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尝试成功
16211000000010

第10章 成功教育的基本原则(4)

一、循序发展过程性原则与“低起点”

“低起点”必须体现争取成功的发展目标,必须保证通过教育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以往的学历教育,在教学活动起点的选择与研究上也有个“低”与“高”的考虑。但因为它按照一般的统计性规律,在某一确定标准定向下的选择的标准与要求,就成为确定教学起点的一个客观性的尺度与前提,但失去了其具体性而成为统一的标准。成功教育认为,如同真理也是相对的。作为现实教学起点的标准也必然有其相对性,因此,统一的教育并非是同一的。更由于教学活动在本质上都是以作为整体的具体个人为目的。所以教学活动在本质上也必须是具体的,离开了具体的对象,也就无所谓一般的对象。作为具体的教学活动必然建立在具体的教学起点的基础之上,这就构成了成功教育关于“低起点”的教学原则的判断的思想和理论的根据。

“低起点”强调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此“低”与“高”一样,都是相对的。成功教育之所以选择“低起点”,就在于考虑到以往教育的统一要求与标准随着学历教育日益走向极端。随着课程日益加深,统一的标准对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来说,就成为难以企及的了。所以,“低起点”以其具体的针对性,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原有水平为出发点。这样,“低起点”就转换为“实际起点”。

由于它是以学生的既有发展为参照标准的,所以,其价值定向就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更相贴近。通过教学保证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所以,“低起点”的原则是与教学的总体目标与学生的发展相联系的原则。

首先,“低起点”是指向发展的,“低起点”是以现实原则与可接受的原则为标准的。同时,又为着更高的发展目标,为教学活动确立了符合学生实际的现实生长点。其次,作为原则,它反映了现实的教育活动的具有普遍性的真实关系,即它不仅从原则出发,而是从学生出发。我们教育教学的现实运动必然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马克思语)。因此,起点的选择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此看来,“低起点”原则的统一解释,即强调教育教学活动必然建立在对象主体的现实基础之上;必须遵循发展与量力而行的原则;整个的教学,从教学的阶段性目的、任务到教学内容、方法以及具体的操作、管理等,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实践总是具体的。以往的学历教育的整体框架,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正好忽视并违反了这个原则,因此才会在使一部分学生“成功”的同时,总要或多或少地制造一些失败者。

“高要求”意味着必须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和天赋获得展示与发展,因此要求的“高”就高在目的与要求的一致上。

曾经有一些人,对成功教育的“低起点”原则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由于教学要求的降低,那么学生的成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有人担心,“低起点”是否会带来“低要求”,是否会因此而不能有效地贯彻执行教学大纲。事实上,这里存在着很多的误解。关于“低起点”问题,并不是个孤立的问题,在上面我们已有了专门的阐述。单就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怎样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教学大纲等问题而言,其中的误解就更为严重。这种误解更本质地反映着某种认识上的模糊与片面性。我们这儿着重讨论的是“低起点”是否会必然地引发“低要求”的问题。

我们在上面曾提出了“低起点”的固有的发展论和强调量力而行,因此,“低起点”在本质上就蕴含着高要求在内。也就是如何使每个学生,通过教学,使他们的个性、才能和天赋获得充分的展示和发展;具体地说,通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素质与潜能,获得充分的提高与开发。因此,成功教育相对于一味追求考分的学历教育来说,显示着“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高要求首先表现在将教育目的要求调整到与学生实际相适应的水平,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内化教育教学要求,并不断地向大纲的目标靠拢。因此,在具体针对性上来说,它并不低,相对于“筛选尖子”的锦上添花式教育而言,更显示出其高得多的教育教学要求。

第二,这种高要求还表现在其直接指向动力系统的开发,因而是对单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一种超越。因为动力系统一旦获得开发,就可以为学生主体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并使之价值增值,较之单纯追求分数的教学来说,更显示出教育境界的上升与拓展,促使学生由自发的学习转变为自觉的活动。

第三,“高要求”是以终极的教育价值目标与要求为标准的。

成功教育追求一种主体养成性的境界,它是建立在知识与能力的信念水平上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来说,动力系统一旦被激活,能够产生自我增值的生长运动时,还要靠主体的整体的实力本身,即整体素质的水平。因此,“低起点”与“高要求”就在动力系统开发和整体素质提高的目标上统一起来。可以说“低起点”反两显示出成功教育的“高起点”,其“低”是表现于重新发现认识学生,其“高”是表现在对学生的发展潜能的充分认识与肯定。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也从整体上显示了成功教育的较高的起点与水平。

由此可见,“高要求”体现着成功教育的一个根本性原则,即它不是为着一小部分而是为着全体学生的教育。成功教育不仅仅只有消极的矫治的一面,更有着积极的发展的一面。“高要求”就表现在必须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天赋都得到展示和发展,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方向。因此,成功教育必须是全面的,包括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动力系统开发与社会人格养成的综合的教育。

三、循序发展过程性原则与“小步前进”

“小步前进”与循序发展,是实施成功教育的又一显示其特征的教学原则。它是吕型伟同志对“低、小、多、快”原则的一种主题性的概括。

1.成功教育的实践

第一,“小步”是以“前进”为目的的,由“前进”所引导的。“小步”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快地实现教学目的。同时,“小步”又是建立在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认知特点与心理一般发展与认知规律基础之上的。它充分体现在“低、小、多、快”的教学方法中,强调教学过程的有序转换与过渡,与新旧知识内容的紧密联系,以及学习新课与复习旧课的紧密衔接上。因而使学习成为一个有机的连续过程而实现教学的发展、推进与知识的增长。“小步走”必然为“多活动”与“快反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小步前进”的重要的相关操作因素与环节,共同实现不断前进的过程。

第二,“小步前进”在本质上还意味着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充分宽裕的自由度,并且体现“最省力”的动力学原则。其潜台词是教学计划与要求不再是“治人”而是“治于人”的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论原则。“小步前进”是在总体上的,但在每一个局部,即具体的教学实际,既可以“小步前进”,也可以“原地踏步”,甚至“后退几步”,在适当的时候也可“加快步伐”的频次与“加大前进的步幅”,这就使得教育回到了学生自身,而不再是一个单纯外在的强制性的过程了。由于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因“小步前进”而增加了教学的自由度,因此,“小步前进”的水平与方式,可以由具体的教学实际来加以调节、规定和控制。

第三,“小步前进”同时也意味着循序渐进,“小步走”并非“乱步走”,“小步前进”并不是“随意前进”,而是一个有序化过程。“小步”本身就是一种秩序,它体现着“步与步”之间的关系;“前进”也是一种“秩序”;它体现着系统的方向。所以,“小步前进”就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标准。秩序既表现为“由小步子”所表现出的整个学习过程的外部结构与组织水平,以及过程的内在发展逻辑与规律。由于“小步走”对于准备性知识与条件的需求量要求不高。整合程度也不高,因此更易于实现一个连续过程,实现前进的目的。

而从整体上看,则在一个量的积累的渐进过程中,最终得以形成一个整合程度更高的知识和能力的动力机制系统。

综上所述,成功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多层次的组织结构,整个原则体系是建立在学生主体个人的原有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追求一种整体发展的实效性价值及操作标准的体系。

2.“小步前进”与成功教育

(1)原则体现了成功教育的目的性原理,即成功教育的根本目的与终极追求,是将教学的意图、目的、要求、原理、理想、信念结合为一个有效的实践过程与操作机制。借此可以养成学生的最有力的学习动机,进而实现积极的自我概念,内部学习动力机制与整体素质的主体性生成,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2)原则集中体现成功教育的科学性与基本特征。它追求一种变教育为相对于学生而言内在的过程与活动的效果。为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创造一个必不可少的主体条件的保证。成功教育必须以帮助学生发现、认识、肯定自己的长处、优势来展开教学,通过鼓励性评价,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最根本的还是帮助学生正确发现,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个性以及学习生活的价值、意义、方法、目的。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制定近景性和远景性的发展策略与战略,作为其核心的是成就意识的培养和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成功。

(3)原则强调了通过教育自身的改变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性与基本途径。教育不应再与学生相敌对,这首先要通过教学本身的变革,包括现实的态度、内容和方法的。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以具有真正的保护性和支持性的有利环境。

(4)原则体现成功教育的可接受性与可行性的最初原则,它体现同时也保证了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尊重学生主体——个性,如何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方法与手段的规定,从而实现成功教育的基本思想、原理的规律的教育实践的转换与过渡。

成功教育的原则,是科学的理论而不是思想的教条。因为它归根到底来源于成功教育的经验和实践,因此,它只能被看作并客观地理解为科学的实践,从而不断在实践中去发展、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