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16210900000012

第12章 以活动为本的课堂教学操作体系(1)

以活动为本的课堂教学操作体系概述

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既具有人类一般活动的特征,更具有自己丰富的内涵和规定性。首先,从表现形式来讲,内部活动有别于那种凭记忆、主要是机械记忆和理解的活动,而更强调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想象,发现和创造的成分;外部活动也有别于那种不需要有意识的内部活动的参与只是为掌握某种技能的重复强化训练,或自动化的熟练化了的外部操作活动,而是强调能引起主体内部活动,需要有意识的注意、思维的投入等。其次从学生的总体活动来分析,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活动、以认知为主的片面、单一的活动,而是强调观念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完整的活动。因此,“主动参与式”教学意义上的活动强调的是学生主体主动的、情感热烈卷入的、思维积极参与的、观念与行动相统一的、充满改造和创造精神的、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整体的、多样的活动。

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并不是任何活动都对学生具有价值和发展性意义。

活动对人的发展影响程度取决于以下变量:活动主体因素和活动客体因素。活动主体因素包括主体的身心发展水平、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主体的自我效能感等;活动客体因素包括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的有无成效、活动方式的选择、活动对象和范围的确定、活动条件的提供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学生的发展进程产生影响。以此构建起课堂教学操作体系,形成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特色。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类别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两个主要因素,两者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对课堂活动实际参与的程度是影响课堂效率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

根据现代心理学对人的活动的研究,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分为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外部活动主要指实物性操作及感性的实践活动,这是学生主体操作客体改变自身外部形态的一种“有形活动”。内部活动则是学生主体通过头脑中完成的“动作”对事物的映象和观念进行操作的一种“无形活动”。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不能截然分开,它们统一存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活动之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内部活动是外部活动的调节者,“成于内”才能“形于外”,“得之于心”,方可“应之于口”,心灵才能手巧。反过来,外部活动是内部活动形成的最初依据,手巧也可以促进心灵。总之,学生的外部活动是内部活动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反过来,学生的内部活动又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

一、外部活动

学生在课堂上的外部活动主要是动口、动眼、动手、动耳等实际动作,它们都是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反映,往往受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意志、思维等因素的调控。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外部活动主要体现在动作参与和语言参与两个方面。

1.动作参与

动作参与是指学生凭借感官和肢体来参与教学活动,达到会观察、会操作、会运用的目的。它包括观察、实验和操作等。

(1)观察:指运用各种感官,对大千世界中的万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感知,从而获得对自然界事物的感性认识。教师在观察前要给学生选择、提供足够丰富的观察材料,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协调感知,使学生全面认识和了解观察对象。

(2)实验:学生的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根据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对实验对象进行干预,人为地控制、变革或模拟研究对象,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观察研究对象,从而获得一些经验事实。教师在实验前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和确定实验目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实验中要做好指导,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实验中产生的问题。

(3)操作:通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动手,训练他们的动手能力,获得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努力培养学生勤奋的品质,让他们认识动手操作对自身发展的意义,感受动手带来的乐趣。在操作训练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要求,弄懂道理,掌握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练习的主动性,同时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训练材料,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反复训练,形成技能。

2.语言参与

语言参与是指学生用语言表述教材内容或表达思维的一种活动形式,它包括朗诵、交流、讨论、课堂发言等。

(1)诵读:指通过对课文内容或定义的诵读来达到识记或理解的目的。教师在朗诵前要给学生以帮助,让学生能主动顺利地完成诵读任务。它包括领读、自由读、个别读、范读、轮流读、分角色读、齐读、默读、背诵、复述等形式。

(2)讨论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多样化地组织学生对所要探究的问题,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交流形成一个较统一的结论。在学生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如学生互问互答、学生问老师答,师生共同评议等来解决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摄取信息时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增强团结合作的意识。

(3)课堂发言:指学生对老师提出的某一问题或对某一事物,向全班同学和老师说出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课堂发言,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或疑问,教师要充分发动学生参与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内部活动

人的内部活动,即人的记忆、思维、想象、情感和意志等活动。它们都是依靠内部言语的调节来实现的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属性及规律的反映。学生的内部活动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同时对外部活动又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内部活动主要体现在记忆、思维、情感等三个方面。

1.记忆参与

记忆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是把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以及做过的动作等都记住并反映出来,它包括识记、保持和个人经验的再现。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来说,记忆的过程就是将信息输入大脑,并在大脑中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要使记忆达到最好的效果,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还需选择合适的记忆方法,比如整体识记和部分识记相结合的方法,边读边记的识记方法,分散识记与集中识记的方法以及编拟提纲的识记方法等。

2.思维参与

思维参与主要是借助于语言,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去进行。它需要经过一个不断的分析与综合、比较与鉴别、抽象与概括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有思维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使学生在活动中手脑并用,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根据思维的层递性,“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确定了学生思维主动参与的四个层次:

(1)模仿式思维参与。要求由完整示范到部分示范逐步减少;示范角色由教师逐步转移到学生,由简单的动作模仿到难度更高的语言表达的模仿;由单项模仿到综合性较强的整体模仿,再到独立完成。

(2)尝试性思维参与。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掌握的思维方法,对摆在自己面前的学习问题,进行大胆的尝试,主要包括尝试性地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理清思维的顺序,提高思维能力。

(3)选择性思维参与。选择是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思维的选择参与就是以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为出发点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创造思维参与的条件。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选择,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4)创造性思维参与。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会基本的求异思维方法,敢于“滋生”和发表不同见解;学生具有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的精神,敢于向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挑战,提出新的问题;学生在掌握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3.情感参与

情感参与是学生学习活动中较关键的活动,是教学活动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保障。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感情对流的主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教师除了保持自己良好的心境以外,还要深钻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合理布置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境,主动参与学习。另一方面模式对学生也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身心投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做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始终保持高涨的情绪参与学习。表现在:①没有畏惧心理;②旺盛的求知欲;③在成功中体验升华。二是大胆展现。课堂教学中,学生要主动地学习、真实地展现,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动性,不断争取展现的机会。表现在:①展现个性;②展现学力;③展现学业成果。

三、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的关系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人的外部活动是内部活动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首先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这些外部活动实现对事物的初步认识,从而为其内部活动提供丰富的表象,学生大脑中存储的表象越多,质量越高,内部活动就越活跃,发展越快。外部活动为内部活动的外化提供了显现的凭据。

2.人的内部活动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同时对外部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人的内部活动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无论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无一不是人的外部活动在人脑中的反映,离开了人的外部活动,人的内部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的内部活动对外部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人的内部活动不是外部活动在人脑中的机械重现,而是借助于语言等对外部活动接受的信息进行重组、加工、升华,并在此基础上对外部活动进行调节。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特征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有主动和被动之分,教学思想不开放的教师,往往极力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给学生布置相同的学习任务,设计划统一的活动过程,强调一致的活动方法,追求整齐的活动进程,单向地评价学生的活动效果,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课堂气氛缺乏生气,沉闷压抑;教学思想开放(具有主动参与教学思想)的教师,能给学生创设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提供足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学生当作认知主体,重视学生个性的发挥,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能创造地设计活动过程、灵活地选择活动方法、主动地控制活动进程、自主地评价活动效果。

一、创造地设计活动过程

创造地设计活动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特征。学生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和任务后,开始着手活动过程的设计,呈现的是新颖独特的思路,丰富多样的形式,灵活多变的实施策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

1.活动过程的设计体现多样性

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其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每个学生往往都能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过程,其中每一种学习活动过程都可以单独完成活动任务,达到学习活动的目的。而且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认知主体,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设计出的活动过程也会呈现出多样性,生动活泼,不拘一格。

2.活动过程的设计体现灵活性

学习活动过程的顺利进行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学生的认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活动所需的材料,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方法的选择等等。当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的进行中遇到困难,受到阻碍将直接影响活动效果时,他们会随机应变,果断放弃已有的设计,根据现有条件,灵活采取更合理更科学的活动方案和活动方法,以保证活动过程的顺利进行。

3.活动过程的设计体现新颖性

要把一个苹果切开,人们往往习惯于将苹果竖着切成一块一块的。这就是思维定势或习惯势力的表现,当你挣脱定势思维的束缚,把苹果横着切一刀时,你会发现切出了一个非常漂亮的五角星。活动过程设计的新颖性体现在设计活动过程时或在活动过程进行中能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思路和作法,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活动效果。如有这样一个数学问题:

A=987654321×123456789

B=987654322×123456788

比较A,B的大小。要比较A,B的大小,只需计算出上面两道算式的乘积,再进行比较就行了,但因数太大,计算起来相当复杂。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终于冲出定势思维的束缚,想出用字母代替四个因数,即:

A=a×(b+1)=ab+a

B=(a+1)×b=ab+b

这样,只需比较a、b的大小即98765432l和123456788的大小就可以了。学习活动过程由常规的大量计算变为:复杂问题→符号化→化简原式→问题解决,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新颖性、创造性,极大地简化了计算过程,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

二、灵活地选择活动方法

活动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要受到活动目标、教材内容特点、学生实际特点、活动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而直接决定活动方法的是活动目的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和在一定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因此。活动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学习活动的实践和发展过程,是活动方法不断创新、不断丰富的多样化的过程。每一种活动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优势,适用于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情境。学生是能动的个体,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为了优化学习活动,他们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选择活动方法。

1.依据活动目标选择活动方法

一般来说,活动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这三个领域,每个领域又分为若干个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活动目标必须借助于相应的活动方法和技术。例如,如果以学生掌握动作技能为主要活动目标,可以选择以实际操作训练为主的活动方法;如果活动目标强调知识的接受,则可相应注意选取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活动方法。

2.依据教材内容特点选择活动方法

由于不同的学科教材内容不同,各学科学习活动的内容也就不同,所要求的活动方法当然存在明显的差异。社会学科(如社会、思想品德)、自然学科(如自然)、工具性学科(数学、语文、外语)等,在知识要求、能力培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任务与目标的要求都是不尽相同的。学科性质及其教学目标当然也制约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其次,同一学科的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的课时内容也不一致,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训练、能力要求也不相同,同样体现了学习活动方法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