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教育自助金点子-无声的使命——培养责任感
16203900000009

第9章 司马光忧国忧民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桓宽

宋朝司马光,字君实,谥号文正,人称司马温公,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贤明的宰相和知名的学者。他投注了一生的心血所编纂的《资治通鉴》,记载了中国历史中许多善恶成败的经验教训,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一部珍贵的政治殷鉴的宝典。

司马光年仅6岁时,就具有非同寻常的气质。有一次他听到《左传》的故事之后,非常兴奋,回到家里就讲给家人听,对其中的道理都能很清楚地讲述出来。从那以后他就手不释卷、刻苦读书,有时读到入神处,连吃饭、睡觉都忘记了。

在拜读圣贤书的过程中,他种下了对历史殷鉴的深刻印象,从而奠定了编纂《资治通鉴》深厚的史学基础,同时也树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所以,他一生不但在学问上博古通今,在品德上更是卓绝超迈。

有一天,他在书房里正专心地埋头读书,窗外同龄的小朋友都在开心地玩耍。突然间传来了一阵惊恐的呼叫声,紧接着一群孩子接二连三地都惊叫起来,后来声音渐渐远去,全都消失了,只剩下一阵阵哇哇大叫的哭喊声。

司马光察觉到情形不对,赶紧合上书本走了出去,只见水缸里扑腾着两只手,惊慌失措地挣扎着,有个小孩的头不时地冒出水面。原来是一个调皮的孩子,爬到了水缸上面,一不小心就掉了进去。其他小朋友们被吓坏了,一溜烟全都跑得无影无踪。

司马光突然看到旁边有一块石头,灵机一动,就把它用力地扛了起来,朝水缸狠狠地砸了过去。只见缸里的水哗哗哗地奔涌而出,水缸里的孩子总算是得救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几乎传遍了京洛一带。一时,年纪小小的司马光竟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大家都对他智勇双全的表现赞叹不已。

时光荏苒,转眼间司马光已经20岁了,他不但品格超群,而且书读得非常精博,就在这一年考中了进士。生性简朴的他,一向不喜欢华丽,中了进士之后,要参加喜宴、晋见皇上,大家普遍都穿上华美的衣服,戴上大红花,而唯有司马光不愿意戴花。同僚就跟他说,这是皇帝所赏赐的,不能不戴,他这才勉强地插上一支。由此可见,司马光是何其俭朴。尤其当他位极宰相时,也依然是粗茶淡饭,衣着简单,生活俭朴,一生保持着勤俭清廉的风范。

早年,司马光并没有孩子,他的夫人很着急,就为他寻觅了一个小妾,趁机送入书房,正气凛然的司马光明白夫人的意思,但却连正眼都不瞧那位女子一眼。此妾很想试探他,顺手取了一本书,柔柔地问他:“这是什么书?”话语间还故作妩媚之态。司马光不为所动,面容立刻变得更加严肃,他毕恭毕敬地站了起来,拱起手,非常郑重地回答:“这是《尚书》。”结果本想大献殷勤的女子也知难而退。正由于接受了圣贤的教诲,刚正廉明的司马光才能把持住做人的分寸,丝毫不为所动。

司马光一生不爱名利,言行谨慎,从来不说虚妄不实的话。他一生光明磊落,立身处世堂堂正正,从来没有一件事是不可告人的。也就因为他的磊落风范,是后人对他最推崇的德行之一。

当时王安石提出了新法,司马光看出新政中出现的一些事情对百姓的危害很大,所以他不畏权贵的迫害,极力地反对,得罪不少当权的政客,因此埋下了祸患。除被降职外放外,他并未因此而畏惧权势,完全不计个人得失,仍然深切关怀着百姓的疾苦。

当时,司马光居住洛阳,想就此隐退,终老余生,但是百姓却希望他能继续在朝廷任职。史书记载,百姓在家中日夜祷告,甚至在路上号呼哭泣,苦苦哀求他不要离开。正是因为司马光具有这样非比寻常的德行,才能得到人们的如此拥戴。到了哲宗的时候,司马光重新被重用,成为当时的宰相。

与司马光卓绝高迈的品格一样流传久远的,是他用了十九年的时间、以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所编纂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这部史书,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举凡和民生休戚、国家政务有关的事迹,无论是善恶功过、是非成败,凡是可用来告诫后人的历史经验,都节录下来,以严谨的态度汇集整理成册,期望能作为往后的施政参考,借此惕厉后人不要再重蹈历史的覆辙。

勤政爱民的司马光在晚年病重的时候,仍然拖着虚弱的身体,亲自处理公务,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有一次他病情加剧,昏迷了过去,口中仍喃喃自语,仔细一听,所说的全都是天下大事。

他积劳成疾,终于一病不起,撒手人间,享年68岁。噩耗传来,举国哀恸,京城里的人都停下工作,供上祭品,哭送他的灵柩离去。安葬之时,人们痛哭流涕,就好像是失去了亲人一样地悲伤。

作为一位贤臣良相,司马光贬官之时豁达超然,而当他重新掌握大权时,则毅然承担起整治天下的重任,广开言路,举荐贤才,振兴国家,他建立的是扭转乾坤的不朽功业。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风范,得到了天下百姓对他的爱戴。他也以光耀千古的德泽,得到了一代代的华夏子孙对他不尽的感恩和追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