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教育自助金点子-团结就是力量——有效合作
16203000000013

第13章 徐光启和利玛窦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

——王杰

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上海徐家汇人。他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在天文、历法和农业等方面都有深湛的研究,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徐光启的成就和他广交朋友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他认识的几位“洋朋友”,对他引进先进的西方科学知识帮助很大。

徐光启出生在-个贫苦人家。他从小喜爱数学和农学,希望贡献-技之长,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但当时一般人只知道捧读“四书五经”,对他很不理解。好在徐家汇有一所天主教堂,那里年轻的传教士郭居静受过多年的西方教育,两人志趣相投,很快成了要好的朋友。郭居静告诉他,现在西方天主教会正在想方设法到中国建教堂,其中有些传教土很有科学知识,可以向他们学这方面的东西。

机会果真来了。39岁那年,徐光启好不容易考上了举人,要到北京去参加进士考试。途中,他意外听到传教士利玛窦要在南京讲学、传教的消息,便立即决定改道去南京,拜见这位仰慕已久的大学者。这位利玛窦(公元1552-1610年)是意大利人,少时进教会学校,后去罗马学法律,1571年加入耶稣会,1578年去印度果阿习神职。他于1581年(明万历九年)来到中国,先后在肇庆、南昌、南京等地建教堂传教,同时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学和礼仪,成了一位“中国通”。不少传教士是因为他的宣传、介绍才来到中国的。利玛窦和徐光启一见如故,他非常欣赏这位有知识、有才华的中国学者,并把徐介绍给其他几位传教士。徐光启对深通天文、历算、化学的利玛窦也非常尊敬,保持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2月,利玛窦到达京师(北京)。徐光启也在1604年(明万历三十三年)中了进士。利玛窦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穿中国儒服以接近中国士大夫,主张将儒家学说、宗法敬祖同天主教义相融合,同时介绍西方文化,因此获准在北京传教。徐光启求知心切,便在教堂住了下来,还同利玛窦合作一起翻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第一次将欧洲的数学理论介绍到中国。他还在传教士们的帮助下,编译了《测量法义》《测量并同》《勾股义》《泰西水利》等书,使中国人大开眼界。

徐光启与利玛窦等人的密切往来,引起了一些封建士大夫的非议。公元1616年夏天,礼部侍郎沈催在《邸报》上写了一篇文章,说是朝廷一些人听信传教士“胡说”,当了传教士的义务宣传员,主张把西方传教士-律驱逐出境。当时,徐光启正担任翰林院检讨(专门给皇帝起草诏书的官职),他在气愤中给皇帝写了一个奏折,为自己审辩。他说:“邸报上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满朝官员谁不知道我徐光启同传教士的关系?谁不知道我徐光启同传教士一起研究天文、历法、水利呢?我同他们的交往,并不是出于私利,而是为了把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来,造福于人民和社会。”由于他的上书言词恳切,光明磊落,因此神宗皇帝不但没有怪罪他,还提拔他为礼部侍郎。

徐光启在明代崇祯初年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他的最大心愿是利用西方科学知识,改造修订《大统历》。《大统历》是明初一些天文学家,在元代郭守敬制定的《授时历》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很有帮助。但后来误差越来越大,以致公元1629年6月的一天北京发生日蚀也未能推算出来,造成百姓惊慌,影响安定。徐光启接受崇祯皇帝的任命,主持修历工作。此时利玛窦已经去世多年,徐光启在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罗雅各等人的协助下,辛勤工作,细敛观察,准确推算,终于成功地完成了《大统历》的修订工作,使后代受益无穷。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历法,就是当年徐光启和他的助手们修订的。

徐光启在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明代能够接触外界,亲近传教士是需要眼光和气魄的。科学、文化没有种族之分,没有高下之分。偏见使中西文化的沟通变得困难,徐光启能够破除陈见,同利玛窦合作是难能可贵的。他们是中西合作的典范。

当今的年轻人更要有广阔的胸襟,要有接纳新事物的胸怀,在尊重的基础上接触、交流、学习。破除偏见能够增强信任,增强信任就能更好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