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理解学科创新教育
16214500000007

第7章 学科创新教育的基本要素(4)

当今,现代教学方法改革呈现五大趋势:①互动方式的多边性,多边性主要是指现代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和双向活动,而是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②学习情境的合作性,合作性主要是指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强调教学中各动态因素之间密切合作的重要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它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集思广益、相互切磋、提高学习成绩,而且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从而顺应素质教育社会化的需求,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③价值取向的个体性,个体性主要是指现代教学方法更加趋向于个别适应、因材施教,更加注意增加个体学习的参与度.更加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个体性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性活动已成为许多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是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发展为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师生相互作用的条件趋于多元化,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特长和个性品质等方面的适应性发展成为可能。④目标达成的全面性,全面性是指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重视认知、情感、技能等各种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⑤选择使用的综合性,综合性是指现代教学方法在被选用时,人们开始注重多法结合,配合使用,以优化教学效果。

(3)优化教学设计。梅里尔等人在《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对教学设计所作的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梅里尔进一步指出:教学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教学设计是一种将不同学习策略整合进教学经验的一门技术;教学设计是一种创设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新手)获得知识技能,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经验和环境。现行的教学达到最佳设计。理论认为,所谓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科学方法,遵循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影响创造力的智力、知识、人格特征、认知风格等因素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教学设计着重创设的是学与教的系统,这一系统中包括了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条件、经验、资源等。教学系统或学习系统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习者达成预期目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取向的内涵是坚持按教学规律进行设计,即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①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整体性也叫整合性,即教学的各个要素与各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教学设计的整体性要求:a.教学目标的整合性,要求目标设计要全面兼顾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总目标的前提下,把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谐地整合在一起,对学生在知识、智力、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b.教学内容的整合性,要求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设计既注重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原理,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题的技能;既注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又注重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促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c.教学方法的整合性,要求教学方法的设计从学生、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师自身条件出发,在一定教学策略指导下.以一种方法为主,把多种方法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最有利于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优化的教学方法的整合方案。d.教学评价的整合性,要求打破传统的评价主体单一(仅为教师评价)、评价内容片面(仅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内容)的做法,实施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综合素质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其次,要实现教学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整合。这就要求为课堂教学设计一个合理的教学结构。只有使教学要素之间形成合理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流程.才能使系统功能得到最佳发挥。

②教学设计的有序性:教学设计的有序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一要通过渐进分化方式.对教材知识进行纵向整合,即按知识的上、下位置联系,构建按包摄性由大到小排列的层次化知识结构。二要按综合贯通方式,对教材知识进行横向整合。其次,教学设计的有序性还要求将教学过程模式化、程序化,即在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选择所需的教学媒体后,为了将这些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必须对构成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在时间、空间方面设计出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

③教学设计的构建性:“为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而教”是现代教学论的一个基本结论,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构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情境.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④教学设计的主体性:主体性是指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性的发挥与发展是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内在联系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机的教学情境,首先要设计成功学习情境,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而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其次,要设计激励性教学评价。激励性评价,就是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使教学评价在正确判定教学状况的前提下,给学生一种促进和鼓励,激发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学评价要注意体现差异性,要承认学生之间在知识基础、认知能力、意志水平、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同时,评价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从而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⑤教学设计的情感性:情感性是指课堂教学设计要注意加强师生、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民主、合作的教学气氛,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学设计的情感性要求:一要师生互爱;二要以情激情;三要相互尊重;四要教学民主。

⑥教学设计的活动性:活动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把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状态,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使教学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其教学设计要求为:一是开展过程教学,即教学过程不只是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二是开展参与教学,即运用多种方式、途径和策略,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参与,给予学生更多自我设计、自我操作及交流、评价的机会;三是开展合作学习。

(4)优化教学环境。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探索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环境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也可以抑制创新能力的发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个性培养,营造创新氛围。①要营造一个使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因为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的氛围,是开发人的创新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压抑个性自由,就抑制了人的创新欲望,埋没了创新人才。②使创新教育体现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让学生懂得,在未来社会,不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③校园内陈列科学创新的范例,让学生了解科学创新的事例,学习世界杰出科学家的创新精神。④建立校园网络,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获取、选择、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同时拓宽视野。⑤建立“开放式学校”。学校教育只有从封闭式变为开放式,才能帮助学习者在这个开放式的教育体系中纵横移动,并扩大他们可能得到的选择范围。

(5)改革评价方法。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对教学过程及其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证明。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如果说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传递系统,那么教学评价是这个系统的信息反馈机制。只有很好地掌握教学评价这个信息反馈机制,才能了解教学系统运行的情况,有效地调节和改善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

传统的评价模式历史悠久。在延续了1400年的科举考试中,学习是为了应考,教育的质量和价值取决于能否通过层层的考试及筛选,从而进入社会的上层。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的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与筛选为基本手段,以升学率和分数作为评价标准,形成了筛选型评价模式。事实上,升学率的高低并不完全反映教学质量的高低,因为升学率既取决于教学效果,又取决于大量与教学质量无关的因素。同时,德智体的诸多方面仅用书面考试和思想品德评定是很难衡量和明确表达的。在招生中“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初衷并未圆满实现。因此,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是不全面的,如以它作为唯一标准,带来的弊端更多。在考试中,以选拔性考试代替目标参照性考试,更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分数作为一种评价方式,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学校教学的成效。分数这一量化形式不仅较为直观,同时便于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因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应用。但迄今为止,教育领域的许多方面诸如人的品质、能力、情感等是无法量化的,有时精确的数据反而离科学更远。在教学质量评价实践中,由于分数的直观性和便利性,更因为品质、能力、情感等难以量化的性质,学校的教学评价往往只注重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评价,并以此概括全貌.这就难免使教学工作失之偏颇。在教学工作中,将评价和管理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只重视评分数、定等级、选拔淘汰学生,就使教学评价完全失去了反馈调控作用。素质教育倡导达标型评价模式。达标型评价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从科学化的教学目标出发.实施达标教学,为达标而教、学、评、管,通过及时反馈矫正,全面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评价标准上,将升学率与未升学学生的素质综合起来评价学校的教学质量,将分数、等级、评语与评价尺度综合起来评价师生。在考试制度上,采用目标参照性考试来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以它是否完成义务教育的任务,培养的学生是否已达到义务教育所要求的目标,是否按照教学计划开设课程.是否达到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等等为尺度,综合评价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改革能为创新教育营造人才成长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