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草药治病大全
16197900000003

第3章 中药需配伍使用

与西药相比,中药的配伍使用是中医理论中的一大特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里就记载了中药的配伍、服用等基本原则。

配伍的概念

根据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中药配合在一起使用,叫做配伍。在远古时期,治疗疾病一般都是采用单味药物的形式,后来由于药物品种日趋增多、对药性特点不断明确、对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化以及疾病的复杂等原因,中药也就由简到繁出现了多种药物配合应用的方法,并逐步积累了配伍用药的规律。这样既照顾到了复杂病情,又增进了疗效,同时也减少了单味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中药常常配伍使用。

配伍的原因

●病情需要

人们所患的各种疾病都是由多种病邪及病因所致,而且患病以后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常常是许多病症综合在一起,如感冒时除了有怕冷、发烧外,还有头痛、嗓子痛、流鼻涕等症状;患肺结核时除了有咳嗽胸痛、体虚外,还有低热、夜间出汗、颧红、痰中带血等症状。中医注重“整体观”,辨证论治,综合诊治,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不仅要治疗主要症状,也要照顾到次要症状;不仅要治标,还需要治本,所以需要将不同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起到良好疗效。

例如熟地黄和六味地黄丸:熟地黄是治疗肾阴亏虚的首选药物;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淮山、泽泻、丹皮和茯苓六味药材组成,主要用于治疗由于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所引起的肾虚病症。肾虚病人往往服用六味地黄丸,因为单用一种熟地黄是不可能达到全面治愈疾病目的的,而六味地黄丸能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

●药物特点

每种中药都有各自的性味和归经,它们的药效、作用也不相一致。有的药物能补气,有的药物能泻下,有的药物能理气,有的药物能解表,还有的药物能消食等。即使同一类药物,它们作用的脏腑归经也是不相同的。如有些能补肝,有些能补肾,有些则肝肾同补。又如黄芩、黄连、黄柏同是清热泻火药,但黄芩味苦性寒清上焦之火,黄连味苦性寒偏于清中焦火,而黄柏味苦性寒却偏于清下焦火。因此,药物需配伍使用。

配伍的意义

不同的药物配合使用,相互之间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有的可以增进原有的疗效,有的可以相互抵消或削弱原有的功效,有的可以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也有的合用可以产生毒副作用。临床上,药物配伍使用的目的是增进疗效或者降低毒副作用,配伍使用产生毒副作用的药物临床多作为配伍禁忌,不宜使用。

●增进疗效

如麻黄常常配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知母配伍贝母,可以增强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附子、干姜配合应用,以增强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陈皮配半夏以加强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的功效;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平肝息风、止痉定惊的作用。这类同类药物配伍应用的例证,历代文献有不少记载,它构成了复方用药的配伍核心,是中药配伍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另外,还有药物配伍使用是以一种药物为主药,另一种药物为辅药的形式,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黄芪配茯苓治脾虚水肿,黄芪为健脾益气、利尿消肿的主药,茯苓淡渗利湿,可增强黄芪益气利尿的作用;枸杞子配菊花治目暗昏花,枸杞子为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主药,菊花清肝泻火,兼能益阴明目,可以增强枸杞子的补虚明目的作用。这类功效不同的药物配伍,一主一辅,相辅相成。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降低毒副作用

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以达到消除其中一味药物的毒副作用的效果。如半夏配伍生姜使用,半夏生用有一定的毒性,可使人咽痛音哑,而生姜可以抑制半夏的毒性作用,用生姜炮制后成姜半夏,半夏的毒性作用就大大降低了;甘遂配伍大枣使用,大枣可抑制甘遂峻下逐水、耗伤正气的毒副作用;熟地配伍砂仁使用,砂仁可以减轻熟地滋腻碍胃、影响消化的副作用;常山配伍陈皮使用,陈皮可以缓和常山治疗疟疾而引起恶心呕吐的胃肠反应。这类药物配伍多用于具有较强毒副作用的药物,以保证安全用药,也可用于有毒中药的炮制及中毒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