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寒冬,太阳懒懒地爬了出来,冷风像小刀子一样,刮得人脸生疼。这天,清晨刚过,一辆囚车在一条通往长安的土路上轱辘辘地走着。车后,两名凶神般的狱卒,手持寒光闪闪的利刀,紧紧地跟着。囚车中,坐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他头发散乱,满脸血污,脖子上带着重重的枷锁。
路的两旁,黑乎乎地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令人们不解的是,那囚车后面,还跟着一个手拿小包裹的十来岁小女孩。这女孩长得娇小玲珑,眉宇间流露出一股凛然正气。这小姑娘和囚车中的老人长得十分相像,可人们弄不明白,这小女孩为什么也拿着行李,跟着囚车一同走。要是她也犯了罪,为什么没有披枷带锁?
后来,人们才打听到,这囚车中的老人,姓淳于,名字叫意,是临淄人。汉初,他曾在齐地做过太仓令,后来弃官从医。车后面跟着的小女孩,是他的小女儿,名字叫缇萦。据说缇萦是要随父到长安,代父服刑的。那么缇萦的父亲到底犯了什么罪?缇萦又为什么要代父服罪呢?
事情是这样的:缇萦的父亲一向为人耿直,不爱拍马逢迎,一些达官显贵请他诊病,他火气上来,一样拒绝。因此,临淄一带的权贵们总想整治他。这一年,临淄有一位大商人的妻子患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女人吃了淳于大夫的药后不见好转,不久就死了。于是,大商人告淳于意是庸医害人,地方官本来就很恨淳于意,这下可抓住了借口,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判成重罪。因为淳于意曾经做过官,所以就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罚。
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5个女儿。他离开家的时候,望着眼前的女儿一个劲儿地叹气,说:“都怪我运气不好,生了5个女儿,却偏偏没有一个男孩,现在遇到这样的灾祸,连个帮手也没有,真是让人伤心啊!”
缇萦听到这里,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缇萦虽是女孩,今天也要做出一番事业来。这几天我已经准备好了,我一定要跟您去长安,亲自去向皇上为您洗辩冤屈,并向皇上申明,肉刑对犯人有什么害处。如果皇上不听,我宁愿替父服刑。”
淳于意见女儿这样勇敢,内心十分激动。可孩子年龄太小啊,才只有15岁,再说毕竟是女儿家,去长安,路途遥远,她怎么吃得消呢?想到这儿,他抚摸了一下缇萦的头,劝她不要去了。可缇萦一向性子很倔强,哪里肯依,她硬是说服父亲,踏上了通往长安的大路。
囚车经过一路颠簸,总算到达了长安。皇宫内外戒备森严,官府的衙役一个个傲慢得连眼皮都不抬一下。小缇萦虽是女孩,可她对这些一点也不畏惧,她见自己无法亲自见到皇上,就想了个主意,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一封信,然后叫守门人把信递给文帝。
一天,汉文帝上朝不久,就有人把缇萦的信递给他。汉文帝打开一看,见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道:“我叫缇萦,是前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人都说他是清官。现在有人说他犯了罪,要受到肉刑的惩罚。我真替父亲伤心。一个人即使犯了罪,也不应该受这样的刑罚。因为砍了脚不能再安上,砍去鼻子也不会再长出来,如果犯人成了残废,那么以后他要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真替所有受这样刑罚的人难过。现在,我请求陛下同意,让我入宫作奴婢,来代父赎罪。好让我父亲有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汉文帝是个很开明的皇帝,他曾下过一道诏书,要老百姓多提意见。现在,他读了缇萦的信,内心十分激动,他非常佩服这位小姑娘这样有胆识,又很富有牺牲精神。
于是就把大臣们召集到一起,他对大臣们说:“犯了罪,应当受到应有的惩罚,这是合理的;但是,缇萦指出的也有道理,犯人受罚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让他吸取教训,重新做人。现在我们有些刑罚的确太重了,毁了人的肢体,怎么能劝人为善呢?所以我决定,废除肉刑。大家看怎么样?”
大臣们见皇上说的有道理,当即表示同意。这样,肉刑被改为打板子。缇萦救了她父亲和当时许多判服肉刑的人。
这事传出以后,人们十分佩服缇萦。佩服她小小年纪,却有那样大的胆量敢于直谏皇帝。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还为缇萦专门写了一首诗,夸她是一位敢作敢为的好女子。
缇萦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怕年龄小,会碰钉子;不怕别人笑话她是个女孩子,不该做男人才能做的事;不怕给皇帝提意见会遭到什么迫害。她认为不正确的,就敢于大胆地指出。缇萦的勇敢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在现实中,我们也应该像缇萦那样,不怕年龄小,不怕遭受流言打击,敢于直言自己的正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