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教育自助金点子-有礼行天下——懂得礼仪
16202000000006

第6章 孔子拜师

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荀子

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境十分贫寒,但他从小就十分喜欢学习,经常与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做练习礼节方面的游戏。他走到哪里,学到哪里,遇到不懂的事总是去请教别人。

当孔子告别少年时代,成长为一名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青年以后,更是把拜会老师作为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一个方面。当时的楚国,居住着一位非常有修养、有学问的人,这个人姓李名耳,人们都尊称李耳为老子。老子的名声很大,他写过一部名叫《道德经》的书,在这本书中,老子使用朴素的辩证法讲解了宇宙的矛盾,以及矛盾转化的道理。孔子早就听说了楚国的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经过详细的安排和准备之后,孔子决定去拜会老子。

当时,老子的年龄比孔子大,而且老子的知识学问比孔子丰富,名声也比孔子高。但是,当他得知孔子要来见他,仍然亲自套了一辆马车,早早地赶到郊区去迎接。

老子静静地坐在车上,耐心地等候一位不曾相识的年轻人。当孔子的车走过来的时候,老子赶忙走下车来,十分谦虚地向孔子打招呼。孔子有些受宠若惊,非常感动地停下车并且连忙走下车来,十分有礼貌地走上前去,恭敬地说道:“弟子今日来拜访老师,老师亲自前来迎接,弟子真是受之不起。”

老子笑了,宽厚地说道:“我们都是老师,又都是学生。当我懂得多的时候,我是老师,你是学生;当你懂得多的时候,你是老师,我是学生。”孔子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信服地点了点头。

在随后的一些日子里,孔子每天都向老子请教一些问题,并且和老子一起共同探讨。老子总是非常有耐心地、非常细致地进行讲解,孔子从老子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和很多人生的道理。时间过得很快,几天以后,孔子决定向老子告别。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老子觉得孔子是一位很有教养、很有礼貌、也很有前途的年轻人。现在要分别了,老子还真有些依依惜别之感。

当孔子向他行礼致别时,老子语重心长地说:“我没有什么珍贵的礼物送给你作纪念,只能送你几句话当作临行的礼物,希望你记于心间。”

孔子满是感激地望着老子,洗耳恭听。

老子慢慢地说道:“道德修养越高的人,就会越朴实、越实在。道德修养越高的人越不会骄傲。希望你能成为一个道德修养很高的人。”

孔子深情地点了点头。

孔子确确实实记住了老师的话。孔子以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孔子和老子同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从他们的交往中我们可以看到:学问越大的人,越是重视教养和礼仪。孔子能够虚心听取老子的教诲,同时老子也不以老师身份自居,视孔子为平辈,恭敬有加。正是这种注重道德修养的品性,才造就了我国思想史上的两位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