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理解学科创新教育
16214500000016

第16章 发展形象思维,建立两种思维结合的教学新模式(上)(3)

什么是技能,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把技能定义为“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在《教育心理学》(潘菽主编)中定义为“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技能有多种分类。一般把技能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它是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的技能”。动作技能又称操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上述技能的概念是存在缺点的。第一,定义只是把技能看成通过练习而获得的活动方式,而没有揭示技能与思维、知识的在联系,因而练习的由来。练习的目标、步骤、方法缺乏根据.无法对练习进行正确的指导。第二,一方面把智力技能说成是“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把技能同抽象思维等同起来:一方面把动作技能说成是“一种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把技能和思维割裂开,两方面都有片面性。技能与思维,技能与知识没有内在联系吗?写字、绘画、演奏仅仅是动作技能?难道书法家、画家、音乐家不用思维?成功地演奏一首钢琴曲,仅仅是完善的动作方式?难道不需要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丰富的想象力(听觉的)吗?画家游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傅抱石语),没有丰富的阅历和奇妙的构思能画出名画来吗?上述种种问题的根源在于忽视了形象思维。由于忽视形象思维,许多与形象思维联系的技能.就难以说清楚了。

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根据脑科学和课题组研究形象思维的成果,围绕思维的产生、思维的表达这个认识过程,进一步研究技能的概念。

2内化技能——思维的产生

人的知识(思维)是从哪里来?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通过观察、阅读和听的活动,获得客观世界的种种信息,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才掌握(理解)、了解有关知识。外界的信息怎样转化成为思维?下面我们具体分析观察、阅读的过程。

(1)观察

幼儿的知觉在学前期逐步发展起来。幼儿对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的辨别,是在生活和游戏中,经过眼睛随意的活动.不断捕捉外界的信息,在表象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关于观察技能的形成,前面已做了大致的分析。

(2)阅读

儿童阅读(文字)技能的形成,要经过几个阶段。首先是一个词一个词出声地读,经过多次练习,做到会认(形)、会读(音)和理解(义);接着把词连成句,一句一句地朗读,读了再想想它的意思。这时,做“看图读句子,想想意思,再写一写”这类练习,但还不能边朗读边想它的意思。然后,能整段整段地读,读了想想每段的内容,做“读一读,说说你读了每个自然段知道了什么”一类的练习。这种看图、出声朗读和说说、写写的练习,经过近两年的反复训练,学生才能边读(默读)边想,阅读技能开始形成。

小学生对数的认识,即对数字的阅读,包括对数位、计算单位等概念的理解也是分阶段完成的。其中分1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数的认识,百以内数的认识,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每个阶段学生都要通过多种感官的反复活动,如“摆一摆”、“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的活动以及数的运算练习。学生对数的认识,即数字的阅读技能,是在两年中经过这种操作,在说、读、写的练习中形成。

阅读技能包括文字阅读、符号阅读和图像阅读。

从观察、阅读技能的形成,我们看到:从感知到思维必须经过感官(眼、耳、口、鼻、身)的反复操作(眼看、耳听、口说、肢体的活动)和知识、表象不断的积累。这个过程是外界信息经过人的感官内化为思维的过程。这个心理过程我们称之为“内化技能”,就是说思维的产生是通过内化技能(观察、阅读和听)来实现的。

内化技能的形成有两个特点:第一,技能的形成标志着这时感官的操作活动已大大简化以至于省略了,外界信息通过感知而直接产生思维。第二,由于技能形成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知识、表象,可以使感知所获得的知识、表象与已有知识、表象联系起来,对知识、表象进行加工而产生思维。所以知识、表象的积累是技能形成的第二个特点。

3.外化技能——思维的表达

人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的结果作为记忆储存在头脑里,它是内在的、观念形态的东西。人们进行生产、科学实验和社会活动,需要把头脑中的思维(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使思维转化为外在的、物质的存在,以进行交流和学习。

思维怎样外化?主观的东西怎样转化为客观?抽象思维用语言(词语、数字、符号)作为思维的材料,当人们思维的结果,即某种思想、观念形成时,表达这种思维、概念的工具——语言已经找到了。形象思维用形象材料(表象)进行思维,其表达的方式比抽象思维复杂,其方式也多种多样。综合起来,两种思维表达的方式,有下列几种:

(1)说、写

抽象思维同它的语言表达(语言、文字)是直接的,一般地说,人们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写,怎么运算。如写议论文章,进行数学计算、解题。而形象思维则要把它思维的结果(表象)转换成语言,然后说出来或写出来。如讲故事,说书,写文学作品。

(2)运算

数学的计算、推理、运算。

(3)绘画(绘图)

把头脑中的表象直接画出来,其中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图形(图像),是经过概括化了的图形、基本图形,如几何图形、地图、工程图、流程图等。二是绘画,是形象的艺术形式。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

(4)操作

头脑中的表象(包括形象的设计、方案)通过肢体的运动或运用工具,对对象进行有程序的、技术的加工活动,如生产操作、科学实验的操作、手工操作、雕塑等。

(5)表演

把思想情感用身体姿势、形态、动作、表情表演出来,如体操、舞蹈、戏剧等。

(6)音乐

音乐的演唱和吹、拉、弹、奏。

因此,人们头脑中的知识(思想)可以通过人的感官(眼、耳、口、手、肢体)的活动,运用说、写、运算、绘画、操作、表演、音乐等方式,转化为外在的形式而表达出来,也就是运用知识。我们称这些活动方式为“外化技能”或“表达技能”。

外化技能是通过循序渐进的反复的练习而形成的。当人们经过反复练习消除了练习中多余的或错误的动作,而能顺利地表达他头脑中的知识或表象时,说明外化技能已形成。与内化技能不同,其活动结构是展开的,外化技能形成后不能舍弃或省略。

外化技能的活动过程是怎样调节和控制的?

(1)活动的目标定向

指主体对活动结构、动作顺序、执行方式的认识,明确活动目标,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人们在说、写、计算、推理时,是根据头脑中的内部语言,即词语、句式、数字、推理等方式而进行的。而人们在绘画、操作、表演或吹、拉、弹、唱时,它的目标定向基础是什么?

同样是由构思产生的表象或系列表象。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例如:有经验的指挥家读谱的时候,“心的耳朵”已经听到音乐里的全部细节,如旋律及其音色的变化、和声的转换、组体的结构和某些内声部或支声的流动。对演奏乐曲的理解就是指挥音乐的定向目标基础。画家作画也是这样,“胸有成竹”就是画家作画的定向基础。学生练习音乐、绘画、操作或表演时,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材中范例、教师的示范、讲解就是这种要求的体现。这些活动有的是空间上的延展,有的是时间上的序列,都有其特定的时空模式,每一动作都有具体的执行方式。因此,练习时,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视觉表象,练习才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这些都是思维(形象思维)的过程。

(2)反馈与校正

外化技能不是一次练习就可完成,而要通过多次练习.每一次练习就是一次反馈,不断把练习时得到的表象和头脑中原有示范表象进行比较调整,一次比一次更接近示范表象,当二者达到一致时,练习就完成了。这种反馈与校正的心理过程.就是练习的心理机制,是思维过程。脑科学指出:“表象在知觉中起到一种整合作用,它不仅有助于人们识别客体(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也使人能预测事件的结果。…‘有证据表明,顶叶后部损伤会使人类患者和猴子一样难以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使患者和猴子一样难以仔细地根据视觉反馈来指导自己接近目标。”

(3)多种感官参与反馈

在外化技术练习中,往往有多种感官参与,练习过程中.头脑里既有视觉表象产生,也有动觉、触觉(音乐则有听觉)表象产生。每一次练习,当练习的视觉表象与目标(示范表象)进行调整、校正时,同时有动觉表象或触觉表象。随着动作的熟练,使视觉表象和动觉表象结合起来,纠正一些不正确的动作,使技能达到完善。这就是游泳运动员运用水感、跳水运动员运用空间感、舞蹈演员运用身体感觉调控自己运动的机理。脑科学研究认为“个体的外部空间受大脑的双通道视触神经元所支配,该神经元位于前额叶6区下部,顶叶的7b区,及彀核,上面每个部位都有细胞对触觉和视觉刺激进行反应。”

4.技能与思维、知识和实践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技能(能力)、思维、知识及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进一步的分析。

(1)技能与认识过程

技能是认识过程的组成部分,分内化技能和外化技能。内化技能是将外界的信息转化为思维,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物质变精神;外化技能是把人脑内部的思维活动及其结果转化为输出信息而表现出来,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使精神变为物质。所以技能是一个中介,一座桥梁,一边是客观物质世界,另一边是人的主观精神(思维)。

所以,内化技能→思维·知识→外化技能,是一个具体的完整的认知心理过程。

(2)技能的特点

技能是感知、肌肉运动、表象和思维的结合。只有感知、肌肉运动和表象,而没有思维的形成及其加工、制作,则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部的联系;而只有思维活动而无感官、肢体的活动,则思维无以表达。因此,技能一般由人体外部动作(感官、肌肉)和内部智力活动(思维活动)两部分构成。如果把这两部分称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那么这两部分是分不开的,只是一部分技能(如观察、阅读、语言、运算)其感官、肢体活动力度小,一部分技能(如操作、表演等)其感官、肢体活动的力度大而已。

(3)技能与知识

知识是认识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技能的产物。当它作为内化技能的产物时,它以经验(表象)或理论(概念系统)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是观念形态的;当它作为思维表达的产物,它的物化形态贮存于书本中或其他人造物中,如录像带、光盘、绘画、雕塑、建筑物、机器等。技能与知识,前者是认识过程,后者是认识的结果。人们认识过程(与外部联系)的种种方式、方法如观察、阅读、听讲等是技能,而通过观察、阅读、听讲获得的结果是知识。所以知识与技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知识是技能的产物,而技能又是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4)技能与实践

什么是实践?从哲学上来说,“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一切同客观世界相接触的人的有目的感性活动,都是实践。外化技能是把思维的结果(如计划、方案等)或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感官的活动表达出来,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而且把这种能动活动具体化,可见,外化技能是实践活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外化技能.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性活动。学生在课堂里写作文、解答数理问题、绘画、做实验以及练体操、舞蹈等,与作家的写作,工程师在实际中解决问题,画家作画,科学家做实验以及舞蹈家的舞蹈,都是同一类活动,都是知识的运用,其间的差别,仅在程度上,也就是在创造性上。今天,我们来理解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时,应理解为“知识的运用是力量”。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乃培养实践能力的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