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教育自助金点子-找准人生坐标——明确目标
16202100000013

第13章 谢安东山再起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复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金缨

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直至他的好友、侍中王坦之去东山面请,痛陈社稷危艰,国势衰微,亟须良将谋臣匡扶,谢安才悚忧而起,应召出山。其时已年过不惑。既“东山再起”,受命于危难之际,谢安宵衣旰食,不敢懈怠,开始了他中年以后20年的奋作争斗。

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87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

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

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慌了。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

时年已63岁的谢安临危受命东山再起,出任征讨大都督。野草迷岸、浊浪翻滚的淝水边,63岁的谢安亲率八万“北府兵”,起用弟谢石、侄谢玄、子谢琰等一批足智多谋、满腹韬略的年轻将领,以逸待劳,智战骄兵,创下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淝水之战。

在魏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有归隐的风气,当中有许多沽名钓誉之徒,但也不乏真正的有识之士,谢安当然属于后者。隐居之人,不能说他悲观厌世。谢安的目标在于安民保国,国泰民安则隐,当国家真正有危难的时候,他挺身而出,共赴国难。最终于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维护了国家的安定,可见像他这样目标明确的隐士真是难得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