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没有安全感,骑车要带安全帽,开车要系安全带。人们恨不得用金盔铁甲把自己武装起来。而金盔铁甲却不能保护我们的内心不受伤害,如果要让我们的内心不受伤害,就需要铁齿铜牙来武装自己。
舌头虽小,其力无穷
头虽小,但可以毁掉一座城市。”这是句著名的意大利谚语,意思是告诉我们虽然舌头很小,但千万别低估了它的作用。
中国古话里有一句“三寸不烂之舌”说的就很贴切,短短三寸的舌头即使在人类器官中也不算大,就是这“不烂”的舌头,却能爆发出极大的力量。
看到这里,可能许多“行动派”的朋友会露出鄙夷的眼神。他们认为只有实际行动才能给事情带来质的变化,而所谓的口才,幽默,只不过是嚼嚼舌根,没有作用不说,实在难登大雅之堂,要想发挥作用,还得靠实际的行动才行。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对里面“舌战群儒”的故事印象十分深刻。应该没有人会否认这场辩论在历史上的作用吧?以当时的时局,在这场辩论中,辩论的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种辩论方法运用娴熟,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憀反驳,反辱相讥等等,比比皆是。诸葛亮则更以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雄辩的才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辩论的胜利,从而为刘备与东吴的联合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三足鼎立提供了可能。
正是诸葛亮运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改变了整个历史的进程。不知道行动派的朋友在看了这个故事后作何感想,如果你们还是在为自己的立场辩解,说这些都是古代的事了,在现代科技社会口才的作用大大减少的话,那么你们再看看下面的例子吧:
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当时东北军内“杀蒋”的呼声很高,尤其是中下级军官更甚。我党提出的不杀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很多人不理解,有的还扬言要闹事。一天上午,周恩来刚回到寓所,一位慓悍的青年军官闯进来,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生硬地说:“周代表,我受王曲军官训练团全体军人委托,敬请你去王曲赴会。”周恩来微笑地接过请帖看了看,欣然说:“非常感谢你们的邀请,届时我一定前往。”见周副主席接受了邀请,大家十分着急。因为王曲军官训练团尽是些血气方刚的青年,鲁莽得很,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到那里去太危险。有人主张带一队战士保护他,周副主席笑笑说,“不,我一个人去,去说服。”当周副主席单身一人走下汽车时,王曲军官学校从门口到礼堂间的大道旁,挤满了全副武装的军官,一个个横眉立目,怒气冲冲,摆出一副吵架寻事的架势。这气氛较之两千年前的鸿门宴,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周副主席从容自若地穿过两旁站满愤怒的军官的甬道,面带微笑,丝毫不介意。他登上礼堂讲台,礼貌地问候罢,随和地说:“我今天来贵校,是要听听诸位意见的,希望大家不要拘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我们是爱国军人!”
台下有人大声问:“蒋介石丧权辱国,罪大恶极,为什么不杀?”
周副主席没有立即回答,他只是接过话茬,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决口打开了,青年军官们把心中要说的话全倒出来:“不杀他,捉他干什么?”“不杀蒋介石,后患无穷!”“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直到大家几乎把话说尽时,周副主席才大声的说:“要杀,这有什么困难?一句话就行了!”出乎意料的回答,一下子把全场的人都怔住了。周副主席没有继续讲杀不杀的问题,话锋一转,讲开了西安事变以后国内外的政治军事形势。
“诸位,在这种形势下,是杀好呢,还是不杀好呢?”他讲完形势后,很自然地回到了原来的题目。他说:“杀了一个蒋介石,就会出来一个何介石,李介石。这个何介石呀,他一上台,就会公开与日本人勾结在一起,来攻打西安,内战就会继续,中国就会灭亡。如果不杀呢,现在蒋介石在我们手里,我们就可以逼他抗日。前一晌何应钦不是派飞机轰炸西安么?我们逼蒋介石写了个条子,这几天不是安宁了吗?看来蒋介石多少还有点用处,所以还是不杀得好!”周副主席把道理讲得明明白白,广大青年军官心里的疑团,一个个都解开了,但有的人还是不通。那位送信的慓悍青年军官质问道:“你们共产党一向是主张反蒋抗日的,为什么现在变了?”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和蒋介石打了10年仗,势不两立,为什么不趁机报仇,处置了他,是吗?”周副主席温和地反问道。“对,就是这意思。”“好,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周副主席用深沉的语调说:“我们红军有位将军,叫徐海东,他全家36口人呐,除了他,35口全叫蒋介石杀害了。很惨啊!他的这个仇是够深的了吧?可是,这次他还是主张不杀蒋介石。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共产党员,对共产党员来讲,民族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这时全场的军人都感动了,随之爆发了一阵热烈的掌声!那位青年军官分开人群,奔上前来,给周副主席行了一个军礼,说道:“周代表,你们共产党不念旧仇,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兄弟我打心眼里佩服!”
军官们的心里彻底明亮了,由衷地高呼起“赞成中共的主张!”“拥护张、杨的决定!”等口号来。
应该也没有人会否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当时中国的积极影响吧。周总理在处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是妇孺皆知。在上面的故事里,周总理高瞻远瞩,不仅想到了事情妥善解决的方法,还有力的说服了其他人,让整个事件得到了最圆满的结局。
这便是口才的力量,他不仅可以毁灭一座城市,还能拯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有口才,何必怕演讲
摘录几段李敖演讲的精彩片段给大家欣赏下:
“刚才被美女抱了一下,浑身发热,我可以脱外衣吗?你们各位也可以宽衣,因为这屋好像热了一点,不要客气,不要见怪。”“大家说我演讲时的掌声没有连战多,那是因为我讲得太精彩了,你们都来不及鼓掌了。”“我讲演很多次,最怕这种讲堂,因为它是个半圆形的,我要照顾到台下的每一个人,头要从左转到右,从右转到左,觉得自己像个“电风扇”,报告刘老板,讲到目前为止还安全吗?”
“前天晚上我编了一个故事,北京大学一个女孩子进了一个小房间,突然看到一个男的在小房间里嘴巴里面念念有词,来回走动,这个女孩子就问他,你在干嘛,他回答我在背讲演稿,女孩子问你在哪儿讲演,他说我要在北京大学讲演,女孩子说,你紧张吗?他说我不紧张,女孩子说,如果不紧张你到女厕所来干什么?”
通过这些片段,我们可以感受到李敖的演讲幽默叠加精彩夺人,他的演讲总是能紧紧抓住听众的心思,让听众随着他的言语时而大笑,时而沉思。这便是演讲的魅力,不得不让人佩服。
当年他的大陆之行,也算是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他没有让大家失望,在高校的连续几场精彩演讲,让大家在领略到他才情的同时,也对他的学术和思想深深的敬佩。
也许你还是个害怕演讲的人。每次碰到领导或是老师叫你上台讲几句,你便紧张的满脸通红,半天也憋不出一句话,或是说了一大堆,下面的人却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没关系,那么下面就告诉你一些提升自己演讲魅力的技巧:1.幽默让共鸣更强烈演讲者独自站在主席台上,下面的观众则像欣赏文艺作品般等着演讲者的演讲。表面看来,演讲者和观众之间的确有不小的距离,想要消除这种距离,幽默便是最有效的方法了。一个演讲者在自己的话语里加入些幽默的成分,便会让观众在大笑中和自己靠的更近。上面李敖的演讲便是这样,他不仅在开始的时候就说了个笑话,而且在演讲过程中还时不时的幽默一把。观众被他逗得大笑不已。就在这样的笑声中,李敖更容易的向台下的人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让自己的演讲成为一次成功的演出。
演讲中的幽默应该和主题相关。不要只是为了博取观众的笑声而加入不相干的笑话,这样大家的注意力会在笑声落下时离开。如果能切合主题的来点幽默,在笑声中适当的切入主题,这样大家的注意力就会一直在你的把握之中了。
2.用真诚打动听众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唯有炽热的情感,才会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演讲中如若能用真诚打动听众,就能让听众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
一个演讲者如果讲话华而不实,只追求外表漂亮,开出的只能是无果之花。若缺乏真挚而热烈的情感,只是用“人工合成”的感情,虽然能欺骗听众的耳朵,却永远骗取不到听众的心,因为心弦是不会随随便便的让人拨动的。若要使人动心,必先使己动情。著名演讲家李燕杰说:“在演讲和一切艺术活动中,唯真情,才能使人怒、使听众信服。”真情是演讲最好的技巧。
一天,有一位在美国革命战争时阵亡兵士的遗孀——一位年迈的寡妇,蹒跚地走到林肯的律师事务所,泣诉某位政府行政官员在她领取400元抚恤金时,竟苛索她200元的手续费,林肯听罢勃然大怒,决定立刻对那位行政官员提起诉讼。
为了到法庭上能辩论胜利,他在作准备时,特别读了华盛顿的传记和美国革命战争史。到了开庭那天,他先追述当初由于美国人民因受到压迫而激起了爱国志士对民族的热情,乃群起为自由而战。他描述了他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及如何克服天气严寒,走过冰天雪地的广大地区,然后他突然怒责那位行政官员,痛斥他竟敢剥削当年为国捐躯的一位兵士遗孀的半数抚恤金。
他目光怒视着那位被告,全身激动,几乎想剥了那位行政官员的皮。在诉讼辩论即将结束时,他大声疾呼:“时代向前迈进,1776年的英雄已经死去,他们被安顿在另一世界。在座的证人、先生们,那位兵士已经安逝长眠,而现在他那年老、衰危、又跛又盲、贫困无依的遗孀却来到你我的面前,请求为她求取公平,请求同情的帮助与人道的保护,我们这些享受革命先烈争取到的自由的人们是否应该援助她呢?”
林肯说这一番话之时,不仅感动了在场的法官,陪审人员眼中也含了泪,他们一致认为那老妇人所应得的养老金分文也不能少给。诉讼得到了完全的胜利。
在演讲中,唯有真诚的情感,才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才能唤起群众的热诚,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美国有个小说家说得好:“热情是每个艺术家的秘诀,而每位演讲家都应当是一位艺术家。这是一个公开的秘诀。这如同英雄的本领一样,是不能拿假武器去冒充的。”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无以得到别人赞同。
演讲者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时,必须能够平等待人、虚怀若谷,说出的话语才能如滋润万物的甘露,点点滴入听众的心田。而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眼睛向上、把自己打扮成上帝,以教育者姿态自居的人,是无法和听众交心,也无法打动听众的。
3.优雅端庄,为演讲加分
良好的礼仪和风度能够真正的从心里打动听众。演讲若想吸引听众的注意,必须要用恰当而又得体的礼仪,真正打动听众,真正征服听众的心。
演讲者要想真正吸引听众,一定要有良好的气质风度和优雅礼仪。一个人的气质和风度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培养的。
尼克松在其著作《领导者》一书中,有一段对1954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的描写:“飞机机门打开了,过了一会儿,丘吉尔独自出现在舷梯顶部,头上戴着一顶珍珠灰的汉堡帽……他的助手们在他身后手忙脚乱地搀扶他,准备走下舷梯。他迅速地向下面扫视了一眼。当他看到欢迎的人群和许多照相机镜头时,便立即拒绝了任何人的帮助。
他拄着手杖,开始缓慢地走下舷梯,径直朝着照相机镜头和话筒走去,开始发表抵达演讲……演讲结束,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亮了亮他那表示胜利的Ⅴ字型手势,然后大步走向那辆黑色林肯牌敞篷汽车……”
事后尼克松回忆道,他很惊奇这位不久前患了中风、刚刚从横跨大西洋飞了一夜的飞机上下来的79岁的老人竟能如此注重自己的礼仪和形象。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显示,人们接受信息更多地来自视觉形象,所以,演讲者的姿态和动作代表了他的形象,它作为一种非语言沟通的方式,有着积极的意义;它能辅助有声语言更准确、更有效地表情达意;它也能使听众形成一种动态的印象,从而引起注意,减少由于单调而带来的疲倦。
演讲中若想保持优雅的礼仪,一般来说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加注意:
从站立的姿势看,一般提倡丁字步:两腿略微分开,前后略有交叉,身体的重心放在一只腿上,另一只则起平衡作用。这样不会显得呆板,既便于站稳,也便于移动。
手势的运用在演讲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达到语言代替不了的效果。而手势的运用是否恰当,将会直接影响到演讲的效果。手势在演讲中的运用有多种复杂的含义。手向上、向前、向内往往表达希望、成功、肯定等积极意义的内容。手向下、向后、向外,往往表达批判、蔑视、否定等消极意义的内容。所以,手势的运用要注意适当有节。
令人眼花缭乱的手势只能显露出自己的慌乱,别无任何意义。不要以为把手呆板着不动是可笑的,世界上最可笑的是说话时无节制地挥动手臂。另外也有人认为,有说服力的手势是根据演讲中带有情感的声音而定的,如果演讲者一开始就频繁地运用手势,那就会使人厌烦,手势也就丧失了效果。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演讲者的服装衣饰对演讲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俗话说,人要衣裳马要鞍,演讲者的服饰,对树立演讲者的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
服装过于随便,不仅会破坏演讲者在听众心目中的形象,而且听众也会觉得你不礼貌,不尊重他们,演讲的效果自然不会好。
演讲中注意适当的礼仪和细节,适当的举止和良好的礼仪能为你的演讲增辉不少。
4.妙用名言警句
名言和警句是对生活哲理的概括,一方面反映出人对生活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对生活的态度。一个没有生活体验的人是无法恰如其分地使用名言和警句的。
一句触动心弦的话,可能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一条恰到好处的名言警句,会为一场精彩的演讲起锦上添花的作用。
演讲是对一个人的口才全面和综合的考验,巧用名言警句能为演讲增辉不少。在演讲中引用名言是利用了人们崇拜名人的心理,而且,名言一般精粹洗练、寓意深刻,蕴含丰富的哲理和激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也就是说,在文章的关键处要用一句或几句警句来点明题旨,是最容易打动人的。
但是要切记,使用名言和警句应该从演讲中的人、物、事中自然而然地引出,要运用得当,不能为讲警语而讲警语,故作卖弄,这样就显得做作了。
名言的运用,只有经过自己的思索并化为有血有肉的东西,才能显出勃勃生气,才可以给演讲增辉,引用不贴切容易给人留下哗众取宠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