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理解新世纪素质教育
16214600000009

第9章 终生教育思潮(4)

郎格朗在196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提交的报告《论终生教育》中,第一次对终生教育作了描述性的说明,他指出:“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当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教育应当借助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及社会的永恒要求。这种想法近年来逐渐在人们心中扎根。这样,终生教育便作为教育专业术语为人们所接受了。”如果这种界定仅仅是对终生教育所做的描述性说明的话,那么,到了1970年《终生教育导论》出版时,郎格朗在序言中对终生教育又作了进一步的说明。他指出:“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是使每个人在个性的各方面——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社会交往的方面,总之,在创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禀赋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认为“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一概念在强调终生性的同时,加强了终生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的论述,提出了终生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获得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由此,为终生教育的概念提出奠定了初步的理论模型和框架基础。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报告和文件中关于终生教育的概念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教育文化组织,在推动终生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和国际化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与作用。与此同时,该组织对于终生教育的理论建设也作出了相应的贡献。具体到终生教育的概念,主要体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几个文件和报告之中。

(1)《学会生存》的观点

《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报告。在该报告中,特别对终生教育进行了界定和说明。报告从终生教育概念发展的历史进程角度指出:“最初,终生教育只不过是应用于一种较旧的教育实践即成人教育(并不是指夜校)的一个新术语。后来,逐步地把这种教育思想应用于职业教育,随后又涉及整个教育活动范围内发展个性的各方面,即智力的、情绪的、美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修养。最后,到现在,终生教育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看,已经包括整个教育过程了。它首先关心儿童教育,帮助儿童过着他应有的生活。同时它的主要使命是培养未来的成人,使其准备去从事各种形式的自治和自学。后一种学习要求为成人发展提供范围广阔的教育结构和社会活动。”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正式文件,该报告在继承郎格朗等学者观点的基础上,从终生教育的意义、作用和范围等方面全面而又深入地对终生教育的概念作了说明和界定。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在于,该概念对终生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肯定了学校教育在终生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从而避免了由于强调终生教育而对学校教育的淡化。在此角度看,该概念具有其合理性。正是从以上角度出发,报告最后认为:“终生教育就变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的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这实际上指出终生教育外延的博大,同时也表明终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其不同于传统学校教育体系的开放特色。这可以说,道出了终生教育的两个本质属性。由此出发,报告在“教育政策的指导原则”部分对终生教育概念进行了概括性说明,认为“终生教育这个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情。整体大于其部分的总和。世界上没有一个非终生的而又分割开来的‘永恒’的教育部分。换言之,终生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的”。由此,报告通过概念的说明,明确了终生教育与学校教育体系之间的区别,认为相对于学校教育的严格体系性而言,终生教育并不是一种规范、严格的教育体系,而是教育发展的原则和指导性观念。这实际上赋予了终生教育以极为广阔的收缩空间,使终生教育成为贯穿人生命始终的大教育的代名词。

(2)《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关于终生教育概念的观点《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是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相对于《学会生存》而言,该报告在更广阔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上论述教育的作用及有关问题,其中终生教育就是在这一广阔背景下对教育探讨的结果。该报告把终生教育看成是人类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它超越了启蒙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传统区别。它响应迅速变革之世界的挑战……”“委员会认为终生教育是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也是必须适应职业界的需要和进一步控制不断变化的个人生活的节奏和阶段的条件。”由此,该报告对终生教育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说明。这也表明,经过30年的发展,终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在国际教育领域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而终生教育也越来越被看成是国际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趋势之一。正是在这种认识基础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对终生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报告指出:那种“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之为‘终生教育’”。这里所说的“与生命有共同外延”是从时间角度进行的说明,是指终生教育是与人的整个生命相伴随始终的教育形态,是贯穿人类从出生到死亡这一整个生命过程的教育。而对于终生教育向“社会各方面的扩展”则是从范围角度而言的,是指终生教育不是仅限于传统的封闭式学校教育系统,而是对学校教育的突破,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大教育概念。关于这种概念界定,报告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报告指出:“今后,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而每一类知识都能影响和丰富其他知识。在2l世纪前夕,赋予教育的种种使命以及教育可能具有的多种形式。均使教育包括从童年到生命终止的、起下述作用的所有活动:这些活动可将……四种基本的学习结合起来,使每个人都能生动地了解世界、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正是从终生教育这种社会活动的扩展性出发,才有了终生教育特有的目标界定。报告对此指出“终生教育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过程。……终生教育日复一日地经历,并穿插有为了解复杂的数据和事实而付出巨大努力的时刻,它是多方面逻辑论证的产物。”这实际上是对终生教育概念的进一步说明和论证。

除开郎格朗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终生教育定义外,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都对终生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1973年法国“巴黎全国讨论会”就把终生教育定义为:“是从幼儿期到死亡的不间断的学校及校外教育,不存在青少年、成年之区别,与培养人格和职业生活的训练相结合。”此外,国外有学者对终生教育定义道:“终生教育是个综合概念,它包括人的一生中正规的和非正规的多种学习,其目的在于使人的社会和专业生活达到最完满的发展。终生教育是把教育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和工作场所的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它借助于大众媒介以及其他情景和结构来获取智慧并改进智慧。”所有这些概念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终生教育进行了说明和论证。

综合上述关于终生教育的或描述或论证式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终生教育概念具有两个本质性的特征:一是从终生教育的外延角度讲,终生教育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二是从内涵角度看,终生教育并非单一或纯粹的教育形态,它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是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在此意义上,终生教育具有极大的包容特性,是一种空间上的包容。时间上延展和空间上包容共同构成了终生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由此,也奠定了终生教育的理论基础,成为终生教育理论体系赖以形成的两大支柱。

二、保罗·郎格朗的终生教育理论

郎格朗既是世界上最早对终生教育理论进行论证的学者,同时也是对终生教育理论论证得最为充分的学者。他从终生教育的意义、作用、目标和制度体系化角度,对终生教育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关于终生教育的意义,郎格朗认为终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于可以打破那种把教育限定在某一特定年龄阶段的传统观念,认为:“如果人们一致同意教育过程必须持续地贯穿在人的一生之中,那么,就不可能有理由认为某个年龄阶段是专门用于教育的。”尽管郎格朗也认为人在一生中的某些阶段学习要更有利一些,但他同时更为强调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处,因此,相对于教育而言,在人的一生中没有哪一个阶段具有绝对的优势。由此,郎格朗指出教育者应尽一切努力摒弃任何一种把思想和道德、习俗看成一成不变的观念,而需要将教育看作是可以贯穿人始终的形态。这实际上是向传统学校教育提出挑战,要求打破传统学校体系的封闭性和终极性。二是终生教育的意义在于赋予了成人教育以新的含义,成人教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而是立足于成人特点和需要的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成人教育摆脱了学校教育的阴影,实现了成人教育独立地位的获得。三是终生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了要求,使学校教育发生了相应的变革。郎格朗指出,在任何学习过程中,都不应以刻板的内容传授为主,而是“必须着眼于理解的能力、吸收和分析的能力、把学得的知识加以条理化的能力、应付诸如地处理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和一般与特殊之间关系的能力、把知与行联系起来的能力,以及协调专业训练和学识广博的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这实际上是要求学校教育为人此后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学校教育的定位再也不是能够影响人一生的终极性的教育形态,而应定位于人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具有基础性的组成部分。这在某种程度上,扭转了传统教育只注重知识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使学校教育更符合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使学校教育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当然,不可否认,这也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一种挑战。此外,郎格朗还提出,在终生教育条件下,要用方法来武装人们,使他们能在自己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应付自如。这实际上要求培养人们学习的能力。四是终生教育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使人的教育过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郎格朗认为,正是通过终生教育,使学校教育不再是教育的代名词和代言人,而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外延,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有了联系的中介和桥梁。在此意义上,实现了人教育过程的连贯性。

在终生教育的作用方面,郎格朗认为终生教育主要对于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具有主要的功能和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确定能够帮助一个人在其一生中不断学习和得到训练的结构和方法;第二,通过各种自我教育的形式,向每一个人提供最高、最真实程度上完成自我发展的目标和工具。”同时,终生教育还具有社会性的功能和作用,终生教育的出现,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具有了联系的纽带,这对于创建教育化的社会,提高社会整体的文化教育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终生教育的目的,郎格朗认为是为了“努力建设更美好的新生活”,“吸取一切有益的因素去帮助人们过一种和谐的与人性相一致的充实生活。”这种“新生活”和“充实生活”最终是通过人去实现的,因此,郎格朗就终生教育对人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作为肉体的、智力的、情感的、性别的、社会的,以及精神存在的个人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范围的需要。”这种目的定位实质是要求无论是作为个体的人,还是作为社会的人的全方位的发展。只有人的全方位发展,才使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了基础,也才能实现郎格朗提出的社会“新生活”的获得。郎格朗的这种目的定位实际上也继承了传统教育中教育目的关于社会和人培养的二分式界定,由此也表明终生教育尽管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形态,但它同样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教育规律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