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因受到批评而不开心的时侯,西方心理学说很多人都有抗拒批评的心理,既然我们自己都不喜欢严厉、直白的批评,那么在别人做错事的时候,我们又该怎样去指出别人的不对呢?
尖酸讨人嫌,刻薄招人厌
酸刻薄并不是幽默。没有人喜欢尖酸刻薄的人,这类人仗着自己的一点儿小聪明,在语言上下点功夫,便对别人的短处横加批评。比出口成脏更可恨的是,他们往往得益于自己的作品,略施小计后还总是得意不已。
擅长幽默的人往往容易犯尖酸刻薄的毛病,尤其在批评别人的时候,这类人有智慧,有口才,所以说话不注意的时候往往会很刻薄。我们在运用幽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不然,便会与这类人为伍,为人所诟病。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要避免自己的话过于刻薄,在某报社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这天编辑收到一封稿件,写的是一首现代诗。编辑看着眼熟,仔细一想,原来是抄袭大诗人海子的,便没有启用。不想这位作者几天后来询问此事,编辑只好问道:“这是你自己原创的么?”
“是啊。”作者不假思索的回答道,“百分百是我自己的作品。”编辑突然脱下帽子,尊敬的说道:“原来你就是大名鼎鼎的现代诗人海子啊,你不是已经不在人世了么。”那位作者听到这里,窘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十九世纪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罗西尼向来提倡原创,他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有一天,一位年轻的作曲家来拜访他,带来了他自己的许多习作,坐到钢琴边,弹奏给罗西尼听。一来想听听大作曲家的意见,二来还可以炫耀自己的才华,希望得到罗西尼的赞赏。罗西尼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地脱帽鞠躬。
年轻人觉得很奇怪,不明白罗西尼为什么要这么做,便问他:“是不是屋里太热了?”罗西尼回答说:“不是屋里太热,也许你还不知道,我有一个习惯,遇到熟人,我就脱帽鞠躬。在你刚刚弹奏的曲子里,我遇到了那么多的熟人,不得不总是脱帽致敬了!”
这位朋友听出了罗西尼话里的意思,感到十分惭愧,立刻停止了弹奏。抄袭是很不诚实的行为。在第一个故事里,这位作者不但没有认识到,反而理直气壮的来报社询问自己稿子的事,这样的行为的确很可耻,当然也许是作者的无知,但是如果编辑冷言热语的去嘲讽他,不仅会伤害他的自尊,也许还会打消他写作的积极性。以这样一种幽默的方式,恰到好处的点出了对方的缺点,可以让他及时的改正。
第二个故事里的罗西尼也没有直白的指出对方的错误,更没有对这种行为进行尖酸刻薄的嘲讽,因为这样会伤害一颗喜欢音乐的心,不如以这样的方式去警醒对方,使他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看了上面的两个故事,回到我们自己身上,面对尖酸刻薄,我们又应当怎么处理呢?其实只要注意两点,我们便不至于被尖酸刻薄所击倒。
首先我们自己应该尽量避免给人留下尖酸刻薄的印象。既然前面说了那么多尖酸刻薄的坏处,那么我们自然不能成为这样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想想对方听到自己的话会是怎样的心情。切忌不能对对方进行人身攻击,也不可过多的嘲笑对方的缺点,因为这些都是尖酸刻薄的主要特点。
另外一点,在遇到尖酸刻薄的人时,要看我们怎么去面对了。在生活中,总是会有些同事说话不好听,或是某同学喜欢挖苦人,这样的时候只顾着忍是不行的,这样只会挑起对方更大的兴趣,如果直接以拳头回击,又会损坏自己的风度。其实尖酸刻薄的人大多在乎自己的面子,他们嘲笑别人无非就是想提高自己的地位,知道了这一点再去反击他们,便十分的容易了。比如有位同事总是嘲笑你的头发,说它乱糟糟的像鸡窝的时候,你可以同样微笑着对他说道:“你不知道我就是因为头发不好看才来这家公司的么?但是不知道你的发型这么好怎么也在这里?你应该去给洗发水拍广告的,在这里真是可惜了。”这样的回击铿锵有力,但又不失风度,保证让对方再也不敢嘲笑你了。
机智圆场技巧多
一次老同学聚会上,大家见面之后分外亲热,聊得十分高兴,这时,一位男士跟一位女士开玩笑说:“你当初可是主动追求我的,现在还想我吗?”按理说,在老友重逢迎的气氛中,这些话无伤大雅,但这位女士由于某种原因心情不好,竟然脸色一变,气呼呼地说:“你神经病!谁会追求你这种心理龌龊的人。”
她的声音很大,在场的人都惊讶地看着她,觉得很尴尬,场面一下子冷下来。这时,另一位女士站了起来,笑着说:“我们小妹的脾气还没变啊,她喜欢谁,就说谁是神经病,说得越厉害越让人受不了,就表明她越喜欢。小妹我说得对吧?”这番话,让大家都想起了大学时的美好生活,不由得七嘴八舌互相开起玩笑,一场风波平息了。
在交际中经常会遇到上面那种尴尬的场面,这时,就需要有人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双方的心理,借助恰到好处的话语及时出面打圆场,化解尴尬,维护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
要想成功地打圆场,可以针对实际情况,灵活对待,或用幽默的话语转移话题,制造轻松气氛;也可以故意歪曲对方话里的意思,而做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解释;还可以肯定双方看法的合理性,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
1.转移话题,制造轻松气氛
在交际场合中,如果某个较为严肃、敏感的问题弄得交谈双方都很尴尬,甚至阻碍交谈正常顺利进行时,我们可以暂时让它回避一下,通过转移话题,用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来活跃气氛,转移双方的注意力,从而缓和尴尬的局面。如朋友之间为了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僵持不下时,可以适时说一句“要把这个问题争得明白,比国家足球队赢球还难”;或者说一个笑话,让双方的情绪平缓下来,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尴尬消失殆尽,使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2.找个借口,给对方台阶下
有些人之所以在交际活动中陷入窘境,常常是因为他们在特定的场合做了不合时宜或不合情理的事,使大家或个人陷入尴尬的境地,在这种情形下,最行之有效的打圆场的方法,莫过于换一个角度或找一个借口,以合情合理的解释来证明对方有悖常理的举动在此情此景中是正当的、无可厚非的和合理的,这样一来,对方的尴尬就解除了。
有一次,著名演员新凤霞和丈夫举办敬老晚宴,请了文艺界许多著名的前辈。时年90多岁的著名画家齐白石在看护的陪同下也前来参加,老人坐下后,就拉着新凤霞的手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看。看护带着责备的口气对齐老说:“你总盯着别人看什么呀?”白石老人不高兴了,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说完,老人家气得脸都红了,弄得大家都很尴尬。
这时新凤霞笑着对白石老人说:“您看吧,我是演员,不怕人看。”在场的人都笑了,场面气氛也缓和下来了。在这里,新凤霞恰当地运用了打圆场的技巧,强调事件发生的合理性,以“自己是演员”为理由,证明白石老人看自己是正当而合理的,这样就顺利的摆脱困境,也给对方找到了行为的理由,交往活动也就能正常的进行。
3.善意曲解,化干戈为玉帛
在交际活动中,交际的双方或第三者由于彼此言语之间造成误会,常常会说出一些让别人感到惊讶的话语,做出一些怪异的行为举止,从而导致尴尬和难堪场面的出现。为了缓解这种局面,我们可以采用故意“误会”的办法,装作不明白或故意不理睬他们言语行为的真实含义,而从善意的角度来做出有利于化解尴尬局面的解释,即对该事件加以善意的曲解,将局面朝有利缓解的方向引导转化。
正如本文开头同学聚会的例子,批评哪一方面都是不合适的,只能加剧矛盾的激化,破坏聚会的气氛,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善意的角度,对双方的语言作出“歪曲”的解释,故意把女士的话理解为是一种“喜欢”,引导大家一起回忆过去的好时光,在这样的气氛中,大家会很快忘记尴尬和不快,本来要形成的尴尬场面也就烟消云散了。
善意的曲解并不是单纯的和稀泥、掏浆糊,而是弥补别人一时的疏忽,消解别人心中的误解和不快,保证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因而是一种很有效也很有必要的交际手段。
4.审时度势,让各方都满意
有时在某种场合中,当交际双方因彼此不满意对方的看法而争执不休时,很难说谁对谁错,作为调解者应该理解争执双方此时的心理和情绪,不要厚此薄彼,以免加深双方的差异,并对双方的优势和价值都予以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来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心理,在这个基础上,再拿出双方都能接受的建设性意见,这样就容易为双方所接受。
有时候当人们因固执己见而争执不休时,造成僵局难以缓和的原因往往已不是双方的看法本身,而是彼此的争胜情绪和较劲心理在作怪。实际上,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本身常常不是固定不变的常数,随着环境的变化和角度的转移,不同乃至对立的看法可能都是合理和正确的,因此,我们在打圆场时要抓住这一点,帮助争论双方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争执点,灵活地分析问题,使他们认识到彼此看法的相对性和包容性,从而让双方停止无谓的争论。
一次,学校举行文娱活动,教师和员工分成两个组,自行编排和表演节目,然后进行评分。表演刚结束,坐在下面的人就分成两派,吵得不可开交。眼看活动要陷入僵局,主持人灵机一动,对大家说:“到底哪个组能得第一,我看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教师组富有创意,激情四溢,应该获得创作奖;员工组富有朝气,精神饱满,应该获得表演奖。”随后宣布两个组都获得了第一名。
这位主持人清楚文娱活动本身的目的并不在于真正分出高下,重要的是激发教职员工参与文娱活动的激情。基于这一点考虑,在评比出现矛盾的局面时,他并没有和人们一起争论孰优孰劣,而是强调了两个小组的不同特点和优势,对两个组的努力给予肯定,结果就很容易被大家所接受了。
好话好说方见真心
话不仅要我们说,还要对方听。想一想,如果我们一番好心,却由于没有注意所说的话,弄的对方心存不满,那我们岂不是比窦娥还冤。我们自认为好心,就噼里啪啦的什么都说出去,以为对方总是能了解自己的一番好心,对方固然知道你是好心,可是你这样口无遮拦,不计后果,就怕好心也要把别人气走啊。
有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是有个人的朋友生了小孩,他便跑去庆祝。看见小孩后他又亲又抱的,喜欢的不行,朋友见状,当然十分开心。这个人说道:“这小孩真是可爱,这么招人喜欢,你们可要好好带着啊,别夭折了。”听到前面两句,主人喜笑颜开。没想到这人突然来了这么一句,顿时脸上乌云密布。这个人见状,知道是自己说错话了,便马上解释道:“我不是那个意思,这孩子这么可爱,死了当然可惜啊。”主人几乎晕了过去。
这个故事也许有些夸张,但是很好的反应了一些人的缺点。这些人的心可谓是百分之一百的好,但就是在说的时候出了岔子。比如谁要是买了汽车,他们肯定会跑去赞扬一番,但最后也许会来一句:“开车要仔细啊,千万别出车祸了。”让人哭笑不得,其实他们是真的在为你担心,但就是这话听着慎得慌。
这些都是反面例子,说了这么多,让我们来看一个正面的例子吧。简雍进言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了,这个故事也很好的说明了好话还要好说。《三国志?蜀书?简雍》中的记载是这样的:
时天旱禁酒,酿者有刑。吏於人家索得酿具,论者欲令与作酒者同罚。
雍与先主游观,见一男女行道,谓先主曰:“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对曰:“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先主大笑,而原欲酿者。雍之滑稽,皆此类也。
大概意思是说天干成灾,皇帝便下令禁酒。连家里搜出酿酒器具的也要一并受罚。这种制度激起了极大民怨,可百姓敢怒不敢言。简雍看到这种情况,心想着要劝劝皇上。有一次他和皇上外出,看见一男一女往丛林里走去,简雍大声说道,把他们两个抓起来。皇帝不解,问为什么?简雍一本正经的回答道:“他们身上有淫乱的工具,当然要抓起来啊。”皇帝听完大笑起来,也明白了简雍的一番苦心。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皇上提建议是个很危险的差事。一旦说的不妥,龙颜大怒,性命都难保,需要很好的运用自己的智慧,即使是处于忧国忧民,也要方式得当。简雍就做的很好,没有直言皇上的不对,而只是以这样荒诞滑稽的方式去提醒皇上,效果非常的好。
我们在给上司或是长辈提意见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的措辞。尤其是给上司提意见,虽然与古时候给皇上意见的风险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处理不当,得罪了领导,对自己以后的职场发展也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在给领导提意见的时候,即使你确定自己的意见可以给公司带来极大的好处,最好也能有一个更好的方式,让领导可以舒舒服服的接受你的意见,不至于因为你的太直接而下不了台,这样的员工才是领导最喜欢的。
动动脑,把批评说得对方也爱听
个人都有因受到批评而不开心的时侯,西方心理学说很多人都有抗拒批评的心理,既然我们自己都不喜欢严厉、直白的批评,那么在别人做错事的时候,我们又该怎样去指出别人的不对呢?
良药苦口,我们可以加点糖,就像苦咖啡加了糖一样。那么逆耳的忠言呢?我们该加点什么才能让它听起来更顺耳呢?答案便是幽默。
很多时候,当我们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可以换过来想一想,倘若自己处在对方的位置,是不是也不愿听到这样的言语,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在自己的话里面渗透点儿幽默,这样略带甜味的咖啡是每个人都愿意接受的。
在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叫郭祥正的诗人十分仰慕苏轼。有一次路过杭州,他特意把自己写的一卷诗送给苏东坡鉴赏,还没有等东坡看诗,他便自我陶醉般地吟咏起来,摇头晃脑,感情四溢,完全沉醉在自己的诗中。吟完诗,他便征询东坡的意见:“依你看来,此诗能打几分?”
东坡不假思索地说道:“十分。”郭祥正十分高兴,心想自己的诗得到了大诗人的肯定,又问怎么能有十分。东坡微笑着答道:“这十分,七分来自读,三分来自诗,不是十分又是几分?”
郭祥正的诗写的怎样,我们不好去评价,他请别人鉴赏时却自己陶醉起来,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在苏轼的眼中可能这诗的确不怎样,可是他自己的感觉这么好,我想苏轼也不想泼他冷水,于是以这样一种幽默的方式点明自己的意思,也让郭祥正能继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