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
——薛宣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活了68岁。皇甫谧年幼父母双亡,跟叔父母长大成人。皇甫谧家原是“富贵人家”,只是到了他的父辈家境渐渐没落。他从小养成了懒散习惯,既不愿劳动,又不肯读书,整天和一些游手好闲的“大头孩子”鬼混,叔父母的话听不进去。人们都说,皇甫家出了个败家子。
尽管皇甫谧不争气,但他的婶母任氏待他仍然很好。他对婶母也算孝敬,有时从外面弄到一些瓜果,总要拿回家,请婶母尝鲜。婶母觉得侄子越长越大,这样下去很难成器,决心狠狠地刺激他一下。一次,皇甫谧又拿瓜果回家,任氏很不高兴地对他说:“你以为拿点瓜果回来就算是孝敬吗?《孝经》上说:‘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每天早晚都能给长辈送上牛、羊、猪肉,也不算孝。你都十几岁了,还是不务正业,不认真学习,不懂得道理,我怎么能感到安慰呢?”
任氏一边叹气,一边流着眼泪说:“过去孟子的母亲三迁以成仁,曾子杀猪以孝教。现在你这样不成器,究竟是何原因呢?说是我教育得不好吗,我已经费尽了苦心。其实,学问、道德学了都是你自己的东西,同我有什么相干!我养你这么大,不过是白辛苦罢了!”说完,便不理皇甫谧,回房织布去了。皇甫谧听着织布机的声音,一下一下好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他愧悔交加,果真下了悔改的决心。
第二天,他便不再游荡,并和那些游手好闲的子弟断绝了来往。他拜了附近的学者席坦做老师,经常向他请教做人的道理。在席坦老师的指教引导下,皇甫谧日渐长进。每天早上起来,他扛着锄头,带着书本下地劳动,休息的时候,就拿出书本来读。几年工夫,他便博览了各种典籍诗文。浪子回头,众人刮目相看,都说皇甫谧是个有志向的人。
皇甫谧由于家境原因,养成了懒散的习惯,也不认真学习。但婶母循循善诱的开导,唤醒了皇甫谧的善良勤劳的本性,使他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认识到做叔母的不易,决心改过自新,刻苦学习,勤于劳动,最终成为了一个有志向的人、有作为的人。
“浪子回头金不换。”不管什么人,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决心改正,同样可以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变落后为领先,变平庸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