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看完烧毁
16170200000019

第19章 一个九岁孩子的全部孤独——胡诺特·迪亚斯《沉溺》阅读札记

觉得这部《沉溺》的设计颇合迪亚斯的原味,淡灰色的封面像水龙头,流进内容里,洇湿每一个故事。灰色,以及一个少年的孤独,会让人无端地想起一个中国少女,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中国阁楼里孤独着,她叫张爱玲。

灰色的童年会催生一个作家,九岁之前,胡诺特·迪亚斯没有见过父亲,父亲是一张又一张照片,或者在母亲的诅咒里,前面的修饰词总让年幼的迪亚斯疑惑。

生于一九六八年的胡诺特迪亚斯是一个有着浓重乡愁的写作者,尽管他晕车、胆小,甚至好色,但是他却很早熟。

九岁,是胡诺特迪亚斯一个重要的记忆节点,他在不同的作品里都特别写到。《沉溺》的开篇小说《伊斯莱尔》,是写作者的一段乡村生活记忆,散文一样的写作样式。开始的一段他便写了他的年纪:“……那年夏天我九岁,哥哥十二岁,是他想去看伊斯莱尔……”在小说《坚持》的开头作者写道:“我生命的头九年中,是没有父亲的。”在这篇小说里,作者交代了父亲在他九岁那年接他们到了美国。

在小说里,九岁的作者化名为尤尼尔,和哥哥拉法去走亲戚,骚扰同龄的女孩子,还走很远的路,去看一个没有脸的孩子。

《沉溺》就是这样一部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世象的小说,以一个家庭的故事来反观整个移民生活的文本。阅读这本书,我不自觉地会联想起奈保尔的《米格尔街》,又或者麦克尤恩的《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如果从形式上来比较,这部小说集更像是一部排错了顺序的米格尔街。

《伊斯莱尔》是一部暑假生活记事,我比较喜欢这种小说的结构,有着卡佛小说的漫不经心和局部感。作者在这个小说里并不完整地交代故事发生之前的“片头”,也不交代故事结束以后的走向。只是将他的暑假生活截取了一个片断,用幻灯片一样的笔法描述下来。那故事像树林里的阳光,被树叶分散却又显得朦胧,诗意。

我一直认为,《坚持》应该排在第二篇,按照作者的年龄顺序,更符合阅读者的习惯。《坚持》是整部小说集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我个人认为,这篇小说应该和最后一篇《生意》排在一起,对比着阅读,便可以完整地了解作者母亲和父亲的个人史。《坚持》写母亲一个人的苦难史,父亲去了美国淘金,母亲带着作者和哥哥两兄弟艰难度日,那些声音里都浸润着孤独的日子让这篇小说充满了深情。原来,忠实于自己的记忆,将自己的生活如实地抄录在纸片上,竟然也是好的小说家应该记住的技巧。

如果说母亲的艰难史是一次煽情史,那么父亲的奋斗史《生意》则几乎成了一篇口述实录。

这篇全书最长的小说讲述了作者父亲在美国的创业史,是一个移民时代的苦难缩影,与其说这篇是小说,不如说是纪实文学。这篇小说让我想起虹影,她在文字里常常回忆自己饥饿的童年。还让我想起我自己的童年,听父亲讲述他外出的经历。《生意》里没有作者的影子,像是一个广播剧,或者评书。

《沉溺》是胡诺特·迪亚斯的处女作和成名作,出版这部作品的时候,作者28岁。然而作者凭此作品一举成名。这不由得让我想起27岁出版《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的麦克尤恩。比起才华横溢语言天才麦氏,胡诺特的优点是落地,他写自己身体上发生的事情,是个体的疼痛感。比起卡佛小说的那种唯美的小情调,胡诺特的小说多了一种孤独的气质。

是啊,有什么比一个九岁的孩子的记忆更坚硬,更能在树林里、贝壳上或者某个有月亮的夜晚刻下对孤独的理解呢。

当我看完这部小说集,我一下子看到坐在树上的孩子尤尼尔,他那么无助地看着母亲悲伤地坐在家门口抽烟,他觉得,他需要有记忆里刻下什么,以提醒生活里的这些小忧伤和小疼痛。

所以,我推荐这部《沉溺》,他有自己独特的孤独感,一个九岁孩子的全部的孤独感,那么精确地表达和抒情,定会击中你。

《沉溺》,胡诺特·迪亚斯著,潘帕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定价:2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