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16214400000011

第11章 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方法(4)

①选择访谈对象;②确定访谈的时间和地点;③建立良好的访谈关系;④设计访谈提纲;⑤充分了解和熟悉受访者的情况;⑥客观,别暗示。

3.灵活运用访谈实施中的各种技术,保证访谈过程的顺利进行访谈的技巧——开始、提问、倾听、回应、记录、结束。

开始实际访谈开始,应顺利地完成两件事:接近受访者和应对拒绝。要做到善于接近受访者,应注意称呼恰如其分;衣着干净整洁;自我介绍沉着自信;邀请访谈诚恳、热情;接触疑虑自然无痕;言谈举止适合对方;轻松幽默,机智诙谐,客观实际。

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提出开放性、具体性和清晰性的问题,使访谈为研究的目的服务。

(2)按访谈提纲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地问,并使问题之间衔接自然,确保谈话自然、流畅。

(3)交谈要在轻松、友好、愉悦的气氛中进行,使受访者感到舒适、无拘束,畅所欲言。

(4)友善交流,认真倾听讲话,做出适当回应。

(5)灵活追问:详尽性追问、说明性追问、系统性追问、假设性追问、情感性反问、正面追问。

交谈中既要重视语言信息交流,又要重视非语言信息交流,要注意观察受访者的行为、姿势、表情。

倾听是访谈的灵魂,是访谈者的心之所至,是心与心的交流。

访谈者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受访者,给与受访者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

访谈者要主动接受和捕捉受访者提供的信息,理解语言的含义,并且积极与受访者对话,进行平等交流。

访谈者要理解受访者的情绪反应,实现情感共鸣、和谐共振。

访谈者不要随意打断受访者的谈话。

访谈者要注意容忍受访者的沉默,判断原因并做出回应。

回应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要对受访者的言行做出言语或非言语的反应,即回应。自然、及时、适当的回应有益于对话关系。

访谈者要运用多种方式对受访者做出回应,以表示接受、理解。常用的方式有:认可、重复、重组、总结,自我暴露,鼓励对方。

记录访谈者的根本目的是从受访者的谈话中获取研究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对谈话内容的记录类型可分为:

内容型记录,记原话和说话方式;

观察型记录,记环境、场景、人物(衣着、肖像、神情、举止);方法型记录,记访谈者所用的方法以及此种方法对受访者、访谈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内省型记录,记访谈者个人因素对访谈的影响,如性别、年龄、职业、相貌、衣着、言谈举止、态度等。

(四)“反思”的方法和技术

1.资料整理

审核、分类、汇总。

2.资料分析

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定量和定性)。

统计分析方法:是将丰富的数据资料经过统计学的处理,揭示事物内在的数量特征,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有绝对数和相对数分析法、平均数分析法、动态数列分析法、表格法和图示法、平行数列对比法、相关法等。

理论分析方法:将丰富的资料进行思维加工,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化分析,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

有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比较法、因果分析、结构~功能分析;实事求是方法、全面看问题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系统科学方法等。

3.解释评价

即对所整理和分析的数据和实施进行说明,对行动的结果做出判断评价,对有关现象和原因做出分析解释,找出计划与结果不一致之处,从而形成新的判断和新的构想。

六、行动研究的平台

课程改革为行动研究提供了大量可供研究的题材,网络也逐渐在研究过程中成为交流的平台和记录的工具。网络传播和交流方式有Email、BBS、ICQ、博客(Blog)等。我们发现运用博客网络日志开展教师教育行动研究交流,是目前最好不过的平台。

Blog,是Weblog的简称,即Web和Log的组合词。Weblog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所以博客也称为“网络日志”,或简称为“网志”。但博客同时也指的是Blogger‘或Weblogger’,即习惯于日常记录并使用Weblog工具的人。《市场术语》中对博客的定义为: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世界最大的博客服务网站Pyra实验室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认为博客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频繁更新、简洁明了和个性化。

博客的出现使得网络传播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博客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它在2003年下半年才在中国出现,但博客在中国得到了有力的发展。它有利于张扬个性,从技术上讲,每个人都可以发布自己想要发布的文章,而且要比个人主页更加方便,比BBS更加自由,使得博客网站更具魅力。

行动研究的过程中离不开观察和反思,记录和交流正是博客的长处,博客的日志记录方式和行动研究的日常记录反思在此巧妙结合。

1.以“专业”或者“专注”为特色的博客表述我们可以将研究的结果分三个部分进行记录下来,一部分专门作为日常活动记事,而另一部分专门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第三部分记录访谈、观察和文献摘录。这样就有了多视野、长时间、从一维到多维的网页“文本”记载,因此才有博客的另一名称“网络日记”。

2.以格式固定后的不同内容形成了同行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种交流或沟通是“旧媒体”所不具有、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社区(例如:BBS)交流即时信息(如ICQ,MSN)等所不具备的。这就是“博客文化”的内容特色,这种特色兼具了社区交流的特点,却拥有社区交流无法实现的内容条理、文化含义深刻、可以引申出一系列的不同角度表达等优点。

3.博客不是BBS灌水

它不必企求同步交流与呼应,是一种“惟我独尊”的“个性文化”作品。我们在记录临时心得或随笔时如果不希望别人看到,则可以采取不公开的方式,这点是与BBS等社区的不同之处。

4.博客让以前的各种传递、交互手段都更加随意、更加面向公众化博客表达的效果、影响力比以往任何时间都强大,也是个人网站,是:BBS所无法比拟的。博客表达已实现了媒体功能,我们可以通过超链接的形式将研究的过程录像轻松展示出来。

叙事研究法开展课题研究

一、教育研究范式的发展

从教育学史来看,教育研究从17世纪就在科学化的道路上蹒跚前进,试图去寻求客观的、普遍的和中立的标准;强调把自然科学日益成熟的范式运用于教育研究的尝试,力图寻求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关注方法的独立性和普适性。这种片面追求所谓的“科学化”的研究范式,造成教育研究缺少人文关怀,远离生活体验而丧失了生活意义。“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景化的教育意义。”大卫·杰弗里·史密斯(2000)反对那种不顾“人的整体事实”,不从“整体的人”出发的所谓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主张从人的历史和存在分析人手,去对人的精神、心灵等内在世界加以体验、理解和诠释。在研究方法论上,从传统的实证主义和规定性模式,向现象学和描述一解释型模式转移。这种转型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哲学意蕴。其核心是批判科技理性、客观主义知识观造成的非人化境遇,强调人之为人的精神生活。人们认识到如果仅仅用自然科学的客观性、价值中立性等原则要求教育研究,事实上是否认了其自身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人自身的生活体验,导致教育研究中的人物化,也使研究者自身处于自惭自叹的状态。改变宏大规划、理想与项目驱动的方式为实践驱动、学校为本和以人为出发点的方式,这正是近年来教育学界兴起的一股以描述和诠释社会经验现象为特征的叙事研究热潮的直接原因。

同时自然科学自身的研究关于复杂性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冲击着经典研究范式。吸收了过去被认为只属于社会科学研究范畴的若干方法论原则,如历史性的时间观;研究主体介入研究过程的不可避免性;可能研究域到现实研究对象之间选择的意义;研究过程的生成构建,等等。法国思想家莫兰把经典科学的理解方式称为简化范式,与之相对,提出了复杂范式。因为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已经不得不面对复杂,这也促使我们思考:难道对人、对教育的探究只满足于普遍性的、还原的和分离的原则,满足于寻找简单、线性的因果关系吗?在教育研究何以走向生活体验的问题上,德国文化教育学的先驱威廉-狄尔泰认为,主体与客体是以“体验”的方式相互融合的,两者构成了一种“生活关系”,教育研究的真正目的在于把握主体与客体之间活生生的“生活体验”、“生活关系”,这样才能透过教育现象看到教育的本质。为了达成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人们不得不从科学模式中走出来,开发出一条新的道路,放弃使用科学的概念体系与思维方式,启用新的话语方式和观察方式去重新理解“人”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叙事研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正是契合这一发展趋势。作为在科学与人文这两极之间的一个中间道路,叙事研究已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核心学术话语方式。这一原本有些陌生的术语开始逐渐被教育界的人们所熟悉,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课堂教学、学校生活及教师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使人们意识到叙事研究对教育变革、对教师成长所具有的突出意义。这就改变了以往教育研究纯粹书斋式单凭思辨和文献得出结论的研究方式,开辟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真正把“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回归到鲜活的现实中,使理论研究回归思想的故里,使教育研究融入实践的滋养。”

二、叙事研究的涵义

(一)叙事研究的定义

叙事就是陈述人、动物、宇宙空间各种生命事物身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它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向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和向别人讲述我们对世界的了解的途径。叙事普遍地存在于文学艺术作品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是人们表达思想的有力方式。因此,叙事学一直受到文学、艺术和文化研究者的关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叙事研究”即借鉴了文艺理论中的“叙事学”。叙事研究又称“故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这种研究方式的前提在于人类是善于讲故事的生物,他们过着故事化的生活。叙事研究是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基础的,是质的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所谓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叙事正是这样完成的。叙事研究被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是由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倡导的。他们认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地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目前,这种研究方法已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并被逐渐运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研究中。这样的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了解教育和向别人讲述其所了解的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它比较容易被一线教师和研究者所掌握和使用,不像量化研究那样需要教师或研究者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

(二)叙事研究的特点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具体而言,教育叙事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1)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过去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际发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教育者的主观想象。教育叙事研究十分重视叙事者的处境和地位,尤其肯定叙事者的个人生活史和个人生活实践的重要意义。在教育叙事研究中,叙述者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

(2)叙述的故事中必然有与所叙述的教育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教育叙事研究特别关注叙述者的亲身经历,不仅把作者自己摆进去,而且把写作的对象从知识事件转换为人的事件。同时采用“心理分析”技术,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行为作出解释和合理想象。

(3)教育叙事研究所报告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研究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比如:教师在某个教育问题或事件中遭遇困境时,就要思考和谋划解决问题、定出困境的出路,这里面就会涉及很多曲折的情节。

(4)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说,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

三、叙事研究的实践操作

叙事研究是研究“事”的,研究“故事”、“事件”。教师的叙事研究已非常鲜明地划定了事件的范围:这些“事”是教师之事,这些“故事”是教师的生活故事;教师叙事研究就是研究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所遭遇、所经历的各种事件。这些事件不是转瞬即逝的,不是无足轻重的,它长久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教师、影响着课堂、影响着生活。因此,进行教师的叙事研究无论对于教师本人,还是对于学生或是社会来说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一)教师叙事研究的内容

从内容上看,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可包括以下几部分:

1.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

教师的教育思想不是停留在空中楼阁的,也不是抽象存在的,它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表现为教师的教育理念先进与否、教育思想系统与否、教育认识独特与否。教师关于教育的理想、认识、看法、见解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指导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影响着师生的人生。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具有怎样的理念,教师对教育秉持着怎样的信仰,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采取的做法。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的信条会引导着教师在言行举止中事事处处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考虑学生将怎样看、怎样想,从而选择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态度与行为;相反,无视学生、淡漠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会导致教师面对学生的各种要求无甚反应,面对学生受到的伤害无动于衷,从而造成师生情感的疏离和师生关系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