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提升综合素质
16210700000004

第4章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4)

政治行为规范是关于教师政治活动的原则和规矩,是教师维护和宣传党和政府的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政治路线的行为准则。政治行为规范的这种原则性和方向性,决定了它在教师的各种行为规范中,居于首先的和重要的地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所要处理的关系是上层建筑的关系,包括阶级内部的关系、阶级之间的关系、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等。其表现形式为代表一定阶级的政党、社会集团和社会势力在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政策和活动,无产阶级政治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夺取政权以后,把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根本的政治任务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了实现这一根本的政治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明确党和国家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这也是教师必须遵守的政治行为规范,它是国家意志的反映、人民利益的体现,是最根本的政治行为的规范。政治行为规范的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中,要同党中央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维护和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2.政治行为规范具有严肃性和强制性

政治行为规范是关于教师政治原则、政治方向方面的规矩,是一项极为严肃的规范,而且政治纪律、组织纪律、法律法规和政治原则又都具有强制性,并具有惩戒的作用。纪律的强制性是依靠政府和各级单位的组织力量保证实施的,是以教师自觉服从和遵守为前提的,采取自觉和强制相结合的手段,主要靠教师的觉悟、对国家的信任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来维护。因此,在执行纪律时要重视教育说服工作,但当教师触犯了法律,就要采取法律手段对其进行强制。

3.政治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约束性

教师的每一行为规范的约束力,仅限于教师在某一方面的活动,只有政治行为规范不同,它不仅约束着教师的政治行为,对教师的其他行为也有约束作用。政治行为的这一特性,是由政治行为的本质特点和作用所决定的。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他的一切言论、举止和行动都必须限制在党和国家的政治主张和政治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其政治行为、政治言论要符合政治行为规范,要受政治原则和政治纪律的约束。教学行为、语言行为、仪表行为和人际关系行为等要符合政治原则的要求。教师的各种行为规范,都要以政治行为规范为基础,都要受政治行为规范的制约和约束。

五、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

政治理论是论述国家、阶级和政党的理论。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教师,要教育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必须首先具备政治理论素养。政治理论素养居于文化知识素养、管理理论素养和教育理论素养的指导地位。教师没有政治理论素养,就失去了政治灵魂,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方向。

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论。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四项基本原则规定了我国现阶段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规定了国家的体制、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的政治基础,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理论。教师掌握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论对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还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总结。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在本质上不同于过去的一切哲学,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全新的阶段。它具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阶级性,公然申明自己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解放事业服务;一是实践性,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并接受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有高度的革命性,又有严格的科学性。不但科学地说明世界,而且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教师要具备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要善于教育学生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引导学生确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防止唯心主义横行,把对一切事物的认识纳入到科学轨道上去。

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还包括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的科学。它阐明了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和分配的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全面、深入地研究了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规律,使政治经济学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人类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规律,指出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后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创立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新原理,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仍在继续丰富和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强大理论武器,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能不包括在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之中。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武装教师头脑,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明确奋斗方向,坚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信心,对教育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还包括共产主义道德理论的修养。共产主义道德理论是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阶级属性和历史使命上升到理论上的认识。我们的社会是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为前进目标的,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提倡用共产主义道德理论教育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教师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尊重别人、先人后己、舍我为人、舍己为群、舍私为公等教育,都要拿出自己的道德理论的水平,不要就事论事,要以事论理,以理服人。这样无产阶级道德理论才能变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起行为规范作用的精神力量。

六、教师政治行为规范的核心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教师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教育事业和社会利益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是对教师的政治行为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核心的要求和规范。

1.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它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兴衰。教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教师的要求。其具体要求有:

(1)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维护国家的尊严,维护教育的尊严,忠于职守,一心为公,把整个身心和全部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教育事业的关系。

(2)坚守教育岗位,认真工作。教师要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高度热忱同科学的教育方法与实干精神结合起来,处理好教与学及德、智、体、美、劳等多种关系,认真细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进行教学工作。

(3)不讲条件,不计较待遇,积极工作,无私奉献。教师工作十分辛苦,责任大,任务重,必须认清教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自觉地将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计较个人得失,唯求培养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素养。

(4)努力学习,精通教学。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必须不断努力学习政治理论,以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和教学业务,以提高业务素养;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胜任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地完成教育工作任务,使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落到实处。

(5)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教育是塑造人的工作,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是一项崭新事业,教师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走出新路子,开拓新领域,以改革的精神去从事教育工作,进行教学活动。

2.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党的教育方针是无产阶级教育理论在我国的具体化,它规定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指南,也是教师从教的指导原则。它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

(1)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教育方针,掌握党的教育方针的内涵及实质,从教育的社会性及其内在的规律性,加深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理解。从而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2)正确处理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党的教育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德育对智育和体育起着保证方向、增加动力、坚定意志的作用,是领先的、决定的作用;智育既是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又可为德育奠定基础。教师必须在智育中做到有的放矢,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自觉地从科学文化知识中吸收思想营养,并能化为正确的观点和信念;体育可使学生获得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不仅可以为今后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体力基础,也有利于德育、智育的顺利进行。

(3)贯彻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教育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应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但要处理好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贯彻教育方针,总结教育经验。教师在贯彻教育方针,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认真地总结贯彻教育方针的经验和问题,按照无产阶级的教育理论和党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确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并研究建立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基础的启发性教学方法。

(5)明确培养人才的标准。应该培养新时代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