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草药治病大全
16197900000032

第32章 茯苓

利水消肿药是以渗泄水湿、利水消肿为主要作用,可用来治疗水湿内停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淋证、痰饮等瘸证,包括茯苓、关木通、薏米、冬瓜皮、玉米须、葫芦、芥菜、冬脾药、行气药或温肾药配伍同用,以提高瘫痪。另需注意,利水消肿药服用后能使小便通畅、尿量增加,易耗伤津液,故阴虚津亏或肾虚遗精遗尿者不宜用。

又名:云苓

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之要药

茯苓是利水渗湿之要药,兼有健脾宁心的功效。《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茯苓“王胸膈逆气,利小便,久服安神安魂,不饥延年。”《本草钢目》中记载,茯苓“治头风虚眩,暧腰膝,主五劳七伤”。清末时期慈禧太后虽然可以享用各种山珍海味,但仍特别喜爱“茯苓饼”,并赏赐大臣,因而茯苓饼成为晚清时期的京师名点之一。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茯苓还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菌、降血糖、保肝、抗胃溃疡等作用。

“茯苓小档案”

茯苓主产于云南、湖北、安徽、四川、河南等地。属多孔菌科的真菌,生于砾质土壤、向阳山坡、松属植物的根际,现多为人工栽培。茯苓的药用部位为菌核,多寄生于常用中药,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出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分散失后,阴干。现代研究发现,茯苓含茯苓酸、麦角固醇、胆碱、卵磷脂、钾盐等。

“功效主治”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主治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尿少、痰饮眩晕等。2.用于脾虚引起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薄、腹泻等。3.用于心神不安、心慌失眠等。

“真伪鉴别”

正品茯苓块呈块片状,边缘整齐,白色,少数呈淡红色或淡棕色,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嚼之粘牙。

劣质茯苓块呈不规则块片状,表面灰白色,少数略带微黄色,粗糙,有异物脱落的凹点,边缘残缺不全,质硬可折断,断面颗粒性,表面和折断面可见灰黑色小点及黄白色粗砂子散在,嚼之粘牙,并有沙子顶牙。

取茯苓块、劣质茯苓块各15克,研粉末,分别置烧杯中加水200毫升,搅拌,沉淀,除去上层粉末后可见茯苓粉末杯中底部无沙子,劣质茯苓粉末杯中底部有灰黑色及黄白色沙子。

“注意事项”

阴虚湿热、虚寒滑精或气虚下陷者慎用。

“药膳养生”

1.健脾行水

白术茯苓粥:白术12克,茯苓18克,陈皮3克,生姜皮1克,砂仁3克。水煎,过滤留汁,加入适量粳米,煮粥。适用于脾虚引起的妊娠面目、四肢浮肿,小便短少等。

泽泻茯苓鸡:母鸡1只,泽泻60克,茯苓60克,将料酒2匙放入鸡腹内,用大火隔水蒸3~4个小时,去药吃鸡。适用于脾虚气弱型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妊娠水肿者。

茯苓糕:茯苓50克(烘干,研粉),面粉450克,加入发酵粉适量,揉面团,发酵,制糕,用大火蒸熟,每日1次,早餐食用。适用于气虚湿阻型高血压患者。

4.健脾除湿

莲子赤豆茯苓羹:莲子30克(泡发、去皮、去心)、赤小豆30克,同煮,熟后再加入茯苓粉30克、蜂蜜适量,拌匀。适用于脾湿型老年人带状疱疹。

“古今验方”

1.治疗氯氮平所致流涎症

取茯苓50克,生石膏30~60克,益智仁3~5克,水煎服。适用于氯氮平所致的流涎症患者。

2.治疗肾盂积水

茯苓12克,金钱草50克,通草10克,当归10克,海金沙(包煎)15克,生蒲黄(包煎)10克,黄柏12克,续断10克,丹参20克,蒲公英20克,红花6克,甘草3克,水煎服。适用于肾盂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