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媒体报道,从2002年6月份开始,美国政府将召集来自全球高级别的科学家们赴美,参加”如何从毁灭性的灾难中逃离出来”的讨论会。这个灾害即是来自地球外的小行星撞击!
美国航空局的专家唐纳德·耶蒙斯说,2002年4月底,一颗1950年发现的名为1950DA的小行星再次成为科学家们重点关注的对象。科学家们预测,根据它现在的运行轨道,该小行星将在878年后,即2880年3月16日与地球相撞。尽管科学家们声称相撞几率约为三百分之一,但对科学家和逻辑学者来说,这已经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了。
然而,对地球来说,到现在为科学家们所熟知的最迫在眉睫的危险,是采自一颗代号为2000SG344的小行星。科学家们测算出,该小行星将在2071年与地球发生碰撞,可能性为千分之一。耶蒙斯称,该小行星是有史以来第一颗“与地球碰撞危险度”超过0的小行星。科学家们将小行星与地球碰撞的危险度从0到10分为11级,而0是最高的等级。一旦与地球相撞,那么它撞击的能量将大于100颗广岛原子弹,其爆炸力超过世界上最强大的核武器。
这颗小行星的确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危险的小行星。它的运行轨道与地球极为近似,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54天(地球周期为365天)。但另有专家称,这颗危险小行星不会与地球“迎头相撞”,因为它的转向与地球是一致的。最新观测表明,2071年它运行的轨道将与地球轨道局部“重合”,但两星是否会相遇还很难说。
据国际天文机构最新发布的公告,这颗编号为2000SG344的小行星将在距地球500万公里,即地球与月球之间距离约13倍远的位置掠过。这一回,地球上的人们可以松一口气了。
专家认为,一旦发现小行星有撞击地球的迹象,人类需要有充足的时间用于防卫准备,而准备的时间一般要在十年以上。而且预警时间越长对人类也就越有利。
一般来说,小行星的飞行速度可能会超过目前人类现有的飞行器速度。当它不是迎面撞来而是同向靠近时,人类发射的飞行器短期内是追不上它的。所以人类只能早早地发现它们,并将飞行器发射到外空“等候”,然后再想办法将它推偏轨道。这一“战场”离地球越远,人类就越安全。
在率先发现这颗小行星的美国天文学界,专家们指出,即使依据现有初步计算,小行星与地球“接触”的几率也只有25万分之一,而且,进一步计算多半只会证实另一种可能性,即两者的运行轨道或许根本不会交会。
在运行轨道可能发生交会的时间问题上,天文学家上百次观测和理论计算的结果也大为不同:或许是2019年,或许是2044年,或许是2053年、2060年、2078年……
针对公众对小行星是否会“碰撞”地球的疑问,美国专家约曼斯24日明确指出:“几率实在太小,大家不必担心。”
参与美国“‘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计划”的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了当处于135亿公里外的2002NT7小行星。现有观测结果显示,它正以每837天公转一周的速度围绕太阳运行。
按照天文学界设定的“托里诺撞击危险等级”标准,天文学家把2002N77小行星确定为“1级”,意味着“需要对这颗小行星予以仔细监测,但无须担心”。但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发言人表示,伴随研究工作的继续深入,这颗小行星的等级划分“会不断变化”。
英国天文学家派泽认为,尽管专家们普遍认为这颗小行星降临地球的实际可能性很小,但它再次提醒人们:应该加强对近地物体的研究,因为这类天体与地球直接发生接触的机会毕竟存在,而且,飘忽于地球运行轨道上的天体也确实存在。
事实上,就在此前1个多月,一颗足球场大小的小行星就从地球附近掠过,只是在它飞离地球之后,天文学家才发现了这个“捣蛋鬼”。据介绍,这颗编号为2002MN的小行星尺寸大约在45米到109米之间。它6月14日飞抵相距地球最近处,当时的距离为12.1万公里,运行速度为每小时3.7万公里,但对地球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在天文学界,近地小行星始终是一个热门课题。与公众一样,天文学家始终关注的问题是:太阳系共有多少颗小行星?小行星撞上过地球吗?我们有办法避免这种“天祸”吗?
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类累计观测到的小行星已有将近6000颗,其中已测算出运行轨道的大约有3000颗。从这个角度分析,地球周围的“捣蛋鬼”确实不少。
不过,天文学界普遍认为,小行星与地球相撞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理由至少有三点:1.小行星与太阳系九大行星都在各自的椭圆轨道上运行,轨道在空间交会的情况非常少见;2.大部分小行星都位于相距地球3—4亿公里的空间,距离遥远;3.即使个别小行星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运行轨道交会,两类天体在同一时刻经过交会点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依照统计规律计算,在大约100万年间,小行星接近地球或碰撞地球的可能性只有2至3次。
派泽教授是以上观点的支持者。他一方面呼吁天文学界重视对2002NT7作进一步观测,另一方面则预言,更为精确的轨道计算最终将会把2002NT7“排除到与地球运行轨道交会点以外”。他说:“我深信,今后一段时间内继续观测将会证明,它会是一个十多年后与地球擦肩而过的天外来客。”
最近某些海外媒体称:“一颗直径约2公里的小行星将于2019年2月1日撞击地球。”据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蒋协助介绍,这些媒体所指的这颗小行星编号为2002NT7,是2002年7月9日天文学家利用美国新墨西哥州境内一架天文望远镜首次观测到的。据初步估计,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为837天。蒋协助指出,这一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很小,而某些海外媒体却大肆渲染,这是不负责任的。
国际小天体提名委员会13位委员之一、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朱进博士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天文学家观测这一小行星的时间很短,目前获得的数据不足以作出较为精确的预测。按照天文学界的标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把这颗小行星置于“需要仔细监测,但无需担心”之列。
据介绍,小行星是太阳系内除九大行星和彗星外,绕太阳运行的小型天体。1801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发现了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谷神星,它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
朱进博士认为,在未来两个月,随着人们获得的观测数据越来越多,天文学家将会对2002NT7小行星的运行轨道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理论上小行星撞击地球带来的威胁却无时无刻不紧紧攫住科学家们的心。
为了解决人类可能的灭顶之灾,全球的科学家们想出的方法可谓五花八门。用装载核弹的飞行器在外太空拦截小行星。用核导弹将它炸碎并推偏轨道,这只是方法的一种,而且不一定奏效。因为对于一些密度很小的星体,爆炸所起的作用有限。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通过改变小行星的颜色也许能导致它的轨道偏移,从而拯救人类免于像恐龙一样灭绝的命运。这一建议是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小行星研究室科学家乔·斯匹特尔提出来的。用油漆或粉刷的方法改变小行星的颜色,这个点子来自一个普通的常识:物体的颜色可决定吸收热量的多少。科学家们发现,一颗深色的小行星吸收太阳能,并以热量的形式再将它辐射回宇宙空间。辐射热量可对直径在1公里或1公里以下的小行星产生微量的推力,在长期作用下,这一推力就足以改变小行星的轨道。这一神奇的推力被称为“雅科夫斯基效应”。
2001年12月,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作为东道主,邀请专家召开了一个国际性的反小行星撞地球威胁会议。2002年1月,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们联合署名,请求澳大利亚政府出钱资助科学家们一个特殊的小行星探测望远镜。2月,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宣布,将在华盛顿成立一个特殊研究实验室,该实验室的任务是专门研究如何利用科学方法解除近地彗星或小行星撞地球威胁。该实验室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设备和最优秀的天文学家,9月投入工作和运行。据悉,一个更加周密的监测体系正在规划中。最近美国的Catalina sky Survey监测计划正准备在南半球布置一批大望远镜,以补严人类这一尚存缺陷的外空防御网。
背景资料
小行星是太阳系家族中的一类成员,它们的“个头”比大行星的卫星还小得多,一般分布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行星带。特点是体积小、质量小、最大的小行星直径不超过800公里,最小的直径才几十米。小行星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即近地小行星,它们的轨道近日点深入到内太阳系,有的甚至跑进地球轨道以内。
虽然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危害很大,但是这种几率微乎其微。研究表明,直径10公里大小的小行星平均1亿年左右才会与地球相撞一次,地球每百万年受到三次较小的小行星的撞击,但其中只有一次发生在陆地上。
40亿年前的地球大碰撞
《中国日报》报道说,2002年7月的一期《国家地理杂志》报道说,澳大利亚科学家首次发现了早期陨石撞击地球的证据,证明大约在40亿年前,地球曾经和陨星发生过激烈的碰撞。
科学家们怀疑,在那次大碰撞中,地球附近的行星都有可能“沾了光”,月球的表面至今还留着巨大的“伤疤”——环形山,有的甚至宽达1000多公里,为此,科学家们拍摄到了月球表面上的环形山。
近日,澳大利亚科学家对西格陵兰和加拿大拉布拉多出土的38亿年历史的岩石进行了研究,首次发现了可以证明地球曾经与月亮遭受类似撞击的证据。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同位素研究中心的教授罗尼·舍恩贝格说:“这些岩石中含有钨的同位索,这种同位素常常能在陨星中发现。除了地球曾与陨星激烈撞击外,没有其他更好的解释了。”该中心的肯·科勒森教授在论文中写道:“地球外壳不可能存在钨的这种同位素,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这些岩石一定来自外来陨星。也就是说,我们发现了地球上最古老的陨星‘指纹’,它们是在38亿到40亿年前的大碰撞中留在地球上的。”
碰撞地球的陨星来自何方?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答案。这个发现将再次激起科学界对地球生命起源的讨论。昆士兰大学同位素研究中心的另一位教授贝尔兹·卡姆伯说:“当初的大碰撞可能销毁了一切存在的生命形式,但它同时也带来了碳陨石上的复杂分子。”
据悉,科学界一直认为,地球诞生于45亿年前,而地球生命起源于38亿年前。这一新发现将为人类追溯地球的历史提供新线索。
在此报道不久后的8月份,《自然》杂志载文刊登说,由美国斯坦福和路易斯安那大学几位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35亿年以前曾有一颗巨大的陨星与地球相撞,由于两颗星体撞击的力度极大,地球上的生物发展进程都因此受到了阻碍。
研究人员称,他们是在对在澳大利亚和南非找到的30亿年前的古代岩石进行研究后得出上述结论的。上述陨星的体积据称是仍6500万年前那颗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的两到五倍,直径大约在20到50公里之内,这颗陨星当时极有可能在地球上掀起厚厚的尘土和沙石层,将整个地球包裹住,并引发海啸,从而将地球上的大陆淹没。
研究人员之一,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地质教授唐纳德·罗维表示:“我们不太清楚当时这颗陨星与地球发生撞击时具体的碰撞地点。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当时地球还是一颗新形成的星球,地球表面的温度相对较高,地球上的生物还只有细菌。”
罗维说:“陨星与地球相撞时撞击力非常大,甚至阻碍了地球上生物的发展进程。但我们还没有研究出这次撞击对地球生物产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罗维表示,与恐龙这种庞大的动物不同的是,细菌可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因此上述撞击对当时地球上生存的细菌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尚不为人所知,至少细菌没有像后来恐龙那样完全消失。
神秘的大地图案之谜
1978年,当时在厄瓜多尔基多市的天主教大学考古学系任系主任的波拉斯神父,在原始丛林中发现了一个迄今为止尚未人知的城邦。它位于厄瓜多尔马卡斯市以北约40公里处的乌帕诺河边,神父猜测这座城邦代表着南美洲最古老的文明。城邦中的建筑物迄今尚未得到严肃认真的考察,包括近180座矩形山丘,其中一些边长达800米。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山丘堆积形成了图案,不过在地面上却无法看到。只是从空中往下看,人们才分辨出一条简单线条勾勒的美洲豹,包括眼睛、鼻子、嘴巴等等。印第安人在原始森林中建造的图形标记,只有在空中才能看清。那么,这种图形究竟有什么用处呢?
现在已经发现了大量向天空发出的图形信号。从秘鲁南部的莫延多市直到智利的安托法加斯塔省的荒漠与山区,在高地与山丘上分布着大量这种指向天空的图形标记,其中有巨大的长方形、带有分叉的梯形以及箭头状的图案,山坡上则到处都是带有装饰性花纹的四边形。一些研究者认为,它们是某种特定的符号,甚或就是文字。不过问题在于,这种文字又是写给谁看的呢?
在智利的塔拉帕卡沙漠上,靠近一座光秃秃的山丘,耸立着一幅120米高的画像。看起来像个机器人,头上插着天线,右胳膊上挽着一只小猴子。画像两侧有一些带有枝权的方形与椭圆形图案,而这些枝杈对准画像。
在美国洛杉矶东南,科罗拉多河边的小城布莱斯附近,人们在地面上发现了刻凿出的人与动物的巨大图像。图像的全景也只有在空中才能看清楚。
靠近约旦边境的沙特阿拉伯境内的沙漠中,在泰布克以南37余公里的地方,人们在地面上发现了大量长达一二百米的几何图形。这些图形上下重叠,从侧面看有金字塔形的三角,顶部为巨大的环形。所有的图形只有在空中才能分辨。
通过对威海周围卫星照片的分析,俄国地质学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地形构造。从杜安角直到干涸的半岛乌斯吐尔特内部,数百公里的范围内有一个奇怪的三角形构造,十分引人注目。早期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家畜栏,把动物圈在里面,后来弃之不用了。这一“建筑物”的规模对人类而言是难以想像的庞然大物。一个俄国考古学家说,沿着这个巨大三角形的一边驾车行驶,人们也很难发觉自己是在一个重要的考古学遗迹旁边活动。
秘鲁小城皮斯科濒临太平洋。在皮斯科海湾附近的一道光秃秃的山脊上,刻着一幅奇异的图画,当地人称之为“埃尔·坎德拉布罗”。图画很大,从海上很远就可以看见它。图画看起来像一根巨大的三叉戟,又如同一只巨大的三分支的枝形灯架。整幅图画高达250米,三叉枝柄宽3.80米。山脊呈白色,表面覆盖着一层盐粒;有时,沙漠里的风吹来的沙子将图案遮盖起来,而海风又将沙子吹走。没有人知道,是谁在什么时候创作了这幅画,也没有人知道这幅画究竟有何意义。惟一没有疑问的是,这幅画并不是航海的标记。因为海湾对面有一座小岛,它挡住了西边大海中航行者的视线;再加之海湾呈弧形,海湾以南或以北几公里处就被小岛挡住,看不见这幅图画了。
皮斯科以南160公里处是世界闻名的“大型地面画册”——纳斯卡平原所在地。
这片荒原约有上千平方公里。平原上的图案是纽约长岛大学的保罗·科索克博士在1939年发现的。这一发现纯属偶然,当时科索克驾驶着他的单引擎运动飞机,沿着古代引水系统的路线飞过干涸的纳斯卡平原。就在这时,他看到了地面上巨大而奇妙的、看起来像是跑道的直线图案。
为了证实那位飞行员的发现,考古学家们冒着炎炎的烈日,来到了这块几乎被骄阳烧焦了的荒芜地区。他们发现那些纵横交错的沟渠,竟是弯弯曲曲的,构成了一幅幅巨大的图湎。它们有的像是一只巨鹰,有的像是蜘蛛、蜥蜴、穿山甲、狒狒……更令人惊异的是,这些巨大的动物画,每个都有几十米到一二百米大,还像盖图章一般,每隔几十千米就重复出现一次。是谁,为了什么目的,在这个荒原上绘制、开挖出如此巨大的沟渠凰?通过进一步调查,人们又发现,这些沟渠有的由南向北,十分精确,和今天的地球经线的偏差不超过一度。位于南半球的秘鲁,人们看不到北极星,又没有使用指南针的记录,巨画的制作者怎么能设计得这样精确呢?伴随这些巨画,还有很多圆和螺旋线,它们又是在表达什么意思,同样令人费解。除了动物画外,还有比动物大几十倍的人物画,其中的一个人物高达620米,躯干挺直,双手叉在胁下;还有一个没有脑袋,却画有6个手指;另一些巨人的头上还戴有类似皇冠的东西。这些是什么人?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如此种种,给人们留下了一连串的问号。
在距纳斯卡巨画不远的帕尔帕谷地里,在几乎寸草不生的土地上,又有许多笔直的道路般的线条标志。从飞机上俯瞰,这些“道路”有的互相平行,有的交叉或被巨大的不规则四边形包围着;有的突然中断,有的从平地向山坡伸展,偶然被悬崖中断,继而又沿斜坡延伸下去,就像在山峦中开凿出的一条笔直的跑道。如果让飞机沿着这条跑道飞行,就会被它引向有着神秘巨画的纳斯卡荒原。显然,这两者之间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那么这些“道路”又是派什么用处的呢?
瑞士作家冯·丹尼克认为,这里曾是古代外星人访问地球的空港,巨画是一种导航的标志。但是,能够进行恒星际飞行的宇宙飞船,必定具有高超的技术和精密的设备,他们无须使用什么跑道和地面导航装置。因此有人认为把这里设想为宇宙人的空港是荒谬的。
1946年以来,考古学家还在纳斯卡荒原发现有一些绘有色彩鲜艳图案的陶器残片,其中部分图案与地上的巨画如出一辙。同时,还发掘出一些小型房屋的建筑地基,表明当年这里曾有人居住。
科学家用碳14同位素年龄法对出土的木片进行测定,推断出纳斯卡荒原的繁荣期大约在公元12世纪,距今不到1000年。
人们还发现,巨画与天文现象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有的画可用来表明四季的天文变化,有的指示着月亮升起的起点,有的指出了最明亮的星星的位置,甚至整个太阳系各行星都可以通过巨画找到其相应的位置。
研究者认为,巨画实际上是一个古代的祭祀场所,也是一部巨大的天文历。可用它来准确地判断一年中的任何一天,适时地确定播种、灌溉、收获等所有农事活动的时间。
不过,可以想像到,能够在地上挖出如此巨大图形的沟渠,又能用其表达多种天文知识的作者,一定具有较高的文学、数学和天文学知识。然而,在古代印第安人的传说和史料中,为什么没有留下哪怕是一星半点的纪录呢?这不免令人感到疑惑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