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培育信息素养
16214800000001

第1章 教师如何理解信息素养(1)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已经成为衡量现代人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世界各国与地区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研究人员都十分注重信息素养的培育工作。作为现代人,信息素养是我们必须具备的,那么究竟什么是信息素养,它又包含哪些部分呢,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正确的理解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所要达到的目标

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是由硬件、软件和人三个要素组成,只有在这三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交融的情况下,它才能取得良好的信息与文化传播效果,有力地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人在信息系统中起着灵魂与核心的关键作用,他们使用信息系统的意识强弱与积极性的高低,对于信息系统软硬件了解与掌握的熟练程度,使用与操作信息系统软硬件的能力,对于信息系统效益的发挥程度,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整个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不停运作着的巨大的信息交流与传播系统,因此所有人都属于这个庞大信息系统中的组成要素,所有的公民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融入社会的信息活动之中。这也是我们讨论信息素养的价值所在。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作为每一个具有文明修养的人,甚至于要作为一般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生活、工作的人,都应该能够积极、正确、有效地应用信息系统,正确地了解与认识信息技术,掌握信息传播方法,利用与开发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换句话说,他们除了需要读、写、算等工业社会所应该具备的文化素养以外,更应该具备适应信息社会所特有的修养与能力,这就是我们所称的信息素养。

要想理解信息素养,必须先要弄清楚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点,信息素养作为一种素养,它是社会共同的判断。每个人信息素养的有无,不能是自封的,而应该是大家公认的。同时,随着社会上人们信息素养的共同提高与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人们所公认的信息素养的内容也要发生变化,原来所掌握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的知识与能力,都会慢慢过时,变得不再有用,那么人们也可能就不会再说你的信息素养高了。

第二点,信息素养是以收获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来衡量的,在信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人们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是为了通过建立与利用“人机联系”来加强自己的“人际关系”,成为社会中有所作为的一分子,使得信息社会这个系统正常运作,并且得到比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因此,个人信息素养的高低要看这个人对于社会的影响大小与所起作用的好坏而言。所以评价一个人的信息素养,不仅仅是看他能不能做到熟练地使用信息系统,更要看他能不能发挥信息系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最后一点,信息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培养形成的,正像读、写、算等文化修养需要通过教育才能获得一样,信息素养也必须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才能获得,而且要注意经常地研修涵养。信息素养的获得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有意识、有目标地培育;也可以通过自学与尝试——错误——成功掌握反复勘正实现。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育获得,在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这四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信息社会的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地培育人的信息素养,使人类社会在信息社会这个阶段能够持续地健康发展。根据国内外教育界的研究,我们在下面对于信息素养培育的各个方面的具体目标进行讨论。

一、信息意识与情感

随着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信息革命爆发了,人类社会已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在进入信息社会的初始阶段,人们首要的任务是培养树立起信息意识与情感。

那么什么是信息意识呢?积极的信息意识和情感又是如何来培养的呢?

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的角度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就是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而培养积极的信息意识和情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树立敢用的信息意识

由于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设备的成本较高,特别是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几近奢侈。而且信息技术硬件的安装看上去十分复杂,连接线路错综复杂,许多软件的安装与启动也十分烦琐,这一切在无形中给人们一种压力。这就涉及一个敢用不敢用信息技术的问题。例如一家单位有了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系统,专门找一个有关专业的人员来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对于其他人员来说,不能实际应用,充其量只是个摆设,在人家参观的时候,显示一下自己的现代化水平。像这种情况,信息技术就不可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和帮助人们取得真正良好的效益,人们会觉得没必要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去建设一个效益不高的工作环境。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方法与途径,来树立敢用的信息意识。

2.增强想用的信息意识强度

现行情况下,很多人习惯于没有信息技术也能够进行日常生活与工作,没有那种首先想到信息的习惯意识,而没有这一习惯与意识,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事业发展很可能失败。例如,有些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习惯上首先关心的是得到教学大纲、教材,然后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按照原来的习惯出发,能够分析重点难点,采取什么教学策略与方法,这些事情做起来信手拈来,相比来说,他们主动采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却不够强烈。而在信息社会学习者能够获得的信息是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如果教师没有对于信息的了解与利用,很可能回答不上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更不能指导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去获得与利用信息。只有想到使用信息技术来获取有用的信息,才能改变这一种现象。对于我们的学校教育来说,应该首先要求教师加强使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强度。

3.培养积极的信息态度

信息技术的使用人员在运用信息时应具有积极的信息态度,努力迎接新技术的挑战,主动自我提升、自我激励,以求自身的进步,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越来越熟练、创造的效益越来越高。不沉迷于虚拟空间,把它作为工作的帮手和生活的调剂品,拓宽见识,减轻工作压力,改善生活环境。

现在有些人已经把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作为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每天都持积极态度运用信息技术,从不遗漏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孜孜不倦地在信息海洋中去遴选自己所要利用的信息。而另一些人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则心不在焉,这样他们就很可能会遗漏有用的信息,这种不积极的态度就可能使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设置的信息系统形如虚设,造成极大的浪费。

有的人对于信息技术浅尝辄止,例如学会了DOS以后,即使知道了还有WINDOWS用起来更加方便,还是觉得旧的东西用起来十分顺手,学一样新东西太麻烦,而不愿意更新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些人则努力去迎接新技术的挑战,不断地学习新工具,使自己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实际上,也正是因为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工作人员在使用信息技术工作中的积极态度与进取精神,投入许多力量去创造与改造,才促进了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4.具备信息的财富意识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源,现下许多企业的兴衰与否,与他们是否忽视了某些重要信息或者对于信息是否做了正确的利用有着很重要的关联。首先,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要有一种信息安全意识,了解自己拥有的信息资源的价值是一般软硬件无法比拟的,需要珍惜与保护,当然我们也需要与其他人共享,以扩大其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带动整个信息社会的发展;另外,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还应该具有信息的可使用意识,也就是说,他们必须了解信息技术是可以利用以获取多种有用信息的,因此人们要努力去获取信息,而且尽量迅速地利用它们去获得利益,同时也应该知道信息对于自己不是都有用的,使用之前需要努力去学会选择和判断,放弃那些对于自己没有用的甚至是有害的信息,采用最有用的信息;最后,信息技术的使用者也应该知道使用信息技术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关键是我们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高的效益回报。

5.加强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法律是规范人类社会的一些共同约束与规定,原来的一些法律主要是针对物质社会制定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新的问题产生,原有的法律必须重新修订。世界上各个国家与地区都十分关注如何修正信息时代的法律制度,其中,我国在1997年颁布的新刑法中,有专门的条目规定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犯罪问题,把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功能以及其中存储、处理与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等,都定为犯罪行为,国家将对其处以刑事处罚。

我国制定这些法律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信息存储与传播的安全与畅通。从而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整个社会与国家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作为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守法意识。只有具有这些意识,才不会因触犯法律而受到国家的处罚,也才能保障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以及信息传播的安全与畅通,最终还是维护了自己的信息获得与利用的安全与方便。

6.加强检索和综合运用各种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进入信息时代以后,由于信息传播的迅速与信息技术在扩展人脑功能方面的巨大作用,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出现了我们称之为知识爆炸的现象。信息社会是以知识为主要生产力的社会,知识不仅在建设精神文明中发挥引导群众、教育群众的巨大作用,而且它的成功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大量人力物力,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可以产生巨大财富的生产力。在信息社会中从事知识劳动的人,无论是创造与开发知识产品,还是利用这些知识产品,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开发与利用的行为规范,可以说在信息技术领域中,我们在伦理道德方面要遵守更多新的要求。

丰富的精神追求才是信息技术工作者的主要目标。知识劳动者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畏的科学伦理精神,不要因为片面地追求物质利益,而丧失丰富的精神追求,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才是利用信息技术的终极目标。

作为教师更应该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严格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也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

总之,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者来说,必须要解决信息技术应用中的道德修养问题。

1.信息素养中首要的道德——高度社会责任感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时候,科技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是道德修养的第一要点。作为科技与文化传播的工作者,他们所从事的是研究知识与文化、创造知识与文化的精神劳动,这种劳动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其要比直接的物质劳动具有更加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求。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研究与科学文化传播时,考虑到信息传播面之广,传播速度之快,科学研究工作者与文化工作者更加要遵循道德行为规范,富有责任心与追求真理的精神。

一方面,每个使用信息技术的科技工作者都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传播是快速而广泛的,每一项研究的成果都会很快地传播到各个地方,造成极大影响。因此,在进行研究的一开始就必须十分关心成果的社会应用,科技工作者必须对他工作的成果究竟对人类有用还是有害,使人们境况变好还是变坏负责。例如,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利用网络可以传播有益于人类的科学技术,也可以传播有害的计算机病毒,而他们的责任是推动前者抵制后者。

另一方面,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同样要了解信息技术大大增加了文化传播的范围,因此应该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与传播时,具有一种提升人类道德和理性的高度使命感,努力提高自己作品的品位,创造与传播真善美,而不是制造一些低俗的、一些对于人类发展有反动作用的作品;同时,他们应该敢于面对社会的各种落后与丑恶现象与行为,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对大众进行良性疏导。

2.确保研究成果的纯洁性和科学性

信息传播是一个在大家共同遵守一定的协议的条件下,相互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如果某些人破坏了这些协议,那么信息交换就会出现障碍。这些协议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人人平等,相互尊重。在进行信息交换过程中,没有年龄、性别、身份地位的等级差别,大家应该相互尊重,尊重彼此的劳动成果。由于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大量下载各种资料,因此更加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人的劳动,应该提倡一种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不能去剽窃和仿冒他人的研究成果,在引用别人的知识劳动成果时应该指明出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由于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进行跨越时空限制的大面积传播,影响十分大,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传播的人们必须要对自己发表的成果的事实性与科学性负责,做到言之有据,同时在引用人家的成果时要进行验证,做到不传播虚假的信息。

3.知识劳动者必须具有的品质——端正的学风、文风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使你在不知道与你进行对话的人的性别、年龄、学历与职位的情况下,知道他的观点,这一点可能有利于培养对事不对人的良好作风。但是公正、科学、实事求是地对事物作出客观评价,不拉帮结派、因人褒贬仍然是从事信息传播的人们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尽管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得到许多信息,但是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必须自己进行研究,得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