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世界大发现纪实系列丛书-地理大发现(下)
16213800000036

第36章 极地恐龙会不会冬眠

要解开恐龙的谜并不容易,但是越接近问题的核心,便越需要采取激烈的行动。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英维拉镇的西边,100千米处有一个恐龙洞。1980年维多利亚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汤姆·瑞吉在一个发生过爆炸的峡谷的地下隧道迷宫中发现一块惊人的化石。60米大的隧道被挖掘了,300吨重的岩石被移开,然后搜索队开始在这个遗留下来的岩石里寻找那迷失的世界。每个人每天可能只发现一两块骨头。如果集合15到30个人可能每天收集到50~60块碎片。工作既艰苦又缓慢,约20年后,约有5000块骨头被组成两个部分的骨架。

汤姆的妻子特瑞吉是盟纳许大学的古生物学家。从1991年开始在恐龙洞里从事化石研究。她带来恐龙的大腿骨。蒂米龙生活在这里超过12000万年之久,是一种奔走时速达20千米的活泼恐龙。

它身长335米,有着像小鸟一样的嘴,用于捕食昆虫或小型哺乳类动物,蒂米龙是一种鸵鸟型的恐龙,因为它拥有细长的腿和像鸵鸟一样的长颈。但是这种动物并不稀奇,在北美洲就已发现了这种类似鸵鸟的动物。比较特别的是截至目前为止这种动物都是在北半球发现的,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它们是来自南半球的。生活在暖和气候里的恐龙又是怎样适应这寒冷的天气呢?对于蒂米龙和它在北美洲的家族的差异,科学家一直找不到证据证明它们能在这个纬度生存。

既然在化学上的外观来看没有任何的发现,科学家决定作进一步的研究。一个骨架中可能隐含着重要的线索。将标本锯开,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之后再被运往2000千米的南非分析。在开普敦的博物馆里,安妮·塔苏亚借来一组专门用来研究骨头的工具。安妮说:“我们有的只是一只北极熊的腿骨。它看起来已经完全成长。我们要做的是把它变薄,让它能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根骨头反映出在不同的季节里,北极熊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食物丰富时,这群动物快速地生长,相反的,便生长得较慢。这就是冬季里北极熊的生活方式。冬眠就会减缓北极熊的生长速度。”

科学家想进一步知道蒂米龙的头是否也显示这样的生活方式。安妮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这个结论就是恐龙会冬眠。寒冷的冬季长达四个月,也许蒂米龙在南极的某个洞里冬眠,以等待春天的到来。但在世界的尽头,蒂米龙并不是唯一能调节自己适应环境的动物。

1989年恐龙动物化石的发现是一个惊人的发现,搜索队这次发现一种珍奇动物的化石,这个发现同时粉碎了那些恐龙生活在高纬度的地区的预测。汤姆以她女儿的名字为这恐龙命名为莱亚利尔龙。这种恐龙只有0.9米长,两条前腿上长有5根手指,用以帮助牙齿咀嚼植物。后腿上有四根脚趾,它能保持平衡,并不能跑得很快。莱亚利尔龙和蒂米龙是同一个时期的恐龙。于是安妮·塔苏亚的显微镜再次发挥作用,安妮的答案是莱亚利尔龙的骨架和北极熊的非常不同。它的骨架显示不出它有停止生长和冬眠的迹象。这意味着这种恐龙即使生活在有极端气候的两极也能够快速地生长。在冰冷的冬季,气候条件极为苛刻,人类必须以恒温维持活动能力。莱亚利尔龙是一种活泼快捷的恐龙,能与自己身处的环境相协调。

但是生存最为重要,夜幕降临,又会发生什么事?南极的冬天是永无止境的夜晚,恐龙的世界中仅有偶尔来自南方的光线和微弱的月光。对小的草食恐龙而言,生存最为重要。但它们根本无能为力。莱亚利尔龙的颅骨附近有惊人的发现。它的眼脑叶体积非常庞大。眼脑叶是大脑里视觉图像的信息区域,这代表莱亚利尔龙的大脑里有一个区域能够解决光的问题,让它能够在黑暗中看到东西。今天我们才进展到艺术科技的层次,但早在12000万年前,莱亚利尔龙已可以默默在暗中看见事物。因为这是秘密的武器,莱亚利尔龙能熬过黑暗的冬季,并且搜寻食物。

莱亚利尔龙的情况说明了澳大利亚和南极洲的恐龙比我们想象中的更聪明、更能适应它们的世界。其中一部分仍居住在极地,忍受着寒冷和黑暗的冬季,另一部分则移居数千里远的海湾继续生存数百年。

南极洲和澳大利亚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地,但我们所知道的仍嫌不足。对于饥饿的恐龙来说,这两片环境恶劣的陆地是一片极大的区域。对于科学家来说,它是一个还没被搜索的区域。在还未被探索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谁会知道在恐龙统治的世界里还潜伏着什么令人注意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