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上好公开课
16214900000013

第13章 公开课成功的秘诀(1)

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一、何谓教学基本功

(一)教学基本功的概念

可能由于“基本功”也是一个日常的生活用语,我们会觉得教学基本功的内涵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如果时代发展自然淘汰了某些公认的教学基本功,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何谓教学基本功?新的时代背景之下需要哪些新的教学基本功?

一般而言,所谓基本功是指完成某项工作或做好某件事所必需的条件性的技能和技巧。推而言之,所谓教学基本功即指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条件性的技能和技巧。这里的“条件性”旨在说明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一个教师要是不具备这些条件,教学工作将无法完成,尽管有了这些条件,教学工作也未必成功。

在多数相关教育文献中,教学基本功与专业技能、职业技能、教学基本技能等词汇是等同或混用的,但是,本文还是坚持使用教学基本功一词,这主要是考虑到“基本功”这个词很具有包容性和概括性,一方面它强调了“基础性”,另一方面它比“技能”一词更具有概括性。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操作性的技能,而且还包括与技能相关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

(二)教师教学基本功的特点

1.共同性

教学基本功是所有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它既不是某些教师的特权,也不是个别教师的天赋。它是使教师成其为教师的基本资格。教学基本功可以是教学风格、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但它本身并不是教学风格,也不是教学艺术。

2.基础性

教师完成教学工作,履行教学职责需要多种实践的能力和智慧。教学基本功是其中最基础的那部分实践能力和智慧。它为教师履行职责所需要的其他高级智慧奠定基础并提供条件。例如,普通话为教师口语表达提供基础,口语表达又为教师的人际沟通提供基础。

3.习得性

教学基本功是每个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它是后天习得的,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因此,我们在讨论教学基本功的问题时,要明确我们是否在讨论某种可习得的而不只是属于个人天赋的某种能力或专长。

4.专业性

不同专业领域都有相应的基本功。如中医强调望、闻、问、切,相声演员要求说、笑、逗、唱。教师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基本功,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专业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多数文章将教学基本功与专业技能或职业技能混用有一定的合理性。

5.时代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专业自身也会不断成熟、完善或走向自我否定。专业的成熟或更新,对专业人员在专业基本功方面的要求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在一个专业的‘‘常规”发展时期,要求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专业基本功往往具有一定的恒定性。但是,在一个专业的“非常规”发展时期,要求从业人员的专业基本功往往体现时代的特点。因此,在思考教师专业基本功的问题时,必须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脉搏。

二、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重要性

一是一位青年语文教师上的古诗词欣赏课。应当说,这堂课的教学环节安排是紧凑的,教者是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的,没有包办代替,注意启发,能悉心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古诗词中丰富的思想内容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很是娴熟,其声、光、电、色的动画制作很是神奇,而所选播的背景音乐也悠扬动听,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理念的有机结合。其中最能体现教者开放教学新理念的是这样一个环节:学生可以对教师自由发问。然而,就在这一环节上出了一点小问题:教者临时引用了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诗,把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给教成“满园春色关不住”!而且要求学生照此当场大声背诵。其时,就有学生在座位上嘀咕,小声为之纠正,但不知教者是真不知,还是为了维护面子,回答说是两者差不多,只不过是版本不同而已。

这当然不是版本的问题,而是教者不明绝句声律所致。尽管这两个词顺序颠倒一下,并不妨碍全诗意思的表达,但照格律诗的声律要求来看,绝句或律诗的每两句字音总是平仄相对,也就是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果这位教师有一定的古诗词修养,那么,按其下句的“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声律推断,原词序显然应当是“春色满园”。

另一节课上,一个语文教师居然想当然地把古代的“悼亡诗”解释成:“悼念亲友、老师或前贤的诗歌”。而事实上,古代的“悼亡诗”是专指悼念亡妻之作。

由这两堂课笔者不由想到,在特别重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力求少讲、精讲的新课程理念氛围里,在多媒体教育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教学中来的时尚下,那些扎实的、过硬的学科“旧功夫”、专业“老底子”似乎过时了,不受人重视了。总有人以为有了先进的课件,自可代替过去为打好学科专业功底的“笨功夫”、“死功夫”类的学习了。如,语文教师并不需要熟练而准确地背诵出几百篇的古诗文,也不必对写得一手好字而孜孜以求了……这实在有澄清的必要。

在某中学的青年节教师汇报课上,一位年轻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上了一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然而在黑板上,他除了歪歪扭扭地写出该课的标题之外,再没有任何板书。

我们要凸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角意识,教师力求当好配角和参谋;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上课,当然可以收到多快好省的功效,但这不能削弱和代替教师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全面的足够的掌握。因为教师只有厚实的功底,他运用起来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教给学生时也才会左右逢源,举重若轻,而学生学起来也才能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因为,只有“独上高楼”,才能“望尽天涯路”。试想,一名语文教师自己所读无多,所背不实,书写欠雅,他又怎么能有效地影响学生认真、踏实,甚至是痴迷地学习语文?反之,倘若教师能有几百篇(首)诗文烂熟于心,脱口而出,写得一手好文章,那他就能更感性更有说服力地传达出汉语的美来。这种现身说法,比起苦口婆心的说教,要有力得多。现在有些名校招聘教师,上一堂课已不再是一种主要录用的依据,还要考核应聘者全面的系统的学科专业基础,如限时即兴演讲,当场命题小论文写作等,这是十分内行的明智之举。

我们再来看看全国小学界闻名遐迩的特级教师窦桂梅是如何打下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从而走向成功的。

1967年4月,窦桂梅出生在吉林省蛟河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她是姐弟四人中的老大。山村艰苦的生活孕育了她坚毅向上的个性。父亲早年曾经做过老师,这件事对年幼的窦桂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当一名老师很早就成了她心中的愿望。

1982年,15岁的窦桂梅考入吉林师范学校学习,这让窦桂梅“高兴得几天几夜都没有睡着觉”。在师范学校读书期间,窦桂梅凭着勤奋与刻苦,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写字、画画、唱歌、演讲、指挥、弹奏样样出色。4年后,窦桂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做文书工作。同学们向她投来了羡慕的目光,但此时的窦桂梅心里却并不情愿。她认为自己既然学习了四年的师范专业,未来的人生之路应该是站到讲台上成为一名好教师。于是,她跑到市教委,去找各方面的领导,“我想找个小学去工作,让我当老师吧。”

窦桂梅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她被改派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工作。报到后走出学校的窦桂梅竞高兴得一个人偷偷地哭了起来,“我终于是一名真正的老师了!”

由于分配得太晚,第一实验小学刚刚对教师进行了定岗定编改革,教学一线上的岗位已经排满,窦桂梅被安排到教务处做辅助教学工作。在这个岗位,窦桂梅干了将近5年。这期间她先后教过语文、音乐、数学、美术、自然常识、思想品德等多门课程。每一次代课,窦桂梅都全力以赴,力争做到最好。代数学课时,所带班级成绩名列前茅;代音乐课时,上过大型公开课。在几年的辅助教学实践中,窦桂梅渐渐地感觉自己最喜欢的课程是语文,这期间窦桂梅曾多次恳求学校领导让她担任语文课老师。

要想在教学一线做老师,必须先在公开课上得到大家的认可,有领导、专家指导的公开课更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好机会。窦桂梅找到校长,主动要求上公开课。有过30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校长还没有见过主动争取上公开课的教师,于是,校长安排窦桂梅先在年级组内练兵。她三天两头请领导专家听课,每一次接受领导评课时窦桂梅都会郑重地把本子打开念道:“上节课您告诉我有以下几条缺点,您看这节课我改了多少。”她用录音机把自己讲课的过程录下来,回家后再反复听,把发现的问题记在本子上,争取在下堂课上改进。

1992年5月,窦桂梅终于有了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她为自己选了《王二小》这一课。窦桂梅为此做了精心准备,她甚至把课堂的45分钟时间分成2700秒来准备,因为她不希望等待了5年的机遇从自己的身边轻易溜走。一次次的课堂设计,一次次地推翻重来。第二天就要上公开课了,下班之后,窦桂梅一个人留下来做最后一次试讲。此时,在她的眼里,台下那一排排空空的座位就是一排排可爱的学生。由于太投入,她竞忘了去托儿所接孩子,托儿所阿姨等不及了,把孩子送到了教室。于是窦桂梅就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粉笔继续演练。

由于窦桂梅在公开课上巧妙的情境营造,生动的语言感染,真诚的师生交流,加上《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感人歌声,打动了在场的所有学生和听课教师,有的学生甚至激动得流下了眼泪。窦桂梅从此一鸣惊人,此后,她有了更多的机会在省、市级公开课中得到锻炼,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1995年和1997年,她先后两次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赛,均获一等奖。

窦桂梅老师的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的教育,是一种将自己的全身心投入了的教育;窦桂梅老师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和学生共同参与、一起走过的过程,她和她的学生一起成长,一起欢笑沉思。我们看到她的成功,暗自艳羡,却没有看到她背后付出的艰辛!

窦桂梅老师的成功,无非是积累、运用、再积累、再运用,反复循环,如此而已。至于厚积薄发,不过是水到渠成而已。

三、新课程下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功

(一)课堂设计的基本功

我们经常看到区分教师之类的话,如“教书匠”与“教育家”,“庸师”与“名师”等。实际上,同样是师范学校培养出来的教师,他们的成长之路之所以不同,不仅是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基本条件、学识与能力,更取决于他的观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观念决定命运”。一位教师要想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高级工程师;既然是工程师就得学会设计。因此,一位好教师实际上是一位课堂教学的设计师。教师课堂设计的艺术水平,就是区分“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分水岭。

1.课堂设计主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课堂策略的体现。怎样的教学策略就会诞生怎样的教学设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地方”,“课堂是学生解决旧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地方”,“课堂是师生情感——信息交流的地方”、“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与诱导者”等,都是新课程下必须得到全体教师逐步贯彻落实的理念。这些新理念新追求将会改变老师的课堂设计的基点与目标。

(2)课堂方式的选择。这次新课程改革主要有三点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其核心任务是转变方式,尤其是学生转变。传统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是: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现代学习方式的最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这就要求教师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是先学后教呢,还是先教后学?是自主学习呢,还是合作与自主并重?是统一要求学生呢,还是关注他们个性学习方法的养成?是创设情境让他们体验知识形成过程呢,还是直接告诉答案?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来完成课堂教学呢,还重是复课文内容单向传授?只有认真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转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

(3)课堂结构的构建。对于课堂结构可以采用“三分课堂论”:每节课持续授课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保证10分钟;学生当堂训练、当堂反馈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这绝不是机械的划分,而是新课程下对课堂结构的导向性的决策。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没有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保证,没有留给学生时间进行当堂训练,把该理解运用知识的程序留到完成家庭作业中,这样的课堂是无“自主、合作、探究”可言的。

(4)课堂目标的确定。教师在设计一节课时要十分清楚,这节课重点要让全体学生掌握什么知识,进行怎样的技能训练,切忌面面俱到、求全贪多。要知道学生是有自学潜能的,学生的自学习惯与自学能力是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起来的。许多知识是学生可以在教师明确的课堂指令下、通过独立思考与完成练习的过程来达到理解并学会运用的。如果一节课老师要想什么问题都讲深讲透,实际上反而是什么问题都讲不清楚。

(5)当堂训练的落实。有经验的教师一定会追求当堂解决学生学习问题,最主要的训练会安排时间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可以说是判断一节课是否是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标志。如果教师无法“挤”出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就会出现把最重要的训练与反馈环节遗失在课外的问题,这就是新课程实验区出现学生两极分化更严重的原因之一。教师在设计时要采取措施保证学生有当堂训练的时间,选择好当堂训练的内容与形式,并有相应的检查落实措施。

2.编写学案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设计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怎样学”为出发点,设计出关注学生在学什么、怎样学的学案来。当课堂设计教案在教师在脑中初步形成框架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着手把它变成书面的学案。编写书面学案是课堂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应注意坚持做到“三性”,即规范性、创新性、实用性。

学案的规范性。根据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在学案中应体现以下几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