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世界大发现纪实系列丛书-地理大发现(下)
16213800000032

第32章 生物化石奇观

山东临朐“万卷石书”

在山东临朐县城东23千米处,有一个名叫山旺的小山村。村东的天然盆地里,埋藏着一座彩色的古生物化石宝库。四周群山环绕,硅藻土页岩层层叠叠,俗称“万卷石书”。据《临朐县志》记载:“尧山东麓有巨涧,涧边露出矿物,其质非土非石,层层成片,揭视之,内有花纹,虫者、鱼者、兽者、山水、花卉者不一。”山旺化石种类繁多,已发现的有10余类,近200种。植物有苔藓、蕨类、裸子植物等128种;动物中昆虫、鱼类、两栖、爬虫、鸟兽等各纲都有。较大的动物以鹿为最多,也有犀、貘、猪等。1976年发现的一个鸟化石,填补了我国第三纪鸟类化石的空白。山旺化石又以完好精美著称。树叶细脉、蝙蝠翼膜、蜻蜓翅脉、蜘蛛足毛等,印痕清晰,历历可辨。如你来到盆地内的硅藻土堆前,顺手捡起一块化石,活像一本石书,足有四五十页。揭开一页,漂出一片秀丽的水藻;再揭开一页,飞出一只金色的蜜蜂……保存了生前的体态,栩栩如生。每一页都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画廊,都是一片大自然的缩影,都告诉人们一个古老的传奇故事,树叶迎风飘,鱼儿水中游,高大的犀牛安然地啃着青草,一群花鹿嬉戏追逐,蝴蝶翩舞,蝈蝈歌唱,青蛙在鼓肚,小蝌蚪摇摆着尾巴,祖熊跳上树杈正巧妙地捕捉欲逃的蜘蛛……啊,一个个遥远的故事,瞬间复活了;一个个悠长的梦,霎时醒来了。

这就是以古生物化石蕴藏丰富而闻名中外的“天然化石博物馆”。据专家研究,1800万年前的一天,这里爆发出轰隆轰隆的连声巨响,天崩地陷了:周围大山喷出的岩浆,向盆地中心的湖泊涌去,所有的生灵在吃惊地碰撞,来不及发出一声呼唤,便被统统埋进了大地深层。滚烫的岩浆凝固了它们,沉重的地壳挤扁了它们,在与世隔绝的漫长年代里,它们逐渐变成了化石。对这些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为探索我国华东北部中新世生物群、古地理、古气候以及地层对比等,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开发我国黄海、东海大陆架矿产资源,也有一定意义。

为此,国家在该县城建造了一座宏伟壮观的博物馆,里面陈列着10多个门类、400余种属的1000多件的化石标本。每年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旅游者和学者专家,慕名前来观赏、考察。一位书法家游观后,这样挥笔留言道:“稀世奇珍,中华之光!”

北京硅化木林

在北京北郊延庆盆地的东北缘白河畔下德龙湾,至今保留着一片神奇的木化石群。这里分布着中侏罗世晚期后城组砾岩、砂岩页及中性火山岩地层。硅化木群就点布在这套地层中,东西宽约60米,南北长约2500米。到此仿佛来到原始森林采伐地,树桩高低参差不齐,茎干杂乱躺卧,呈现出好似正在滚落的情景。每根树桩和茎干化石,都酷似干枯的树木。然而,它们都是刀砍不入、锯伐不断的坚硬石质木材。据不完全统计,有30余株。它们表面呈黄褐色或灰白色,最大直径2.5米,最小0.6米,一般在1米左右,纹理清晰,年轮宽窄可辨,多数仅保存木质部,有的连表皮部俱在。经科学家鉴定属裸子植物中已经绝灭的原始松柏类。该木化石群产于原生层次,保存完好,数量较多,分布集中,为我国罕见的硅化木产地。

硅化木是古代地质时期中植物茎干的遗迹,是一种石化了的木材。关于它的形成,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话与传说。据研究,这些硅化木生长在距今1.6亿年前的茂密森林中。当时的北京地区,发育着一系列断陷盆地和巍峨高山,呈东北向相间排列;北亚热带气候,炎热潮湿,土地肥沃,植被茂盛,高大的常绿乔木生长其中。强烈的燕山运动时期,地壳变动频繁,火山间歇喷发,山崩地裂,岩浆冲天,森林被荡涤殆尽,埋藏地下。由于大量火山的覆盖,使林木与空气隔绝,在火山物质提供充分的硅元素的条件下,经过一系列漫长而复杂的石化作用,最后形成了现在所见到的这片珍贵的硅化木林。

硅化木以奇特的形态和结构吸引着人们,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珍物”和当作园林观赏的“珍品”。北京硅化木林不仅是研究北京地区中生代地质演化历史和古气候、古地理的重要资料,也是内容奇特的珍贵旅游资源,可成为理想的游览场所和科普园地,为首都增添一朵绚丽灿烂的科学之花。

新疆奇台硅化木林

在新疆的卡拉麦利山有一片神奇的硅化木森林。1米多粗、10多米长的树木东倒西歪,有的像被人锯成一节节的剁肉墩子;有的半截露出地面,另半截仍埋在土里;坡上满地都是似被人砍过后所剩半米到一米的树墩子。树心、树干、树皮纹理清楚,树皮呈现黑褐色,树心却呈白色,远看犹如刚刚砍下不久的活树一般。这就是珍贵的硅化木林现场。据称这是1.5亿年前侏罗纪时代的裸子植物化石,原来都被埋在深深的土层里,由于雨水冲刷,风沙侵蚀,逐渐裸露地表。整个化石森林面积有3平方千米,共1000多棵化石树。面积之大、树木之多,可谓全国之冠。虽然在新疆各地曾发现多处树木化石,可大都已风化成土,唯独这片保存比较完整,值得国内外有关学科专家进行考察和欣赏,是观赏自然景观的好地方。因为它蕴藏着科学奥妙,专家学者凭着它可以探索古地质、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和古地壳变化,故富有特别吸引人的魅力。

我国的著名化石产地

我国疆土辽阔,地形复杂,从高峻的山岭到广袤的平畴,各地质时代的地层无所不包。也就是说,从太古代晚期至第四纪时期2001年8月6日,广西扶绥县山好镇六榜村农民刘星政在一片甘蔗地边的斜坡上,挖出一块恐龙化石,后经考古人员进一步发掘,这个地方出土两具比较完整的恐龙化石骨架、3种恐龙牙齿和一些中生代爬行动物的化石。

“这是新东西,而且不止是一头,至少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蜥脚类恐龙的新品种”,“恐龙王”赵喜进在广西扶绥恐龙化石挖掘时激动地说道。

扶绥县的山圩镇六傍村附近,一块被甘蔗林包围的红土地上,数十块凹凸不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呈灰白色的骨头化石散布在铁红色的泥土里。在地面上露出了恐龙骨架的轮廓:水桶般粗的腿骨、十几米长的椎骨、排列整齐的肋骨。几名工作人员正用小铁铲和小刷子小心翼翼地清除粘在化石上的泥土。被研究人员描述为“沉睡了1亿年的恐龙”于2001年8月底终于苏醒了。

从原始的菌藻类生物到高等的哺乳动物,应有尽有。化石产地,遍布全国,列举其中最著名的几处如下:

1.天津蓟县中、晚元古代的盛层石及微体古植物化石群。

2.云南晋宁梅树村寒武纪初期的小壳动物化石,澄江帽天山澄江动物群,禄丰恐龙化石,武定无颌类与早期鱼类化石群。

3.长江三峡(主要是西陵地区)元古代晚期与早期古生代的典型剖面及其所含化石群。

4.广西象州与南丹地区的海相泥盆纪化石群。一个是在象州一带,以珊瑚、贝壳为特点,即底栖生物为主的类型,称为象州型;另一个则在南丹,以菊石为主,即以浮游或游泳为主的生物类型,称为南丹型。

5.广西南宁、贵州都匀一带无颌类与早期鱼类化石群。

6.贵州中西部三叠纪典型地层剖面及其化石群。

7.南京地区晚古生代典型地层剖面及其所含化石群。

8.辽宁西部侏罗白垩纪火山岩系中的鱼类、早期鸟类与哺乳类以及其他无脊椎动物化石群。

9.广东南雄、安徽潜山古新世脊椎动物化石群。

10.山东临朐山旺“万卷书”中新世化石群,山旺村和解家河一带是国家级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此外,还有诸城巨型鸭嘴龙化石,泰安地区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化石。

11.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群,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以及巴彦卓尔盟乌拉特后旗的恐龙化石。

12.山西、甘肃、陕西黄河沿岸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