时),从中国的立场,注目于法币说来,那是外汇行市的涨高。然而,外汇行市,是跟一国的货币的对外价值(即用别国的货币量表现了出来的一国的货币的价值)同一的,因此,在上面所举的例子上,如以对外价值为问题,把法币作为中心来考察,那末那个场合就不外是说法币降低了。跟这个事实相关联,为避免误解起见,在上述的场合,说是外汇行市降低了就行了。一句话说完,外汇行市的涨跌,是跟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的涨跌平行的。

外汇行市的涨跌(货币的对外价值的涨跌),虽被外汇汇票的需要供给的关系所决定,但其涨跌却有一定的范围。这个范围,在金本位制度下是很小的。那是因为这个缘故: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的本位货币是包含有法定的一定量的纯金的金货,由于纯金的量的多少而决定各国的货币的对外价值的大小。例如美金四元八角六分六厘五所含纯金适等于英金一镑,其成色九成,含纯金一五·○四六四格兰姆,美金四元八角六分六厘等于英金一镑的这种关系,就叫做法定平价。于在金本位制度下,因有法定平价固定不动,加以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故外汇行市变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呢?在前面我们所举的例证上,张三为付款给外国人约翰,从李四购买外汇汇票送了去,是因为要运送现金出去必须运费、保险费、利息等等费用,如果以外汇汇票送去,那就可以节省这些费用。但是,假如张三本国的货币对外价值即外汇行市降低,降低到即使支付运输现金所需的一切费用仍以输送现金为有利时,即外汇降低到现金输出点出现时,则张三不买外汇汇票而直接输出现金,因而对外汇汇票的需要减少,用较小的本国货币即能购买同额的外汇,即本国的外汇行市(货币的对外价值)转向上涨。反之,假如一国的外汇行市上涨(即本国的货币对外价值上升),涨到受款人虽然负担输送现金的一切费用仍以接受现金为有利时,即外汇涨到现金输入点时,则上例所说的李四不要汇票而使乔治输送现金给他,他自己负担输送现金的一切费用。这样,外汇汇票的供给减少,如果不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则不能购得跟以前同额的外汇,即该国的货币对外价值(外汇行市)降低。由于这种跷板式的运动,在金本位制下,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外汇行市),以现金输出点为下面的界限,以现金输入点为上面的界限,而在此上下两界限之间涨跌。例如由美国运英金一镑至伦敦,最多不过费美金四·八九一八元(现金输出点),外汇行市如超过此价,则欲汇款往伦敦者,将不购汇票而直接运送现金。其次现金输入点为四·八三七三元,如外汇行市跌到此价以下,则有伦敦汇票出售者,将不出售汇票而直接输入现金到美国。故英美汇市的涨跌,终不能超过这两点,而徘徊于这两点之间。

但是,在金本位制停止了的场合,因为不许现金自由输出入,没有上述的现金输出点与输入点存在,因而外汇行市不能不发生很大的变动,但是,在这个场合,变动也有相当的界限。假如货币的对外价值降低,则商品输入困难,输出容易(参照下节),因而外汇的需要减少供给增加,这就阻止外汇行市的降低;假如货币的对外价值涨高,则商品输入容易,输出困难,因而外汇的需要增加供给减少,这就阻止外汇行市上涨。

上面的叙述,我们是为便于说明而只以贸易上的收支来说的,此外,贸易外的收支,尤其是放款资本的移动,对于外汇行市起着波浪的作用,这是不能不注意的。

八、外汇变动对于贸易和资本移动的影响

这样,外汇行市结局被商品的输出入和资本移动所形成的国际收支的多少所决定,它在脱离了金本位后必有相当大的变动;这个变动对于商品的输出入(贸易)和资本移动有相当大的影响。让我们先说明外汇行市变动对于贸易的影响如何。

外汇行市降低,即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降低,像前面说过那样,会促进商品的输出。为什么呢?例如二,○○○元买得一○○镑英汇的场合,跟二,○○○元买得五○镑英汇的场合相比较,从英国商人说来,在以前假如不拿出一○○镑就不能买中国的二,○○○元的商品,而现刻只拿出五○镑就能够买同样的二,○○○元的商品,因为只要拿出跟以前同额的一○○镑就能够买以前二倍的商品,从而中国商品的输出就增加了那样多。但在另一方面,输入转趋困难。因为从中国商人方面看来,以前只要拿出二,○○○元就能够买得一○○镑的英国商品,但在外汇降低后,现刻二,○○○元只能买得五○镑的英国货,要想买一○○镑的商品就必须出四,○○○元才行,这也就是英国商品的价格涨高了二倍。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假如中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即外汇行市正在降低的途中,而且今后还有更加要降低的趋势时,则发生正反对的倾向。就是说,在这种场合,中国的输出要一时停顿,输入反而要增加。为什么输出要停顿呢?因为英国的商人,在中国的外汇行市更加降低后他才购买中国商品,是较为有利,因而他暂时要停止购买中国商品。其次,为什么输入会增加呢?因为中国商人感到外汇降低后再购买英国商品,就必须多花钱才行,因而他趁外汇没有再降低的时候把英国商品买来囤起,那末在将来外汇再降低后输入的英国商品涨价时就会赚钱,因此他就要大做其所谓投机输入的生意。这样,假使一国的货币价值(外汇行市)有继续降低的倾向时,则因输出减少输入增加,反而要促使外汇更加降低。

在外汇汇行市上涨,即一国的货币价值涨高的场合,则发生跟上述大约相反的作用,输入增加输出减少。但在外汇行市上涨的过程中,则输入停顿,投机输出增加,更促进外汇行市上涨。

其次,让我们说明外汇行市变动对于资本移动的影响。

在外汇行市上涨或降低的过程中,或在能够看出将来外汇要上涨或降低的场合,则资本的移动非常激烈迅速。就是说,外汇行市正在降低(本国货币价值正在降低)的场合,资本就要很猛烈迅速的逃避。为什么呢?假设本来二,○○○元值一○○镑的降到值八○镑,而且今后一定还要降低时,那末现刻如果用二,○○○元买一张值八○磅的外国证券来放起,则在二,○○○元降低到值四○镑时,那张证券就能够卖得四,○○○元,就会赚得二,○○○元,从而资本要逃避在外国去。其次,一国的货币价值正在腾贵时,则因上述的同样的理由,外国的资本要流入该国。这样,在前一个场合,则加强货币价值降低的趋势;在后一种场合,则助长货币价值的涨高。

最后,让我们看一看外汇降低对于其他的贸易外收支(无形收支)的影响吧。

外汇降低,有增加贸易外收入的倾向。例如中国的外汇降低,则利用中国商船的人会增加,因为运费比较便宜的缘故。因此,水脚关系方面的收入增加。其次,到中国来游览的人要增多。因为在外国的一个月的生活费,拿到中国来用,可以很舒服地玩几个月,因而外国人在华的消费要增加。其次,外汇降低时,中国的国际支出如何呢?在大体上支出是要减少的。但是,政府的确定的支出却有增加的倾向,因为在外使馆、留学生、考察者的费用,有时是减无可减的。其次,政府或者公司的外债利息的支出,必随外汇的降低而增加。

九、外汇变动对于价值、利润、信用的影响

一国的外汇行市即该国的货币的对外价值,是综合地表现该国的政治上、财政上、经济上各方面的力量的东西;这是从来的见解,因而各国都努力于把本国的外汇行市维持在最高的地方。就是说,为了“国体”而维持较高的外汇水准。这种想法和努力,在第一次欧战后还盛行一时,所以在大战后的混乱告一段落,复归金本位时,各国都回到较高的平价,实行本位货币贬值而恢复金本位的国家,都是财政经济相当困难的国家,大多被人轻视。但自一九二九年世界经济恐慌以后,这样想法和努力早已弃了。金本位制的废止,本位货币贬值,外汇减低,所有这些事实,不仅不以为可耻,反而认为是促进输出贸易,刺激产业繁荣的吗啡针而大受欢迎,竟然出现了外汇减低竞争的时代。

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外汇降低,结局有促进输出的效果;但是,输出贸易虽能增加,而国内的输出产业的利润却不一定会跟着提高,尤其在机械、原料等(生产手段)的输入占输入品的大宗的国家,由于外汇降低而引起的输出增加,却不直接地提高输出产业的利润。因为外汇倘若降低,则输入的生产手段的国内价格必然地要腾贵。例如以前能用一○○元买得的东西,因为外汇降低却必须二○○元才能买得,输入的生产手段的价格腾贵,就是生产费(成本)的提高。因此就出现制品便宜原料昂贵的现象,输出商品的每一个的利润不能不为之渐次减少。其当然的结果就是:努力于输出更多的商品,使每个商品所减少了的利润,在全体上增加了起来,也就是薄利多卖主义;否则就较之以前更加猛烈的加重劳动者的工作,或者减少工资,从这方面来节约生产费,增加每个商品的利润,以弥补输入的生产手段腾贵后的损失。

其次,外汇行市的降低,有抬高国内商品的价格的作用,这是不能不注意的。因为输入的生产手段的价格腾贵,于是用它来制造的商品的价格,受其直接的影响而腾贵起来,其他的商品则受其间接的影响而涨价。就是说,洋货贵引起土货也贵了起来。从这里就发生所谓通货膨胀的倾向以及其他一连串的种种现象。由于外汇猛跌,引起物价暴腾而发生的通货膨胀,就是所谓“外汇通货膨胀”。

最后,外汇行市的降低,对于国家的信用也有所影响。它对国家信用的影响,表现在国债价格方面。这是因为国债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而发行的缘故。外汇行市如果猛跌,则人们会怀疑到国家有无支付能力,因而想购买国债的人,要逡巡不前,国家要新发行公债,就必须降低发行价格或提高利率才行,否则公债就卖不出去;其次,已经买有公债的人,因为想卖掉公债,致使公债价格不能不出现降低的倾向。因此降低外汇行市虽能促进输出贸易,但也不能随便把它降低,使国家信用受其损伤。

十、外汇统制——资本逃避防止策和外汇管理

在现时各国脱离了金本位制的情况下,要想避免外汇行市的暴腾或猛跌,是很困难的;但是,从国民经济的立场看来,在可能范围内最好使外汇行市不要变动得太厉害。因此,为缓和外汇行市的变动,就不能不想办法。从这里就产生了统制外汇的种种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是:资本逃避防止策和外汇管理。

让我们先说资本逃避防止策。

前面已经说过,一国的外汇行市出现降低的倾向时,则引起大规模的资本逃避,更助长外汇暴跌的趋势。资本逃避防止策,就是以防止资本逃避,而阻止外汇暴跌为目的的一种政策。资本逃避防止策的主要办法是:除了为支付输入的商品代价而必须购买外汇汇票以外,禁止为了购买外国的公债、公司债券及股票等等目的而购买外汇,即禁止为了把放款资本移动到外国而购买外汇的一切行为。无论在任何一国,只要金本位濒于危机,金融混乱,政局不安,战争等等原因,总要发生资本逃避,虽然程度或许有缓急之分。例如在中国,二十八年度的资金逃避,估计达十七万万八千万元之巨,实足惊人!

其次,让我们来看外汇管理。

防止资本逃避的政策不管怎么严密、怎样彻底也好,然而外汇行市,决不只是因为资本移动才发生变动的;而且它对于外国的外汇市场上的种种策动,无法统御,因而不能避免外汇的动。在这里就得讲求积极的办法,缓和外汇的动,使外汇安定。那就是外汇管理的办法,使它跟别国的外汇相联系而安定不动。那末一国的外汇行市应该使它对哪一国的外汇安定不动呢?就是说,一国的外汇应该跟哪一国的外汇相联系钉住不动呢?一般地说来,是跟在世界贸易和金融上占重要地位的国家的外汇相联系而求其安定。所以普通是跟英镑外汇、美元外汇或法郎外汇(尤其是前二者)相联系;而且由于经济关系的密切与否,各国的国际收支主要是用哪一国的外汇来清算,而决定一国的外汇应该和哪一国的相联系。跟英镑外汇相联系而安定外汇的各国,普通叫做“英镑集团”,跟美元相联系的叫做“美元集团”,跟法郞相联系的叫做“法郎集团”。中国的外汇,是跟英镑联系着的,故可称为英镑集团中之一。

其次,外汇应该安定于哪一点呢?这根本要看一国的经济的实力及国际收支的状态才能够决定。都知道的,我国的外汇,自币制改革到“七七”事变为止,是安定于法币一元值英金一先令二辨士半的汇率上的,现时(五月十一日)已降到三·四六八七五辨士了。

再次,在脱离了金本位后的所谓外汇安定,只是相对的安定,就是说,它对某一特定国家的外汇是安定的,但对别国的外汇却不是安定的。例如,在从前,我国法币一元虽已安定于一先令二辨士半的英汇汇率,但若英美的外汇关系发生变动,即中国的对美外汇行市就不能不跟着动。这是因为中国的外汇虽已订在英镑上,但英镑本身却是脱离了金本位的浮动的东西。

最后,要使外汇行市安定,必需相当的外汇平衡基金。因为要维持一定的准率,政府国家银行、外汇银行等等,在必要时就得利用外汇平衡基金来买卖调节外汇,使外汇的需要与供给不能相差太多才行。例如:在世界金融的二大中心的纽约和伦敦,外汇的买卖很多,投机操纵的也很厉害,为防止起见,英美两国都各有特别准备着的外汇平衡基金,用以安定外汇行市的动。

但是,只是采用资本逃避防止策和外汇管理的办法,有时还不能充分地达到安定外汇行市的目的。从而发生了统制商品的输出入,即贸易统制的必要。

十一、贸易统制——输出统制和输入统制

但是,贸易统制的中心目的不在于安定外汇,它的主要目的却在促进输出,调节输入;外汇安定,只是附带的预期的效果而已。

贸易统制有两方面:第一是以促进输出为目的的输出统制,第二是以调节输入为目的的输入统制。从统制的形式看来,有贸易业者的自动的统制和国家的权力的统制之分。在实际上,这两者一般都是混合在一起的。

输出统制的主要办法:第一是统制输出商品的品质,阻止粗制滥造品的输出,提高本国商品在海外市场的信用;第二是统制输出商品的价格,防止倾销,以免输出商人彼此竞争太厉害,大家都陷于不利的地位。这两个是最主要的输出统制办法。其他,还有把最重要的输出商品收归国营,由政府集中输出的统制办法。例如现时由财政部贸易委员会集中统制的茶、桐油、生丝、猪鬃的输出,就是这样的输出统制办法。其目的,不用说,一方面是在促进输出,一方面是在努力换取更多的外汇。

关于输入的统制,也有种种办法。第一个方法是输入关税的设定。输入关税,有为防止外国的低廉商品的大量输入,保护本国产业而设立的关税(这叫做保护关税);有为确保高度发达了的国内大产业的独占利润而设立的,这叫做卡特尔关税。在各国,这两种性质的关税是并存着的。

输入统制的第二个办法是所谓输入分配制(Quarter System)。这是先考察各种商品的国内生产量和消费量,决定应该从外国输入多少,然后把这个输入总量分配给各国,使它们按照自己分得的输入数量来输入商品的办法。

输入统制的第三个办法是所谓交换制度(Barter System)。这个方法的内容是:例如英国从中国买了一,○○○万元的中国货,则英国就能够输出一,○○○元的英国货到中国来,超过这个数目就不行,故可称为交换制度,又叫做所谓(Give and Take)的制度。输入分配制是一国对数国之间所成立的贸易协定,交换制度是一国与一国之间所成立的贸易协定。交换制度,不仅可以阻止输入,而且还有促进输出的作用。

输入统制的第四个方法是输入许可制。这是最露骨的阻止输入的办法。例如原料粮食、军需品等则许可其输入;国内能够大量生产的商品、奢侈品等则禁止其输入。这种办法,只有在国际收支非常恶化的场合或在战时,才容易实行。这种办法,跟贸易国营差不多,在此次欧战前,也只有德、意两国实行。

十二、国际经济斗争

资本的国际移动,被外汇统制的种种办法阻碍着;商品的国际流通被关税障壁、输入分配制、输入交换制和输入许可制等障碍物堵塞着。这样,联系各国民经济的二大纽带脆弱不堪,有时甚至被切断了。这是现代国际经济上的显著的事实。人们把这个事实叫做经济的国家主义(Economic Nationalism)的抬头。这样,各国民经济,都向着自给自足(Autarkie)或封锁经济猛进。本国必需的一切商品,完全由本国自己生产吧!不能生产的就用代用品吧!在这里,价格的高低,是否便于使用,是不成问题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在于使本国不要依赖别国就行了,从此又产生了所谓集团经济(Bloc Economy)的体制。这就是靠一个国家本来是不行的,那末把臭味相投的好些国家集成一团,在世界上阔步横行吧,这就是集团经济的目标。

在现存的集团经济中,最重要的是大英帝国集团经济(包括英本国、自治领、殖民地各邦),其次是包括南北美洲的美国集团经济,以日本为中心包括伪满的日本集团经济,等等。这样,国际间的经济斗争,渐次从各个国民经济间的斗争扩大发展到集团经济间的斗争了。

帝国主义列强间的市场争夺斗争——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因为集团经济的出现而更加猛烈与错综复杂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又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斗争。经济斗争尖锐化到极点的结果,帝国主义者就要出演杀人放火,进行人类大屠杀的惨剧。“九一八”、“一二·八”、“长城大战”及“七七事变”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中国所扮演的战争剧!阿比西尼亚的征服,对西班牙内战的武力干涉,澳大利亚、捷克、波兰的相继灭亡等,无一不足以反映出国际经济斗争的尖锐化。

昨年九月爆发的战争的烽火蔓延到了北欧丹挪二国,最近更蔓延到了荷、比、卢三国,不久即将发展到巴尔干的、英法同盟国对德国的大战。虽然张伯伦张口说是为争取民主而战,闭口说是为正义和平而战;而希特拉口口声声说是为争取“生存空间”,是迫不得已而战,好像交战国双方都是正义的使徒、和平的天使似的。其实谁也知道这是帝国主义战争,这是为争夺殖民地而引起的战争,这是第一次大战后酝酿到现在才大爆发的列强经济斗争的尖锐化。

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它那先天的基本矛盾——社会的生产和私人的所有的根本矛盾,引起了劳资的阶级斗争。产生了无政府性的生产,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因而革命,经济恐慌和战争,变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可救药的绝症,随时都威胁着它的生存。这就是我们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