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实施教育科研
16210500000002

第2章 教育科研基本知识(2)

根据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趋势,预测教育的未来,目的在于向教育决策人员提供有关未来社会人口、人才需求、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等方面的资料和种种可行性方案,为教育领导机构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服务。同时,它还要根据教育发展过程的新趋势、新课题、新要求,预测对未来教育的影响,从而使教育工作者及时修正教育的要求、内容和方式,培养出适应未来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4.进行国内外教育的比较

目的在于以教育的整个领域为对象,对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教育实践和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共性和个性特征,从中找出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通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就可鉴别各国教育的优点、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作为本国今后发展教育的借鉴。近年来,在我国教育改革许多重大问题的探讨中,比较教育的研究发挥了一定作用,促进了现代教育观念的形成,同时还深化了教育改革的进程。

5.推动教育科学的学科建设

教育科学要在教育改革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加强自身的学科建设,包括学科的基本理论建设、基本文献资料建设和学术梯队的建设。

在教育学科建设上,要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对原有基础较好的学科,应在系统总结我国教育实践经验和吸收本学科及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提高理论水平,更新学科内容,补充学科中的缺陷,形成有特色的学科体系,编写出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对基础比较薄弱又与教育决策、教育改革关系密切的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行政管理学、教育情报学等),应广泛地搜集,系统研究国内外有关的文献资料,努力打好学科基础,逐步形成本学科体系。对于在我国刚开始探索的学科(如教育未来学、教育技术学、教育控制学),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地建立和发展。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展普通教育科研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科学水平,进而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增进办学效益,为“四化”建设服务。

六、教育科研的性质

任何领域都有自己特殊的性质,有自身质的规定性。中小学教育科研,是系统地搜集和评价中小学教育信息的探索过程,是有目的地、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识教育现象的特殊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实践活动。

1.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

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科学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性的开拓。创造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所谓创造,就是运用已知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作品。对于中小学教育科研来说,就是探索中小学教育领域中的未知,发现新的规律,得出新的结论,同时创造出新的更科学的研究方法。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任务,不是去复述前人已解决的问题,而是在接受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深入钻研,进入前人还没有进入或没有完全征服的领域,解决前人所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教育科研,把人类对中小学教育问题的认识推向前进,为改革和发展中小学教育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说,中小学教育科研是开拓人们关于中小学教育认识新领域的活动。

2.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质是揭示中小学教育领域的本质和规律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阶段有两个,一是掌握研究对象丰富的和真实的材料,达到感性的认识;一是对所积累的丰富的事实材料进行理性加工,以便获得反映教育现象的本质、内部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达到理性的认识。教育科研的实质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认识揭示教育的本质的规律。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本质和规律的重要途径。例如,我们要认识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就要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要探索新的教学思想、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就要研究教学,进行实验;要借鉴、吸收古今中外的先进教学思想和教育经验,就要广泛收集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总之,人们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的每一个进步,教育活动中的每一项改进,都要通过教育科研,使感性经验上升到理论认识,反过来又指导教育实践。正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教育理论和实践才能得到发展,教育科研也才能通过探索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

七、教育科研的特点

认识和把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是开展教育科研的基础,它有助于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1.教育性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教育性,是由学校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所决定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总是服务于一定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以一定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为导向的。它根据儿童、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特点,研究和探索更科学、更合理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和青少年身心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必须把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把教育性贯彻于教育科研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科研的各个环节之中。

2.应用性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研究教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中小学教育实践、教育改革服务。实践、研究,再回到实践中去,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的轨迹。中小学教育科研只有置身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面向实际,面向教育改革,着眼于应用,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实践证明,只有当中小学教育科研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联系,这些研究才能得到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和支持。注重研究的应用性,将教育科研工作置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一大特点,也是其优势之所在。

3.群众性

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必须依靠三支队伍,一支是专业理论队伍,他们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学术造诣,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指导作用;一支是教育行政人员队伍,他们有丰富的领导教育工作的经验,能掌握宏观、全局的教育情况,可以依靠他们的行政权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另一支是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他们人数最多,工作在教育实践第一线,有大量的教育实践经验,掌握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力军。只有建立三者结合的教育科研大军,才有可能在教育科研基础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教育科学理论,只有在中小学教育科研实践基础上,才能接近教育实践需要,切实地指导教育工作。

4.迟效性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迟效性,是指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成果的显现以及在实践中的推广运用,需要有一个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显现具有迟效性,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从事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科研热情得到激发,科研积极性得到调动,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得到提高。这种潜在的积极效应是影响久远、深刻的。

总之,中小学教育科研作为探索性的认识活动,具有科学性、创造性等科学研究的共同特点,又具有教育性、应用性、群众性、迟效性等自身的不同于其他科研的特点。

八、教育科研的类型

在教育科研规模日益扩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日益增长的今天,为有效进行科研管理,获得较好的科研效益,人们按不同的目的、内容和标准对中小学教育科研进行了多种划分。正确掌握中小学教育科研类型,对认识和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组织和管理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研究的领域划分,中小学教育科研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从研究的范围划分,中小学教育科研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从研究的层次划分,中小学教育研究可分为阐释性研究、综述性研究和创造性研究。从研究的时序划分,中小学教育科研可分为历史研究、现实研究和超前预测研究。从研究的方式划分,中小学教育科研还可分为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追因研究和调查研究。

教师应具有的科研能力与素质

一、教师科研素质的构成

教师的科研素质就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所必备的各种心理品质。如发现问题的敏锐性、解决问题的坚定性、逻辑推理的严密性、概括升华自己教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性、收集整理信息的准确性及掌握运用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的有效性等等。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科研素质并不是一个好教师的必备的条件。只是近些年,“完整型教师”、“创造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科研型教师”的呼声才不绝于耳。但是,对于当代教师到底应具备怎样的教育科研素质,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一般而言,一位教师的科研素质主要包括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科研精神四个方面。

1.科研意识

科研意识是指人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心向,潜心捕捉和发现科研课题的求知欲。它是科研活动的内在动力,主要包括自身角色意识、问题意识、信息意识、合作意识。自身角色意识,即教师对教师职业应进行科研的认识状态,对科研型教师的认同状态以及对自己科研能力、科研优势的认识状态等。意识越清醒,行动就越坚定。问题意识,即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认识状态,对教育成绩与事物的准确判定水平,具体又表现为教师对科研课题的选择。对教育现象越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其选题的准确度就越高,对新情况、新问题就越敏感。信息意识,即捕捉科研问题与解决问题资料的能力。思路清晰、准备充分,则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证据与钥匙。合作意识,即教师借助他人能力或协助他人共同攻关的心理状态。合作意识越强的人,越能集思广益,丰富提高自己。

2.科研知识

科研知识,即进行教育科研所必备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由于教育科研对象的特殊性,所需要的知识与方法非常广泛,也非常深入。一般而言,教师进行教育科研,除了具备必要的学科知识外,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不可缺少,具体包括教育科研的基础理论、教育科研的专门理论教育科研的相关知识。

3.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就是把教育科研知识运用于教育科研情境,解决相应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预测设计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实施操作能力与文字表述能力等。

一般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质不可能等同于专职教育科研人员所具有的素质。如果说专职的教育科研人员的科研素质主要体现在如何建构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方面,那么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则表现在沟通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方面。

4.科研精神

1984年8月,全国中小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当年80高龄的吕叔湘同志在一次会上说:“魏书生不仅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还是立志献身教育事业的一个同志,他有一种忘我的精神,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教育家都能做到的,只有少数人能够有这种献身于事业的精神。”吕老所讲的这种精神,可以说就是一种科研精神,它要求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全力合作、勇于创新。

二、科研素质在教师发展中的作用

早在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当今,从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科研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明确提出教师不仅是教学者,而且还是指导者、管理者、咨询者、学者。这就意味着,当代教师的角色已有重大变化,尤其是新增加的职能,均是以科研为基础的。

在教师的发展中,科研素质既有外在因素的作用,又有内在因素的作用。在内在因素方面,科研素质起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是当代教师的工作方式之一

教师的工作历来以教师为中心,口耳相传,教师知道什么就教什么、有多少讲多少。但现在,时代的发展、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复杂性,使教师必须通过科研,提高思维能力、吸收与整理信息的能力与实际指导学生能力。否则,教师将无法开展工作。

2.科研是当代教师进修学习的方式之一

早期,教师并不要求“进修”,后来的教师进修和“上学”几乎是同义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的进步和教师进修理论的重大突破,教师的科研活动也被列为教师进修的形式之一。教师科研的展开过程,就是教师科研能力获得形成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在科研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纳有益的知识经验,借鉴先进的教改成果,对课程、教学、德育、管理、评价等诸多教育教学问题及规律进行探究与总结,并创造性地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探索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新体系。

3.科研可促进教师其他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知识结构的更新以及自我意识的增强,都离不开其思维能力的提高。而思维能力的提高,本身就是科研的目的之一。同时,科研可以满足教师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展示个人才华、发掘自身潜能、拓展自身的创造性,有益于个人的发展。潜心于教育科研,可以从中领略到创造的意境,有利于培养教师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无私奉献、敬业乐群的职业精神。

三、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

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虽没有固定的程式,却也有规律可循。这些规律往往以具体的形式和方式表现出来,而且它们一旦形成,就会大大促进广大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

1.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过程

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教师个体而言,则是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积累

积累就是扎实打好基础,苦练基本功,积极尝试,不断积聚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例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刚教书时,仅是一名普通师范毕业生,但他在教育生涯中坚持开展教育科研,曾对3700名学生进行个别观察,并作详细记录。后来,他在此基础上认真加以研究,写出了40多本书,600多篇论文。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黄炎培、陈鹤琴,当代的魏书生、李吉林、马蕊兰、顾冷沅等优秀教师都有一个工作中实验、摸索的过程,只要积累多了,成果就能喷薄而出,一发不可收。

(2)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