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世界大发现纪实系列丛书-地理大发现(下)
16213800000033

第33章 世界最大的恐龙化石藏地

加拿大阿尔伯特省西南部,位于布鲁克斯附近的红鹿河岸,有一片约80平方千米的崎岖大荒原。7000万年前,这里原是草木丰茂的滨海沼泽,由于长期遭到风化侵蚀,现在地表裸露出了奇形怪状和各种色彩的岩层。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古生物学家群集于此,掀起了一股发掘恐龙骨骼化石的热潮,在24千米长的范围内发掘出300具恐龙骨骼化石,几乎包括了这些在地球上早已绝灭的巨型爬行动物所有的已知种类。这里是世界上恐龙化石最丰富的产地,此间发掘出来的恐龙化石,经著名古生物学家斯顿伯格博士研究复原,大部分已分送欧美一些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1955年这里建立了恐龙公园,成为人们窥探史前恐龙世界的窗口。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里列为受保护的世界天然遗产之一。

这里发掘恐龙的野外工作站向游人开放。人们可以看到恐龙化石原来埋藏在地下的情况,以及发掘工作的过程。这里地上几乎到处都可以见到古动物骨骸化石的碎片。但是也到处可以看到“放下那块骨头!”的标语,告诉人们在这里采集化石,是要经过批准、领取执照的。现在恐龙公园尽量保持着原始自然状态。蜿蜒曲折的红鹿河穿过长满杜松、山艾树和仙人球的台地,此间成为种类繁多的鸟类栖息地,又吸引了叉角羚和白尾鹿来这里繁衍生息。

在恐龙公园里,还建立了一座以1884年第一个在这里发现“阿尔伯特龙”的古生物学家J.B.泰利尔命名的古生物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着很完整的“阿尔伯特龙”,它属于肉食性的霸王龙,眼睛长在头骨较高的部位,有一对足形的盆骨支持着强大的躯体。这种恐龙前肢短小,平时总是后肢着地,遇到猎取的对象,就会张开血盆般大嘴,猛扑过去。它的口内长满匕首般的利牙,但啮合程度较差,不能把猎物啃干净。这里陈列的还有一种头甲龙、两种角龙、四种体型较大的鸭嘴龙。这大多数恐龙虽然体形庞然可怕,却都是素食性的;它们成为少数霸王龙捕食的对象。

这座博物馆还有一个高大的温室,里面种植着不少曾与恐龙一起生活过的古老植物,有些还是恐龙的食物,如树蕨、苏铁、罗汉松,以及一些寄生的有花植物。

不“死”的恐龙

身处在世界的尽头,不论是澳大利亚的炙热,还是南极洲的寒冷,都令人难以忍受。曾经统治过这些陆地的恐龙,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强壮的动物。它们是如何克服、并且熬过这冰封世界的?

一场几秒钟的殊死搏斗

早在1亿多年前的澳大利亚,地处南方,峰峦起伏的山峰完全被雪覆盖,但在低地的生活却是繁荣的。一块原始岩石的河边,有群小恐龙正在此地平静地喝水,突然间一种生物一脚踏入平静的画面,为的是平息它口中的干渴,混乱也因此产生,没过多久水洞凭空消失,犯罪现场就此落幕。

今天,当生物学家来到澳大利亚的内陆扎营,辨识了这里免受恶劣环境的威胁。这里名叫拉克采石场,地点就位于昆士兰中心区的云赖市附近。古生物学家托尼·苏尔本相信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一个仅仅几秒钟的悲剧。这些岩石中完整地保存了过去160只恐龙在软泥下留下的3300个脚印。这些脚印看上去仍然是那么的清楚。这是恐龙曾经存在的证据。对苏尔本来说,每一只动物留下的脚印都意味着一个令人寒心的故事。他说:“我觉得最有趣的是,这些脚印让当年所发生的事重现在眼前。”一开始的时候,恐龙不断地向前走,突然它们的脚步放慢了,脚印越来越浅。它们变得犹豫起来,非常紧张地向水中走去。它们在跟踪两种不同类型的恐龙,托尼曾尝试用脚印来加以分辨。“其中一种草食性恐龙名叫云顿龙。这只恐龙的脚印呈圆形,脚跟较方,脚趾呈三个转向,从理论上来说是草食性恐龙,有点像羊的恐龙。这种窄面脚趾的恐龙叫作似羊龙。这是一种食肉动物,它会吃腐肉,也不放过昆虫。不管是昆虫、鸡蛋、植物或是腐肉,只要能抓得到的,能咽下去的,它都吃。”苏尔本这样解释道。

几只正在喝水的恐龙并没有意识到危险已经降临身边,突然间一只庞大的肉食捕猎者就这么出现了。这些痕迹说明了接下来发生的情节,至少有160只小恐龙立刻反向而逃,试图逃离追杀。小恐龙都在同一时间朝同一方面逃跑,就为了活命。如果前面有去路,我们相信小恐龙肯定会全部跑过去,可惜前方已无路可逃,小恐龙唯一可做的只有与敌人拼死搏斗。在那一天里,它们遗留下的脚印证明了在史前的澳大利亚荒凉的内陆曾经生活过非常庞大的动物。

在澳洲大陆发现了罗马龙地下埋藏了恐龙,成了人类最大惊喜。在过去的100年里,人类在澳大利亚只发现了少量的动物化石,他们从未想过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曾存活过如此庞大的动物。

1926年,罗马某个城镇附近,发现了最早的罗马龙后腿骨骼标本。罗马龙身长12米,高6.7米,主要存在于17000万年前,重量可达2吨。它是蜥脚类亚目动物的一员,有很长的脖子和尾巴,属于草食动物。

佩恩大学的古生物学家约翰朗认为,罗马龙就是从蜥脚类亚目动物演变而成的。罗马龙很有可能是第一只在南半球出现的真正大恐龙。从它的脚部结构来看,我们相信它是一只最原始的恐龙。这些是中趾骨,那些分开的脚趾可以把体重分散,从而支撑庞大的身驱,这些中趾骨像蜥蜴的脚一样展开。真正庞大的恐龙蜥脚类亚目动物就是从中演变出来的。它们的骨头排列成圆柱形。支撑着庞大的重量,就像今天大象的脚部结构一样。

在侏罗纪时期,罗马龙主要栖息在澳大利亚内陆。当时的世界与现在截然不同。大多数的陆地聚合成两大块,一块位于赤道北面,另一块位于南面。这块南方的大陆名叫冈瓦纳。当时就和澳大利亚及南极洲联系在一起。

侏罗纪时期的气候凉爽宜人,草食性动物如罗马龙会在阴凉的森林里找寻针叶树和蔗类植物充饥,但是有草食性动物的地方,附近就有肉食性动物。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杀手比它更恐怖。今天冈瓦纳的稠密森林已不复存在,被埋藏在冰雪之下的田野完全阴湿,毫无生机。这是目前的南极洲大陆,它是遗留下来的世界边疆之一。自从北美洲和墨西哥结合之后,98%的南极洲便被厚达500米的冰雪覆盖。澳大利亚和南极洲是最难发现恐龙的地方了。我们真的是很难想象什么样的动物会在这种冰寒的地方生存。但是恐龙的确在此生活过。

极地恐龙之旅

1991年,美国一群最有经验的化石搜索者为了证明这点,就此展开极地恐龙之旅。来自伊利诺斯的实古斯大学的队长威廉·翰默还记得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在北极的夏天,最低的气温是零下25摄氏度,但通常是零下10摄氏度到15摄氏度之间。如果你尝试去适应,你就会发现生活在这样的环境是一种有趣的事,是一种挑战。

搜索队在离南极200千米远、4627米高的科柏特山上扎营。在这极寒冷的地方工作,人只能呼吸到比正常呼吸少一半的氧气。呼吸会感到特别困难。然而,勇敢无惧的搜索队为了研究恐龙的居住环境,整整在这里生活了四个星期。苍天不负有心人,他们成功了。在一个仅有15.2米宽、0.6米厚的地下,他们发现了南极洲第一副恐龙骸骨。在这里收集到了120到130根单独的骨头,凑成差不多是一个动物的骨架了。这只恐龙身长7.3米,有着锋利的爪子和锯齿般的牙齿。这恐龙叫南极龙,意思是拥有结冰头冠的爬虫类动物。它是南极洲发现的第一只以两腿站立的肉食恐龙。从头顶伸出来的骨组成头冠,翰默和他们队友相信这个头冠有特别的功能。它像一个装饰品,样子有点像顶端的小山峰。功用可能是一种性别的表现或是同一种动物的标志,但并非是用做一种攻击性武器。之前从未发现其他的肉食性恐龙有着这样的构造,相信南方的动物有着自己独特的演变轨道。

但是当它在演变时,周围的世界也在发生突然的变化。地壳出现裂缝,冈瓦纳开始裂开。侏罗纪的15000万年间,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从南美洲和非洲分离出来,于是一个巨大的岛屿逐渐离开赤道,向南极慢慢地漂流过去,每向南面移1纬度,温度便下降至2℃~3℃。它每被隔离半步,也将变得更为怪异。如果要得到演变,如果想让大陆存在着大小不同种类的动物,包括恐龙,就必须要隔离它们。如果要有三角龙、雷龙甚至是蜂鸟产生新的品种,就必须让那些动物从它的家族中分离出部分样本,让它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演变,去适应新的环境,然后再释放它。没有隔离的过程永远不可能得到新的物种,科学家是这样解释的。

澳大利亚和南极洲的恐龙跟随着居住的陆地飘移过来,一步一步向南迁移。寒冷开始入侵,树木停止生长,食物变得越来越少,恐龙不得不熬过长达数月的寒冷,饱尝雪雨之苦。其实不单是他们经历天气的变化,整个地球正进入一个白垩纪的新地质时期,12000万年以前,澳大利亚的南方海岸,紧紧地被纳入南极洲,距离南极只有350千米。今日这条海岸线却远离南极洲达1800千米。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附近有个名为英维拉的海滨小镇。一到夏季,许多家庭会到这个阳光充足的沙滩取暖,冬天这里则被冰雪覆盖,气温极低,过去墨尔本盟纳许大学的化石探索队就曾经在这里驻扎过。在距离恐龙死亡不到91.5米的地方,维多利亚博物馆的汤姆·瑞吉就表示,在白垩纪期间,当时的天气和现在的天气有巨大的差异,他找到了恐龙生存的唯一记录。在那里,庄稼被季节性地冻结在地里,整个冬天都会被冻结在里面。夏天一到,地面上的冰雪融化,较重的泥土便渗到软沙下面。最后泥土不能再往下沉。在它的下方,还有一层被永久冰封的岩石,专家称之为永久冻结带。

对恐龙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这地方气候非常非常寒冷。想要在这里生存非常困难。白垩纪期间,它的海岸线恰好位于南极圈中,这里的夏天有20个小时日照时间,但在冬天,日照时间却极其短暂。恐龙冬天被笼罩在长时间的黑暗中,因为太阳在地平线以下,在这世界的尽头,黑暗笼罩长达三四个月。没有了日光,它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冰冷。什么样的恐龙能够生活在这样寒冷潮湿的环境,今天的人感到非常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