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16210900000020

第20章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2)

3.集体个人交互评价,即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间的相互评价这种方式有助于扩展评价角度,使评价更全面。它的基本形式:①群体评价个体。指群体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对个体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使评价更全面、准确,其形式为(A、B、C、D)→E。②个体评价群体。指个体对不同群体或群体中不同个体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横向比较,从评价比较中发现差异,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巩固。其形式为:E→(A、B、C、D)学生交互评价是一个主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要遵循评价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灵活机动地采用合理的评价方式,同时引导客观、公正地评价,使学生的交互评价收到满意的效果。

科学课堂教学评价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是指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课堂教学评价本身客观规律和特点的反映,又是人们课堂教学评价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评价所遵循的原则主要有整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评价体系运用系统论,从整体出发,深入研究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及教改思想在某一教学环节的具体表现,将学生参与过程分为寻求参与、尝试参与、探究参与和创造参与四个阶段,与之对应地将教师指导过程分为启发诱导、激情授法、鼓励点拨、拓展升华四个层次。每个阶段的评价内容既关注师生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也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的持续;同时将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效果有机统一,将教学活动的整体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统一,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从整体上反映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主体性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获取知识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情境和资料起辅助与指导作用。因而,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评价课堂教学,也应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在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时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遵循主体性原则:即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要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实现自我反馈。具体来说,课堂教学中主体性体现的标准有以下四点:①时间分配标准。教师讲解、演示、板书所占用的时间不能太多,应会合理地分配时间,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有2/3的时间可以动起来,从操作层面来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②容量调控标准。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通过动口、动眼、动手、动脑乃至全身运动等形式各异的“动法”,让学生感知学习内容,培养多种能力。③情境激发标准。教师要善于“煽情”,能演绎教材内蕴的情感,以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内潜的情趣,鼓励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积极主动、兴奋活跃。④学法指导标准。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鼓励、指导学生逐步自学,是学生主体地位突显的标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方法、阅读方法、记忆方法、复习方法和善于提问、解决问题的习惯方法等,从较高的操作层面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三、发展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认识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学习总是从表面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展中不断深化的。教师总是从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来设计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案,综合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培养、个性品质等来规划课堂教学。再者,由于学生参与教学的行为是逐渐形成的,教师往往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逐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逐步增加学生的活动量,拓宽其参与空间,激发其参与的主动性。此外,学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应将今天的教育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充分考虑时代特征,树立了发展性的教学观。同时,用发展的眼光,从发展的角度,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全方位地评价学生。通过科学的评价正确了解、分析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并根据其各自发展的不同水平做出评价结论。

四、导向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手段,每一次评价就是对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的调控。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原则必须体现教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性。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首先要体现学校的课堂教学思想和培养人才的目标,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思想建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及教学因素。其次要体现“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将学生置于评价的主体地位,通过一系列评价目标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正确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

五、发展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原则,是指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要尊重事实,客观地、科学地反映课堂教学评价的本质,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准确。“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贯彻科学性原则时力求做到三点,即:①课堂教学评价要客观、实事求是。制订评价方案、标准和指标体系时,既要尊重学生的实际,又要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性要求。评价者按照统一设计的“评价量表和操作方法”进行评价工作,每一评价指标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可尽量减少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感情。②对评价对象进行科学测定。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要以事实为依据,将学生参与的四环节及与之对应的教师指导的四层次制定详尽的评价目标,这是科学评价的基础。③要进行整体综合评价。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实验工程,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往往使评价失之偏颇。所以在制定评价目标及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有整体现象,将学生参与及教师指导分成若干步骤,通过全面分析评价,再回到整体,进行整体综合评价,从而克服评价的片面性。

全面的课堂教学评价内容

全面的课堂教学评价内容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依据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原则,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对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定。以此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它包括:知识目标评价、能力目标评价、情感目标评价、动力目标评价和教学信息控制目标评价五部分内容。

一、知识目标评价

知识目标评价主要从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这一角度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知识形成的整体性和知识发展的科学性评价。

1.知识掌握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全面掌握知识为基础。因此,“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把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作为重要目标,其中包括对书本知识和经验知识的全面掌握,评价知识掌握的全面性,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一般来说,书本知识指从书本上获取的知识,就“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而言,主要指从课本中获取的知识。全面掌握书本知识广义指掌握各门学科的书本知识;狭义指对同一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和迁移,这里主要指狭义的书本知识。对全面掌握书本知识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知识识记的评价。主要看:①在学习过程中,对要求掌握的知识能否记忆在头脑中,能否以不同形式、按不同要求予以复现。②在复现知识过程中,能否把握知识的核心,能否较完整地将知识予以复现。

(2)对知识理解的评价。①能否通过知识的表象发现,弄清知识内部联系规律。②对知识的产生过程,外延和内涵能否较准确地把握。③能否将已经识记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含义及运用的异同。

(3)对知识运用的评价。主要看:①在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否把具体的知识上升为一般原理,能否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作为手段和工具用以解决问题。②能否将学到的知识作为理解新知识的基础,创造性地发现知识深层次的含义。

经验知识指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包括对事物的体验和认识,评价学生能否较全面获取经验知识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实践中是否有体验。在学习实践中,学生能否通过自身体验,亲身获得感性认识;能否进行初步探究活动,在探求未知真理的认识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实践中是否受启发。在学习实践中,能否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由生动、直观的客观事物产生抽象的思维;能否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或对事物产生新的认识。

(3)学习实践后是否会总结。实践中能否将体验、启发加以回顾、整理,使之条理化,清晰化,由感性到理性,使之成为自身的经验积累。

2.知识形成的整体性

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形成,有一个由对教材的感知到对知识的理解、领会,最后内化并加以运用的过程。“主动参与式”注重知识形成的整体性,注重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系统化、层次化、完备化。评价学生知识形成是否具有整体性,主要从这三个方面看:

知识本身是有机的整体,是连贯的体系,它在学生头脑中的形成也应符合这一特点。对系统化的评价主要看:(1)学生知识形成过程中是否把握了知识内在逻辑顺序,按认识规律,有顺序地掌握知识。(2)知识形成过程中是否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系统,在不打乱知识体系的前提下,突出重点、难点,主次有别。

知识点点滴滴地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加以组织,使之结构化。评价知识形成是否达到结构化,主要看:(1)知识形成过程中,是否弄清了不同知识及同一知识内部的逻辑关系,发现其在形式上和功能上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并依照逻辑关系将单一的、片断的知识连接起来,对知识形成整体性的认识。(2)知识积累之后,能否将学到的知识去粗取精,浓缩提炼,然后加以组织,形成脉络分明的有机框架整体,使之结构化。

知识的形成是积累的过程,学生在不同阶段对知识掌握的要求不同,这使得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层层积累的形式形成,使知识有规律的层层积累,是知识形成整体性的重要方面,评价其知识形成是否层次化,主要看:(1)能否根据大纲要求,在不同阶段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相应水平。(2)能否将在不同阶段形成的对知识不同层次的理解联系起来,整体性地把握知识的形成。

知识形成达到整体性离不开系统化的知识内容,教材中的知识是系统的,而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由于遗忘规律的作用常常有缺口,书上写了的,老师讲了的,头脑中不一定能保留下来,结合这一特点评价学生知识的形成是否完备化,主要看:(1)根据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是否将所学知识保持在记忆中,需要时能正确地提取出来。(2)是否能经常回顾所学,发现遗漏和遗忘的地方,及时补充、巩固,使知识始终保持完整性。

3.知识发展的科学性

在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目标包括书本知识和经验知识。学生除了对书本知识和经验知识进行理解、记忆和应用外,对所学知识还应有个发展过程。知识发展是指除学生本身接受书本知识和经验知识外,对知识的延伸、扩展和迁移。评价知识发展是否具备“科学性”可以从学生对知识发展的延伸性、扩展性、迁移性等几方面来进行评价。

(1)对知识发展延伸的评价

知识发展延伸主要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评价:①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掌握知识一般要经历直观感知、表象建立、抽象概括三个阶段,应按这个规律来组织教学。②学生在认识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情感是认识的催化剂,没有情感体验的认知是枯燥的、低效的。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也是我们教学重要目标之一。③学生自己思维,教师授之以法,培养自学能力。学生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掌握新知识或通过自学发现规律后,教师要让学生反省认知,追根寻源,同时也要随时点拨,授之以渔,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大胆实践,在实践中形成自学能力。

(2)对知识发展扩展性的评价

知识发展扩展性的评价主要表现在:①知识扩展的全面性。知识扩展应该包括能力、情感、创新三方面,学生可从这三方面来整体协调发展。②知识扩展的准确性。知识扩展要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要切合学生认知水平对所学知识进行扩展。③知识扩展的创造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独立思考,推陈出新,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起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④知识扩展的灵活性、开放性。知识扩展不局限在课堂,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从中获取知识和教育,体现灵活性、开放性。

(3)对知识发展迁移性的评价

知识发展的迁移性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①在学生原认识结构中认真确定和充分利用与新知有联系的旧知,为新知学习铺路架桥。这样,使旧知更贴近新知,便于学生接受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②认真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促进知识正迁移,并通过相互作用去同化新知。现代认知关于迁移的研究表明,学习的迁移量越大。说明学生通过学习所产生的适应新的学习情境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越强。

二、能力目标评价

1.思维多维参与

思维多维参与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判断。思维多维参与可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主动参与式”对思维能力的评价重在“多维参与”,对“多维参与”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评价①在思维过程中,学生能有意识地寻找、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点,说明具备了求同思维。②在思维过程中,学生能发现不同事物或大致相同事物之间的不同点,能从有别与常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说明具备了求异思维。

(2)对逆向思维和顺向思维的评价①在思维过程中,能顺着事物发展的线索、规律进行思维,说明具备了顺向思维。②在思维过程中,学生能有意识沿着某一事物发展规律的反方向,进行探索性思维,说明学生具有逆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