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提升综合素质
16210700000022

第22章 教师的外在素养(8)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应表现得自然、得体和规范,有些位置变化看起来好像是无意的,其实包含着教育与管理意图。美国文化人类学者爱德华·J·荷尔博士曾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分为密接距离、个体距离、公众距离和社会距离4种,他认为人际间的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要改善人们的心理距离,通过调整物理距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不是固定地站在教室的某一地方,而是很自然地通过自身的一些位置变换,来保持学生注意的连贯性。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课,与他们保持的是一种公众距离;有目的地接近某个学生,则与他保持了个体距离;有的学生在做小动作,教师不留痕迹地轻轻拍拍他的肩,则是一种密接距离。灵活的体势变化,不仅表现出教师高超的课堂管理艺术,而且还反映出教师在吸引学生方面富有娴熟的技巧。

教师要想吸引住学生,必须使头、手、躯体、下肢等部位的变化协调一致,使全身动作表现出综合效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需要给以鼓励,或是点头微笑,或是幽默地做出侧耳倾听的姿态:如果他们问题回答得特别好,教师还要竖起大拇指,给予肯定性质的反馈;对于形象思维发展得较好的小学生来说,教师还要多采用直观动作等等。端庄大方、稳重亲切的协调体势,不仅富有美感,而且也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增添了魅力。长期使用同一种体式,不仅会失去这一体式的效用,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烦。

三、克服无表情的教学

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总会有其情绪情感的特定状态,因此不可能无表情。通常意义上的无表情是指:从一个人的脸上看不到(反映不出)内部心理上的情绪情感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走进教室,在表情上往往是严肃认真有余,而亲切自然不足。它可能是出于教师的一种个性心理特点,也可能是因教师一时的紧张而表现出来的努力压抑喜怒哀乐的一种心理状态,以应付可能会产生的外界伤害;更多的教师也许是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而刻意追求的表情上的威慑力。然而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无表情教学直接后果是: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保持在(或退回到)一定的范围以外,给学生一种拒绝感、疏远感。因此,它不利于师生之间心理关系上的相互吸引。

师生之间要达成沟通和吸引,得需经过这3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用感觉器官接受教师形象的刺激,如果在此阶段上教师能给学生以喜欢的强烈刺激,则几乎不必交谈,学生就能获得好的第一印象。

第二阶段,学生透过教师的言词,给予情感性质的肯定或否定:“我很喜欢这位教师,因为我们的感受相同。”

第三阶段,学生对教师肯定(或否定)的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引发了一定的动机:“我要与这位教师很好地协作,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因此,要达成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第一阶段水平上给学生刺激非常重要,它构成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是”、“否”不明的无表情之所以不利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是因为它显示出一种拒绝对方的姿态,给学生以一种“教师无意与我交往”的心理感受,这样师生之间就只存在正式的、组织化了的工作关系。

与无表情教学相反的是教师富有表情变化的教学。富有表情变化的教学也并非都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心理吸引。例如教师上课时心境变化快,动辄发怒,学生就不仅恐惧,而且会感到厌恶。他们最欢迎的则是教师的微笑教学。教师微笑上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有味,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兴奋状态,这样就听得进,记得也牢,课堂充满了欢乐与生机,学生有一种沐春风、淋甘露的感受。教师带着微笑走进教室,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亲切、自然,富有人情味,许多学生往往就是这样喜欢上了该教师所教的这门学科。

四、课堂眉目语的运用技巧

目光是信息传示器——眼睛发出的非言语信息,它能表达许多言语所不易表达的复杂而又微妙的意思,是非言语交流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

1.正确选择目光投放点

许多新教师上第一堂课时,出现下面几种常见的错误的目光投放点,一是看门口、窗外;二是盯着屋顶墙壁;三是低头看教室或面向黑板讲课。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教师不敢用目光接触学生,说明他缺乏自信心,胆小,不可能组织好课堂教学。

具体做法是:除了事先认真备好课,做到胸有成竹外,不妨可以提前一点时间走进教室,让心先紧张地跳起来。在讲台上做些相关准备,用自己的眼睛熟悉一下这陌生的环境。看看自己的合作者,跟他们多点目光接触,或干脆走到他们中间,与他们相视而谈。这样一来,等到上课时心情已趋平静。若遇反复,可再用一些方法进一步消除紧张。如:控制好开口讲话的时间、速度,不要过早过快,在外部表现不明显的前提下做点深呼吸。此外更应注意目光的投放点:既不能看着门口、窗外,也不能盯着屋顶墙壁。最好的办法是把目光的中心放在倒数二三排的位置。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陌生人的目光是不能持续对视的,无论同性异性。如果眼睛看着前几排的学生,必然会因强烈的目光对视而使人怦然心跳,紧张难消,稍一分神,就可能纰漏逸出。

2.用目光给予信号,控制学生的分心

许多教师遇到学生偷看小说、杂志、做小动作……这些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时,普遍的做法是用点名批评来控制学生的分心。这种做法不妥,因为语言批评学生即使唤回了一两个人的注意,但由于老师的行为,使大家把注意都转移到受批评者身上,反而分散了更多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度,又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这种做法,得不偿失。

要及时再集中这些学生的注意力,较好的方法是动用一种无声的目光交流。当发现这些违纪行为时,老师可以暂时停止讲课,用目光给予暗示。根据注意的规律:刺激物的作用突然停止,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不太专心的学生来说,尽管没有注意老师究竟讲了些什么,但老师讲课的声音是感受到了的。当这种一直持续着的声音突然消失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抬头观望何故,而老师也正用严肃的目光注视着他,四目相对,虽然彼此不言,但却心领神会,“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其他同学却不一定知道老师的行为意图和具体指向。

3.加强目光巡视,消除“教学死角”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喜欢只看某一个地方的学生。或只看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出现了一部分学生不能引起老师注意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死角”。课堂上一旦造成“教学死角”,就会打击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处于“教学死角”的学生容易成为思维的懒汉,并与教师产生情感隔阂。

正确的做法是教师要善于用亲切和蔼的目光主动地捕捉学生的视线,有计划地不漏过每一个学生。这样做,在心理学上有3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用目光巡视,可以使学生感到教师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进而得到鼓励和信任。教师经常与学生目光交流正好满足了学生自尊的需要。

第二,用目光巡视,可以及时发现那些上课不积极主动发言的学生的动态,注意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提出问题,来控制学生的分心。

第三,当老师经常用亲切和蔼的目光与学生交流时,往往会无意中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学生也似乎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接近肯定,从而上课时更加集中注意,与老师密切合作。

对此,加拿大心理学家江绍伦建议:“如果你忽视了某学生,最好的补救方法是下次上课时注意这个学生。”

4.提问和课堂讨论时,对不同的情形采用不同的目光交流对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老师切忌用怀疑和审问的目光,而应报以信任的目光和亲切的微笑。这样,可在相当程度上减轻学生的紧张度,使其充满信心,大胆回答。

当学生答题不畅时,老师应用期待、专注的目光。使学生用心思索,力求回答准确,而不能显得不耐烦。如果学生的回答跑了题,教师的目光应带着安抚和惋惜,而不是取笑、指责,让学生下不了台。当学生的发言富有创造性,老师应投以赞许、激励的目光,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此时,一切冷漠和不屑一顾的目光是绝不允许出现的。在课堂讨论时,出现分歧是难免的,面对这一情形,从老师眼里表现出的态度应是民主的、开放的,以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而不能用目光传递老师对某一方的袒护或压制。对于老师的讲解,学生有权提出不同的意见。对此,老师切忌以烦躁敌视或不以为然的目光相对。而应报以高兴、宽容的目光,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和能力。

无论何种情形,不管什么目光,老师的眼里流露出的应是老师爱的情怀!

5.用目光制止学生的嬉笑打闹

在中小学,学生活泼好动,自我约束力较差,每当上课铃响后,还常常沉浸在欢笑嬉闹之中,对此,教师既不必高声吼叫,也不要马上授课,而是站在教室门口,用严肃的目光注视着与自己相对的吵闹者。这时,总会有人(包括与自己相对的吵闹者)会有意或无意地发现老师的到来,最先接受到老师发出的非言语信息而迅速地做出反应。这些举动的突然变化,必然会立即影响到背向老师的吵闹者,回头寻视,便会身不由己地闭口端正。虽然老师一字未吐,但他们从老师的眼睛里已领悟到了老师要说的一切。

五、课堂站姿的操作和应用

站,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应该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没有特殊原因,教师都不应当坐着授课,特别是青年教师更应学会站、学好站。应该说,每一个教师成功的动作姿势都应与所讲内容和自身的气质、性格、情感等因素相联系。动作姿势的最大魅力并不在多少新旧,而在于自然、和谐、准确和适度。美国著名演说家卡耐基说过:“自然、生气,是动作的至善。”要想真正达到这一点,在课下不进行必要的熟悉、了解和研讨、揣摩是不行的。

1.教师讲课站的位置

教师讲课的位置,常常因人而异。有的习惯于远离讲桌,站在讲台的前左角或前右角:有的习惯于“打游击”——左右来回移动,或者在学生座位行间踱来踱去。从教学卫生的角度讲,这些位置都不适当。

适当的位置在教室的前中央,即在讲桌与黑板之间。教师讲课要辅以手势、表情,必然牵动着几十双学生的眼睛。教师站在讲桌与黑板之间,学生看得清、看得准,除两边的学生外,大多数学生是直视的,这对保持视力有益处。若偏左一角,则大部分学生的视线是斜的。而踱着步子讲课,学生的目光跟着移动,久而久之对学生的视力也会有影响。此外,教师讲课总是辅之以板书,还要随时参阅教案,站在讲桌与黑板之间,口述笔写,随手可到;浏览教案,低头可及,既节约时间又得心应手。若站在一角或踱来踱去讲课,板书时需向黑板靠拢,参阅教案时又要向讲桌靠拢,这既浪费时间又不方便。所以,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看,讲课时也应站在最佳位置。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师讲课的位置当然也不能呆板地固定在一点上。因而,适当地移动位置,或到学生座位行间进行巡视,也是必要的。

2.登上讲台时要面对学生

有的教师登上讲台时。有几种错误的站势:一是侧身而站或面向黑板而站;二是站时重心移动太快。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侧身而站和面向黑板而站说明教师的心理是封闭的,不利于教师阐述教学内容,而且给学生留下没有教养的感受。站时重心忽左忽右,被视为信心不足、情绪焦虑。

面对学生站的姿势表明一个教师教课准备充足、有信心上好这堂课,有能力控制整个教学局面。

3.学生回答问题时,身体微微前倾

学生回答问题时,错误的站势有:一是自己板书,背对学生,给学生一种不礼貌的感觉,学生也不能从老师的表情中判断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需不需要往下说。二是两手放在裤袋里或两手反在背后,一副师道尊严、居高临下的姿态,没有一点亲切感。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身体微微前倾,这种姿势表明对学生说的话感兴趣,也表明教师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生身上,没有走神,增加了亲切感。

4.在微量运动中求得休息

教师讲课不能用一种姿势站在同一个地方,当需要阐发、描述、分析时,应稍离讲桌,或轻松自然地走动,或微微分开双脚,在微量运动中求得休息,使学生既感到老师的端庄严肃,又感到老师的亲切自然。当学生埋头做笔记或做练习时,老师可以用手撑住桌沿。把重心移到某只脚上,这样既可以得到短暂休息,又不会造成消极影响。

5.用临近控制的方法,唤回打瞌睡者的注意力在中小学,学生上课打瞌睡的常见表现有:

(1)毫无掩饰地伏在桌上;

(2)桌前放些障眼物,身伏其后;

(3)面前摆上教科书,单手或双手撑头,故意遮挡老师的视线。戴眼镜者还可以把眼镜稍稍拉下,让上楣恰好挡住似合非合的双眼,制造看书假象;(4)额搁桌缘,以手相遮,膝上再放一本书,以自我宽慰。一般说来,年龄越小,掩饰越少,年龄越大,花样也越多。

对此,较为有效的发现方法是观察他们身体各部位在一定时间内的表现。如果在这段时间里一直处于平静状态,对外界刺激没有什么反应,装出看书,却无翻书的动作,也无随着书或听课而出现的表情变化,那往往已人梦乡。至于以手撑头者,当其进入睡眠状态时,自我控制减弱,肌肉放松,手臂往往会失去支撑作用,头自然会猛地往下一点。对于这些打瞌睡者,不要立刻去唤醒他们,如能让他们“安安心心”稍睡片刻,后面的精神会好得多。当然,对于试图想一睡方休的学生,老师必须唤回其注意,利用讲课时的走动,在不产生新异刺激以分散其他同学注意的前提下,非常自然地走近身旁,轻拍其肩,给予临近控制。对于不尊重学生人格,随意用粉笔头“超低空”控制学生的做法,应坚决摒弃,六、课堂手势语的操作运用

教师的手势是教态美在三维空间的延伸,以手势助说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内容适当地动用手势,可以激励起学生的情绪;在侃侃而谈的叙述时,加上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手势,也可以起到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入“角色”的作用,使之有亲临其境的感觉。有的学生课堂上做小动作或看课外书,教师为了不影响正常授课,边讲边走动,到学生面前轻轻点两下桌子,借以引起注意,也会收到好的效果。

当然,手势的动作要灵活,要自然得体,特别是在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时,恰到好处的手势,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能显示出教师的教态美。切忌手势的动作与教材内容不统一,或是动作太大太多,细碎繁琐、单一重复、过分的矫揉造作的手势会压抑语言的表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