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实施教育科研
16210500000005

第5章 教育科研的步骤和方法(1)

教育科学研究的步骤

科学研究过程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它遵循一般的认识规律,只是把这个认识过程组织得更加具体、周详、精确。总的说来是一个科学研究思维的过程。科学研究思维过程包括四大阶段,即发现问题、了解情况、深入思考和实践验证。一项科学研究可以包括这个全过程,也可以只在其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阶段里进行工作并取得成果。

对于教育科研工作人员来说,了解科学研究思维过程虽然十分必要,但为了使教育科研工作能比较顺利而有效地进行,还必须根据科学研究思维过程规定出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步骤。一般说来教育科研工作要经过以下这些步骤:

1.选题

这是教育科研第一步。在教育研究的选题上首先要处理好教育科研方向与个人兴趣的关系,以研究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理论问题与重大现实问题为中心,最好从根据教育实际,集合有关方面的意见而制定出来的研究规划中选题,或者围绕着这些规划来选题。选题时还要审度自己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

一般说来,初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应选择那些范围较窄而且比较具体的课题。至于大的研究课题则须由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人研究或组织有关人员合力攻关。

2.查阅文献,初步调查了解

选题以后就要对所选题目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其主要工作是查阅与本题有关的重要文献,从中了解在这个问题上前人已经做过哪些重要工作?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尚待解决?他人采用什么研究方法?结论的科学性如何?只有弄清以上诸问题,才能开始新的研究工作。为节省时间和精力,要先查索引、看文献,阅读文献综述、科研情报及动态,然后按图索骥,从中查找与自己研究有关的全部重要资料,直到不能再发现新的内容为止。

除查阅文献外,还要通过调查、访问及观察等手段对有关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初步了解,目的是要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价值及可能性进一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

3.制订研究工作计划

在制定研究工作计划中应明确规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范围,要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抽样、时间进度等等。根据这个计划,还可以制订具体实施计划。

研究工作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施研究中,可以对原计划进行修订完善,将计划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4.搜集并整理资料

不是指在查阅文献时所获取的资料,而是指在实施研究计划过程中所得到的大量的新资料。特别是如果采取实验的方法,那么对研究对象的一切变化现象都要及时观察,形成、积累资料,并要求做到全、实、细,以能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

5.分析研究

分析研究就是在已经搜集并整理的材料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脑力加工。如果发现原有的材料有欠缺之处,还应继续挖掘材料,因为只有足够的材料,才有可能进行合理的分析研究。在分析研究中,最关键是下结论,即把分析研究的结果归纳成几条原理、原则或者作出判断。为了使研究结论合乎实际,必须实事求是,不要勉强,不要弄虚作假。

6.撰写报告

即把科研的全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来。就学校科研成果一般有观察报告、调查报告、总结报告、实验报告及论文著述。这些成果的撰写不一定要遵照某种固定格式,但大体应包括研究目的、对象、抽样、采用方法、研究经过、材料的归类与整理、结论、本研究的限度及对下一步研究的启示等等。

报告写成,一次研究任务就算完成了。

教师科研的基本方法

一、资料和文献法

1.资料和文献的基本概念

资料,一般是指具有一定理性认识价值和学科特定内容的信息形式。广义的资料包括文字、数字、图表、符号、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磁盘等,狭义的资料一般仅指文字或印刷品内容。只有当信息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价值和学科特定内容时,才被视为资料,作为搜集与整理的对象。文献,是指把人类的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和视频等形式记录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或现实参考价值的资料。

文献按信息载体分,主要有印刷型文献、手写型文献、缩微型文献、机读型文献、视听型文献等几种;根据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文字性文献和非文字文献;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根据公开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公开发表的文献和非公开发表的文献;根据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图书、文物、资料。

文献法是研究者通过查阅、鉴别、加工整理有关文献,从而正确地探索所要研究的教育问题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一般地说,文献法具有研究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研究对象“反应”的干扰,体现批判性和创新性的结合,信息容量大、费用低和客观性的特点。

2.文献研究的一般步骤

(1)文献的查找。搜集资料是科学研究工作操作程序的开始,是一种对于有价值信息的自觉选择与认识。课题内容初步确定之后,即可着手搜集与本内容有关的资料。常用的文字性文献资料可以借助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资料室的图书目录、学术专著、报纸、期刊,各种学术会议的论文、报告以及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与本专业的学者、专家、同行进行个别交流、参加学术会议和网上收集等渠道进行查找。对于非文字性文献资料的查找,可以到有关的电教馆、电台、电视台的音像资料库以及学校的音像资料保管室去找。常用的查找方法有:顺查法、逆查法、扩展法和综合查找法。

(2)文献的阅读。阅读文献资料的一般方法和程序是“侦察”—浏览—精读。“侦察”是“走马观花”地、迅速地翻阅文献资料。浏览是粗读,即对“侦察”阅读认为于自己的研究有用的文献资料迅速而粗略地进行阅读。精读是深入、细致地阅读,以正确理解文献资料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文献的鉴别。文献资料的鉴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实性鉴别,即考证文献资料的来源;二是价值性鉴别,即考证文献资料内容的准确性。

(4)文献的加工整理。文献资料的加工整理,是研究者对已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通过创造性思维过程加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它作为科学研究操作程序的继续,是一种对于有价值信息的自觉的加工与管理。对文献加工整理的核心工作是文献资料的分类。要进行文献资料分类,首先要解决按什么标志分类;其次,是对资料进行质量分类和数量分类;再次,资料分类时,还要注意把反映人们主观意见、感受的资料与反映客观事实的资料分开,把反映特殊情况的资料和具有总体特征的资料区分开来。将文献资料分类后要进行排序,使之在资料库中有一个固定的位置,便于查找。小额资料可依时间顺序往下排列。要使繁多的资料成为有序的集合,便于查找运用,就必须对文献资料进行编目,将每份资料及时填入目录,并注明有关项目,即类别、编号、资料名称、作者、发表日期、资料来源、入档日期。上述项目不清时,应及时查清补全。

(5)文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科学研究的任务是从表面杂乱无章的现象中,发掘和研究被掩盖的规律,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对经过整理的丰富的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当前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数量资料和非数量资料相结合。为此,在研究资料的分析中,要采用统计分析和逻辑分析两种方法,把大量的、散乱的资料,进行推断和思维加工,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揭示出来。

3.资料文献中应注意的问题

(1)及时性

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时间性很强的工作。研究专题一确定,应立即着手资料收集工作,甚至早在确定课题以前便先期进行资料收集工作。很多资料往往过目即逝,时过境迁,再想搜集,事倍功半,甚至失而不得。资料到手,应尽快整理入档,避免遗忘或丢失。

(2)全面性

无论横向还是纵向,要使占有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广度。资料既要有一定数量,更要有一定质量、有典型意义。从效率观出发,争取以尽可能少的资料,包容尽可能多的内容,提高资料利用效率,为研究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3)独创性

推动研究的因素,是资料中的独创性因素。这是每份资料的主要价值所在。独创性是指对问题的认识能有新的水平。全然重复性的资料,没有必要重新进入交流,否则只能增加阅读者的无谓的信息负担。

(4)批判性

任何文献资料,都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撰写者的立场、观点和学识水平。因而,搜集材料的过程,也应是一个判识材料的过程。教育科研工作伊始,就应该用分析批判的眼光,对已有材料的真伪正误进行鉴别,在这个基础上,认识它们的学术价值,以便在自己的研究中加以妥当运用。

二、观察法

1.观察法的概念和特点

观察,是指人们对周围存在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基于研究者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理解。科学的观察,是指在自然存在的条件下,对自然的、社会的现象和过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观察。这就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观察法。它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运用科学的观察对有关教育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观察法具有能动性、选择性、客观性的特点。它具有许多优点,诸如可以随时随地采用,可以保持观察现象的自然状态,不加人为干涉,可直接取得从生活中来的材料,可以不妨碍被观察一方的正常生活或正常的发展过程因此也不会产生不良后果等等。但是,观察法也有它的局限性,主要包括人的生理局限、观察仪器的局限,甚至由于观察者观察水平的局限,使得他对所获材料的解释也容易带上主观色彩。

2.观察法的作用

观察法是教育科研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贯穿于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也就是说不仅在收集和积累各种事实、资料和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阶段可以使用观察法,而且在查明研究事实和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对事实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把所有关于研究现象的材料加以概括和综合,在教育实践中检验理论成果的正确性,甚至最后把获得的材料和研究成果用于实践的过程中,都可以使用观察法。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助于课题的选择与形成

观察法是收集第一手材料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就善于观察教育实践中产生的现象、问题,并受到启示形成教育科研课题。

(2)有助于教育科学理论的提出与验证

教育科学理论的提出不是某个哲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而是教育实践基础上的飞跃与升华。通过科学的观察,摄取尽可能多的教育客观事实,从而为某一理论的提出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理论一经提出,其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具有真理性,又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仍可以通过观察来进行验证。由此可见,观察法在教育科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观察法的类型

观察法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划分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如根据是否借助仪器可分成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根据观察地点可分为实地观察和实验室观察,根据观察结果可分为量的观察与质的观察等等。这里着重介绍几种实际运用较多的观察方法。

(1)抽样观察法

包括时间抽样观察法、场合抽样观察法和阶段抽样观察法。

运用以上方法,必须注意抽样的科学性,以保证观察结果能符合总体情况。

(2)追踪观察法

这是一种长期、系统、全面地观察研究对象发展过程的方法,目的在于获得对象发展变化过程的材料,以便研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常常用在对特殊学生的个案研究上,是一种实验观察类型。

(3)隐蔽观察法

在观察中,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影响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观察材料的真实性。为了在对人进行观察时,使观察对象自然、放松,往往采用通过单向透光玻璃、电视、纱幕或潜视系统等等进行观察,让观察对象不知不觉,这就是隐蔽观察法。虽然这种方法常常受到条件的限制,但是它的精神却是观察者应十分重视的。

(4)综合观察法

客观事物都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成功地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必须将几种有关的观察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观察材料,才能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

综合观察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对某一具体观察对象进行观察时,要把眼光扩展到同观察对象有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因素上;二是指在观察某一观察对象时,不单是使用一种观察方法,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把几种相关的观察方法有机地结合使用。

观察的实际进行,除了充分选用观察的不同途径和方法之外,还必须注意遵循观察的原则,即可观察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典型性原则。

4.观察法的一般步骤

(1)观察准备

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是进行科学观察的基础,准备工作的好坏是观察成败的关键之一。准备工作包括明确观察目的、制订观察计划、做好物质准备三项内容。

观察目的是根据科研任务和观察对象的特点而确定的。为了明确观察目的,应作大略的调查和试探性观察。确定了观察目的,又收集了有关观察对象的材料,并进行试探性的观察后,就应深思熟虑地制订出观察计划,使观察有计划、有步骤、全面系统地进行。做好观察计划后,就需要根据计划准备好相应的物质,如果观察要借助仪器,必须事先对仪器进行检查、安装,以及使用的安排。此外还应印制观察记录表格,以便迅速、准确和有条理地记录所需要的材料,便于日后的核对、比较、整理和应用。

(2)进行实际观察

进行实际观察应尽量按计划进行,不要轻易更换观察的重点、超出原定的范围,致使离开了原定的观察目的。如果原定计划确实不妥,或观察现象有所变更,则应按计划中的应变措施或实际的变化情况随机应变,但目的只有一个,即力求妥善地完成原定任务,尽可能取得最好的成果。

一般的观察分为参观、听课、参加活动、列席会议、个别谈话以及召开座谈等方法,可因人、因事而异地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有效的观察。

(3)进行观察时必须注意的事项

进行观察时要注意选择最佳观察位置,要善于辨别重要的和无关的因素、抓住引起各种现象的原因以及观察对象的偶然的或特殊的反应还要善于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

(4)观察材料的记录和整理

做观察记录,应符合准确性、完整性和有序性的要求,为此,必须及时进行记录,不要依赖记忆。一般的记录方法有评等法、频率法、连续记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