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理解学科创新教育
16214500000026

第26章 创新性教学与创新性教师

创新性教师是实现创新性教学的前提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首要条件是要有创新性教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有创新性的教师,一个思想保守的教师无论如何是培养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也需要有创新性教师,一个对创新一窍不通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以身立教是永恒的教育理念。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必须把培养教师的创新素质放在首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教师创新素质的形成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和氛围。美国学者史密斯(R·smith)对创新性教师进行了界定,所谓创新性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创新性教师有三个特点:一是善于吸收。“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性教师的教学艺术之花常开不败就是因为有理论甘泉的滋润。二是善于转化。最新的教育科学成果往往是理论形态或技术形态的,它与教学之间有一段距离,创新性教师能够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把理论或技术学科化、具体化,变成可操作的方法与策略。三是善于创新。创新性教师善于在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推出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创新性教师的基本素质

一、崇高的职业理想

动机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动因,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也不例外。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教师要干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很难设想一个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会努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人们要求教师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职业精神和献身精神。”职业精神和献身精神是作好任何工作的前提,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决心为之而献身,才能作好这项工作。这一点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尤为重要。只有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的教师才能指导学生过智慧型生活,这样的教师不仅是教学的“严师”,而且是拓展学生心灵和智慧的“人师”,真正成为青少年的人生导师。这种崇高的职业理想具体表现为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一个把教师仅仅看做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的人不可能有什么创新。只有那些把职业当成事业来做,孜孜不倦,执著追求的教师才能有所创新。

二、全新的教育观念

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

认知心理学认为,只有认知因素(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才是决定学习结果和学习效率的直接因素。如果没有预先存在的、可利用的、可区分的、清晰的认知结构,就不会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如果没有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背景知识,就很难学习有关的新知识。已有知识或认知结构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学习时,必须善于把新学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深水平的语义加工,才能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因此,学习时的认知加工深度和策略是决定学到什么的充分条件。总之,学生的学才是决定学习到什么的最关键、最直接的因素。教材、教法、环境条件、社会影响等一切外部条件,虽然是重要的,但都是影响学习结果的间接因素。

既然学生的学才是决定学习的直接因素,那么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就是至关重要的。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传统教学思想中有一个误区,教师教了学生就应该会,教师强调了,学生就应该记住。那么,学生不会,没有记住,当然是学生自己的责任。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生不会、记不住的问题,教师总是从学生身上找原因,而且往往是从消极方面找原因。从一般意义上讲,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在创新性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大力改革课堂教学。一是在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时,必须以内部的认知规律为前提。二是改革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三是把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四是重视内在认知动机的作用。

2.以能力为中心的质量观

联合国大学千年计划报告《1998年未来状况》指出:“艾伯特·爱因斯坦可能是第一个说过:‘想象和创造性比知识更为重要。’我们已经达到了世界史的这一时刻了。”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教育从一次性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的背景下,已经不适应了。一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打破了“学科中心”的统治地位。二是知识产生与更新的速度加快,新知识层出不穷。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世界科学技术情报系统”的统计,科学知识每年的增长率,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从9.5%增长到10.6%。到20世纪80年代每年增长率达12.5%。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仍然坚持以知识为中心,那么人们在急剧增加的知识面前只能是疲于奔命。三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于人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你能记住多少,而是知道“是谁的知识、到哪能找到这些知识”。四是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已成为世界教学改革的潮流。

3.当代认知心理学知识观

知识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对知识进行科学分类,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有效掌握。知识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是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来划分的。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用于区别、辨别事物。如对“今天是晴天”,“四乘三等于十二”等事实的表述:又如对“活到老,学到老”,“生命在于运动”等观点、信仰的陈述。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传统教学传授的知识大都局限于这种知识。

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指做什么、怎样做的知识,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操作过程的知识,是关于如何实现从已知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知识。如关于如何解数学应用题的知识,如何讲某种语言的知识,如何监控自己学习活动达到学习目标的知识等,都属于程序性知识。由于程序性知识与实践操作密切联系,因而具有动态的性质。目前学校教学比较忽略这类知识的作用。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是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如学习中如何有效记忆,写作时如何拟定提纲,解决问题时如何明确思维方向等等。策略性知识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

知识是人的活动的定向工具。知识掌握的程度制约问题解决的水平。知识是构成能力基本结构的要素之一。能力作为一种个体心理特性,是对活动的进行起稳定的调节作用的个体素质。能力的形成、发展与知识的掌握无法割裂开来。首先,知识具有完成活动的定向功能,是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其次,能力作为一种个体心理特性,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对活动起一贯的、经常的调节作用。这种稳定的心理结构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知识的掌握水平.另一方面也依赖于已掌握了的知识的进一步概括化和系统化。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的最高表现,创新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知识。研究表明,创新与知识的质正相关。而衡量知识质的客观指标就是知识的结构化程度。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都是形成创新能力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尤其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4.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性教师必须明确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创新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新性的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人才,因此,创新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人的创新能力及其发展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因此,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注重个性,因材施教。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全时空的教育是培养个体创新素质的最佳途径。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新素质。

三、合理的知识结构

创新性教师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首先,知识的综合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设置科学的综合课程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种世界性趋势。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多元化,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次,教育内容的社会化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对学生进行人口、计算机、青春期、心理健康、环境、交通、国防等方面的教育都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第三,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

创新性教师首先要具有教师职业的专业知识。具体应包括渊博的学科知识、深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特别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与学的知识等有关的条件性知识和丰富的与具体的课堂情境有关的实践性知识。

除此之外,还应学习和掌握创新理论和方法,并能将这些理论和方法学科化、具体化。要具有科学方法论的素养。要能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要具备一定的科技知识、文学知识和文体活动知识。

四、熟练的教学监控能力

所谓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教师自我监控能力的提出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认知心理学思潮的巨大影响,许多心理学家纷纷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教师的教学过程,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认知活动,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特定的关于教学的观念和规则,都存在着教学活动和学生发展的“内隐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关于如何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程式。总而言之,每个教师都有对教学过程本身的独特认识,正是这种独特的认识,决定了他们的课堂行为和对其行为进行什么样的自我调节。这种独特的认识就是元认知知识。在掌握了一定的元认知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就能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元认知监控活动,也就是教学监控活动。教师在其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就是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可分为三大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创新性教师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最终要达到能准确地把握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能列出多种化解难点的方法,供课堂教学中选用;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清楚的认识,并能从多方面去寻找原因,而不再仅从单方面去找原因;能迅速地控制和补救所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方法合理、有效、灵活;反思自己的教学时,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有准确的认识,能发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多种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