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教育自助金点子-有礼行天下——懂得礼仪
16202000000056

第56章 周恩来的外交故事

国尚礼则国兴,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

——颜元

20世纪50年代初,有一次周总理刚批阅完文件,顺手把笔放在桌子上,就接受一个美国记者的采访。那个美国记者看见桌上放的是一支美国派克钢笔,便说:“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言下之意是“你们中国人连钢笔都生产不出来”。周总理听完这位美国记者的话后,微微一笑说:“提起这支钢笔啊,那可说来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战场上得到的胜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

在北京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一问,等于给周总理提出难题。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银行的资金是保密的,怎能随便对外国记者说呢?但是,如果不回答,又显得失去礼貌。周恩来回答得却很巧妙。他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周总理巧妙地将当时人民币面额总数18元8角8分作答,既保持了和谐的气氛,又没有泄露国家机密,问者也不至于难堪。

从周恩来三穿缅甸服装上又可看出他非常尊重他人。

1960年4月周恩来访问缅甸时恰逢缅甸的泼水节,缅甸总理吴努便要求全体中国人员穿上缅甸民族服装参加泼水节,周总理马上表示同意。第二次是在1961年1月份,周总理率领一个400多人的访问团去缅甸。1月4日是缅甸国庆节,缅甸领导人又提出要周总理穿缅甸民族服装出席国庆活动,周总理又同意了。第二天,也就是1月5日,吴努陪周总理参观缅甸的古都曼德勒时,希望周总理还能再穿一次缅甸的服装。为了曼德勒人民,总理又同意了。

在这次访问期间,吴努还提出要周恩来和他一起为和尚们布施。本来,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做这些很不便,但是,周恩来经过考虑还是同意了,这在当地引起了很大反响,表明周恩来非常尊重他国的宗教信仰。

周恩来搞外交非常注意方法。他待人总是彬彬有礼,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然后进行说服。比如1963年底总理到亚非14国访问时,阿尔及利亚比较急躁,也要马上建社会主义。总理就对它说,革命是有阶段性的,你看中国革命成功以后也并不是马上就建立社会主义,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再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然后到社会主义的。他这样的现身说法自然令对方信服。

20世纪70年代末,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访华,向中国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援助要求。周总理说无法完全满足,双方因此僵持不下。周总理就指示外交部同志第二天请阿尔巴尼亚代表们访问大寨,并交代说明天的晚餐就吃小米粥、玉米,再准备几个简单素菜和一个荤菜。当时,负责的人都不相信,说招待外宾怎么只有一个荤菜呢,于是又给准备了两个,但总的来说吃得还是比较简朴。

从大寨回来以后,周恩来就对阿方代表说了:“你看中国目前的情况还是比较艰苦的,我们多送给你阿尔巴尼亚一吨米,我们就要勒紧自己的裤带。”后来,那个阿尔巴尼亚代表团就降低了要价。

还曾有一位美国记者问周总理:“为什么你们中国人把脚下走的路叫马路?”周总理机智地回答说:“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路——马路。”这个美国记者接着问道:“我们美国人走路都是仰着头,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都是低着头?”周总理微微一笑回答说:“有什么奇怪的呢?走下坡路的人总是爱仰起头来,走上坡路的人自然是低下头啦。”

周总理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的言行举止既符合国际交往的礼仪,又维护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实在是百年难遇的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