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草药治病大全
16197900000002

第2章 中药的性味归经

中药在古代称为“本草”,因为中药的主要来源是植物。最早系统记载中药知识的《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中国汉朝时期,收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到明朝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已收集中药达1829种。

近代,为了与西药作区别,把传统的用药称为中药。中药的来源主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三大类。而一般民间的草药,则泛指一些口耳相传的经验用药,不像中药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经过辨证论治,联合服用的。有时还需将中药以蜜炙、酒炙、烘焙等方法进行加工处理。

中医学是我国宝贵的知识财富,是劳动人民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它非常重视阴阳调和、虚实平衡,讲究标本兼治。更为可贵的是,中医强调人们的健康应采取积极的养生方法,将健康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当中,视预防、养生为通向健康的第一要素,因此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中国人常常吃中药来进补,例如四物汤炖鸡、山药煮粥、枸杞子入菜食用等,《神农本草经》记载,上述中药可以养命,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性味归经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性味归经也就是药物的药性、药物的滋味、药物作用能达到的病位。

药性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称之为“四气”、“四味”。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中药药性平和,作用和缓,温热寒凉不明显,所以称之为“平性”。“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不同的性质,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寒性、凉性药物能够减轻热证,如板蓝根、黄芩属于寒凉性药物,对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具有清热解毒作用。

温性、热性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如附子、干姜属于温热性药物,对腹部冷痛、四肢冰凉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一般来说,能够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治疗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者凉性;能够温中散寒、补火助阳、治疗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

药味

药味是指中药的真实滋味。药物的滋味不止五种,辛、甘、酸、苦、咸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另外,还有淡味、涩味。一般来讲,涩归附于酸,淡归附于甘,所以中药的药味习称“五味”,也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

●辛——辛味的药物一般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多用于治疗表证、气血阻滞。

如麻黄、桂枝属于辛味药物,能够解表散寒,治疗风寒感冒;红花、益母草属于辛味药物,能够活血,治疗痛经、跌打损伤等。

●甘——甘味的药物一般具有补益、缓和药性、缓急止痛等作用,多用于治疗虚证、调和药物。

如人参味甘,大补之药,是治疗气虚的首选药物;熟地黄味甘,能滋补精血,是治疗肾阴亏虚的主要药物;甘草味甘,能调和药物;麦芽糖味甘,能缓急止痛,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所致的腹痛。

●酸——酸味的药物一般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尿频遗尿、遗精滑精等。

如五味子味酸,能够涩精、敛汗,用于治疗遗精、多汗;五倍子味酸,能涩肠止泻,用于治疗久泻久痢;乌梅味酸,能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用于治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

●苦——苦味的药物一般具有泻下、降逆止咳、泻火、燥湿等作用,用于治疗大便不通、咳喘、火热病、湿热病、寒湿病。

如大黄味苦,能泻下通便,用于治疗热结便秘;苏子、杏仁味苦,能降泄肺气,用于治疗肺气上逆导致的咳喘;栀子、黄芩味苦,能清热泻火,用于心烦神躁、目赤、口苦、咽干等症;苍术、厚朴味苦,能燥湿,用于治疗腹部胀满、憋闷、疼痛。

●咸——咸味的药物一般具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用于痰咳、瘰疬、瘿瘤等病症。

如海藻、昆布味咸,能消痰软坚,用于治疗瘰疬;芒硝味咸,能泻下通便,用于治疗大便秘结。

归经

中药归经表示的是药物作用能达到的部位。归有归属之意,经是人体经络的概称。一种药物一般对一个或几个部位起作用,也就是一种药物有一个或几个归经。中医归经理论是基于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而形成的,与西医学中的各器官系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说,中医的“心”不等同于西医的“心脏”,“肝”不等同于西医的“肝脏”。

如心主神志,当出现精神、思维、意识异常的症状时,如昏迷、健忘、痴呆、癫狂等,可以推断为心的病变。归心经的药物能缓解或消除上述病变,如麝香归心经,能开窍醒神,用于治疗神志昏迷;朱砂归心经,能镇惊安神,用于治疗心悸心慌。

另外,了解药物的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如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白芷善治前额头痛,柴胡善治头部侧痛,羌活善治后头痛;治疗各种原因所致喘症:麻黄、杏仁归肺经,能够宣降肺气而平喘,治疗肺气上逆引起的喘咳;蛤蚧、补骨脂归肾经,能够补肾纳气以定喘,治疗肾虚不能摄纳引起的喘症。

小贴士

人体经络

人体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指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等,络脉是指十五络脉及浮络、孙络等。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各种经脉、络脉均有自己的循行分布,如十二经脉之一——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肺,至喉部,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之端(少商穴)。手太阴肺经的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阴肺经分支的腧穴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胸满,肩背及内侧前缘痛,掌中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