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全本绘图山海经·大荒四经
16322700000013

第13章 大荒北经(1)

东北方有一座帝颛顼的陵墓,埋藏着极为丰富的殉葬品,既有多种多样的动物雕塑,又有各式各样的精美玉器。北方有一座成都载天山,夸父逐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莫非他是闲情难忍、精力过剩?其实不然。事情是这样的:大约在

年前,地球捕获

了一颗临时小卫星,它的轨道逐渐下降与地球大气层发生剧烈的摩擦,发出强烈的光芒,变成一个『妖日』;夸父为了驱赶妖日而壮烈牺牲。

附禺山卫于山帝俊竹林封渊沈渊

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爰有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大物、小物。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璇瑰、瑶碧,皆出卫于山。丘方圆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

附禺山又名务隅山、鲋鱼山、鲋禺山,此处附禺山位于黄河下游的北方向,史传颛顼陵墓则在今日黄河下游的河南省濮阳境内,该地的先夏墓曾出土大型蚌壳摆塑龙虎图案。《海外北经》记有帝颛顼与九嫔所葬的隅山及其平丘,方位在东北。《海内东经》则称“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其地望在汉水发源地(秦岭南麓)。于《海内东经》蹿入大段《水经》文字,而记述“汉水”又未依惯例言其向,疑“鲋鱼之山”十九字乃《山海经》文字蹿入《水经》复又蹿回入《海经》者。“四蛇卫之”当指镇守陵墓的神兽造型。

郝懿行指出卫于山当作卫丘山或卫丘,此言甚是。此处卫丘实即《海外北经》的平丘,系祭祀帝颛顼与九嫔的祭台及其配套设施。附禺山“爰有”诸物,均为帝颛顼与九嫔陵墓的随葬品。其中皇鸟或作凤鸟,大物、小物泛指各种随葬品。“皆出卫于山(卫丘)”的青鸟、琅鸟等物,均为祭祀帝颛顼的供品,或者是祭祀场所的雕塑、壁画,也可能是象征性的明器,类似日为死者烧的纸人、纸马、纸轿车。从上述随葬品和祭品来看,帝颛顼与嫔的陵墓具有相当规模,应当留下遗迹。

在先夏时期的三皇五帝,以及尧、舜、禹、丹朱诸帝中,相传帝喾有妃,而所谓的四妃实际上有可能是指长期与帝喾族通婚的四个部落。因此《山海经》帝颛顼与九嫔葬于附禺山的记载,乃是我国有关帝王嫔妃的最早献之一。这里涉及两个问题,其一,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帝王配偶大军,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有着一段发展演变的过程,颛顼拥有九嫔当是其一个重要的阶段。其二,从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来看,九嫔属于陪葬质,她们可能是帝颛顼的人殉,也可能是死后陆续埋葬到帝颛顼陵墓内的。较而言,九嫔是人殉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此颛顼有可能是我国最早采用人的帝王(九为大数,九嫔可指九个嫔妃,也可指许多个嫔妃)。

经文“丘方圆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可能有误。因为这里述的是帝颛顼族活动的圣地,不应又提及帝俊竹林。此外,帝颛顼葬所的理纬度偏北,不大可能生长有“大可为舟”的竹林。

也就是说,此处经文当作“丘方圆三百里,丘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而“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字当另有所在,疑其原应在《大荒南经》舜之所浴的不廷山“北旁名曰少之渊”文字之后。对比舜与颛顼所浴之场景,颛顼所浴有封渊、沈渊,舜浴则有少和渊、从渊。颛顼所浴之渊与卫丘相邻,舜所浴之渊亦与“有(应为台)四方”相邻。因此,颛顼所浴之地有三桑无枝,那么舜所浴之亦应有帝俊(即舜)竹林才是。

此处经文所述附禺山及其周边的广大地域,是颛顼族的墓葬地和进行浴巫术的场所,其地理方位在东北隅。但是,《大荒西经》记述的颛顼化鱼妇的沐浴巫术活动场所却位于西南隅。由于在古史传说里,颛顼几乎总活动在北方地区,因此《大荒西经》颛顼化作鱼妇的内容,疑应当移在此“颛顼所浴”之后,其意方可连贯起来。

胡不与国

有胡不与之国,烈姓,黍食。

郝懿行注:“烈姓盖炎帝神农之裔,《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烈山氏,(《礼记》)《祭法》称厉山氏;郑康成注云:‘厉山,神农所起。一曰有烈山。’”显然,郝懿行是根据“烈姓,黍食”来解释胡不与国的,但并没有解释其国名的来历。烈山即放火烧山(原野),开辟草莽荒原为耕田,属于农业不发达时期的刀耕火种阶段。

“胡”在我国古代可泛指西方人,因此胡不与国亦可能从西方迁徙而来。根据《人类文明编年纪事经济和生活分册》,约在公元前1501年,地中海桑托林火山(克里特岛以北约130公里)爆发,米诺斯王国毁灭。有人认为《旧约出埃及记》描述的“天空立刻变得一片乌黑”,说的就是此次火山爆发导致的“核冬天”这一自然灾害,通常这种大灾害都会导致当地民族向远方迁徙。此时正逢中国的夏代与商代之交,而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迭往往与气候出现剧烈波动有关。

不咸山肃慎国蜚蛭琴虫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有蜚蛭,四翼。有虫兽首蛇身,名曰琴虫。

李殿福、孙玉良在《渤海国》一书中认为《山海经》所记不咸山:“考证就是今日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这是具体指出肃慎族居住在白山黑之间的最早的记载。”《中国名山事典》亦称吉林长白山:“古名不咸山又称白头山。”长白山海拔2691米,系火山喷发而成,在16至18世纪还曾三次喷发,目前为休眠火山。不咸山之名,咸意为皆、都、普遍,不咸不周意思相近。此外,不亦通丕,意为大,《孟子滕文公下》引《书牙》:“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咸则为《易经》六十四卦一,卦象艮下兑上,即山上有泽,与长白山上有天池的地貌景观相符。

肃慎为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著名部落,帝舜时曾贡弓矢,其后裔又称挹娄、勿吉、靺鞨、栗末。《海外西经》记有肃慎国在白民北,当地有雄常树。郭璞注:“今肃慎国去辽东三千余里,穴居,无衣,衣猪皮,冬以膏涂体,厚数分,用却风寒。其人皆工射,弓长四尺,劲强。”唐朝册封其族建渤海国,地域囊括今日本海,后被契丹所灭。

蜚蛭或作飞蛭。蜚,小飞虫,蝽类,体椭圆,有恶臭,食稻花。蜚蠊即蟑螂。《五藏山经》东次四经太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蛭,环节动物,体长而扁平,通常为二十七节,前后有吸盘,寄生,常见的有蚂蟥、水蛭、鱼蛭、山蛭。

琴虫,当系能发出声响的蛇类,例如响尾蛇。《五藏山经》中次二经鲜山、中次十一经帝囷山均有鸣蛇。

大人国大青蛇

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厘姓,黍食。有大青蛇,黄头,食麈。

郝懿行注:“《晋语》司空季子说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有僖姓,僖、厘古通用,厘即僖也。《史记孔子世家》云:‘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姓。’索隐云:‘厘音僖。’是也。”《国语鲁语下》记有:“吴伐越,会稽,获骨焉,节专车。”为此,吴国派人向孔子请教,孔子仔细观看后云“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并介绍防风氏的来历:“汪芒氏之君也,守封隅之山者也,为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袁珂注:“汪芒氏汪罔氏,漆姓即厘姓也。则大人者,防风之后,亦黄帝之裔也。”

《述异记》:“今吴越间防风庙,土木作其形,龙首牛耳,连眉一目昔禹会涂山,执玉帛者万国。防风氏后至,禹诛之,其长三丈,其骨头车。今南中民有姓防风氏,即其后也,皆长大。越俗,祭防风神,奏防古乐,截竹长三丈,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云:“防风氏庙,在(武康)县东南封、禺二山之间,祀夏时防风氏之神。”武康即今浙江省德清县武康乡,相传防风氏后裔即穿胸国。不过,此处所述厘姓大人国位于北方,而封禺山又与附禺山音相近,或许防风氏曾从北方迁徙到南方。此处大青蛇为北方的大蛇。经文黄头或作头方,食麈或作食鹿。

榆山鲧攻程州之山

有榆山。有鲧攻程州之山。

郝懿行注:“程州,盖亦国名,如禹攻共工国山之类。”程字意为度量、计量,兼指容量单位和长度单位,十发为程,十程为分,十分为寸,即百分之一寸的长度为一程;亦指法式、规章、效法、呈现、进度、路程;又指竹根虫,或指豹。据此,程州之名可能是指制造度量衡器具的地方。《尚书舜典》称舜“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比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要早千年。鲧攻程州,可能是要争夺控制度量衡的权力,结果兵败被帝舜“殛羽山”。

衡天山先民山槃木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有先民之山。有槃木千里。

衡,原指绑在牛角上以防触人的横木,引申指车上横木、称杆、栏杆平衡,亦指眉毛以上的部位,并指古代天文仪器上用于观测星辰定位的管,《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七政即日月和金木水土五大行星。据此衡天山可能是一处天文观测的场地,而后文所述的先民槃木或许亦与天文观测活动有关。《大荒北经》多记述有颛顼及其后裔迹,而颛顼族有观测天文的传统。

袁珂注:“《大荒西经》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先民国。’非此。此山地望当在东北。”郝懿行认为先民国即《淮南子地训》海外三十六国之天民国。

“槃木千里”当为一种特殊景观,槃指承水盘,亦通般,快乐之意。

《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今本无)云:“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袁珂认为度朔山屈蟠三千里的大桃木即“槃木千里”之属。

叔歜国猎猎

有叔歜国,颛顼之子,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有黑虫如熊状,名曰猎猎。

叔,除指亲属称谓外,亦指收拾。歜,盛怒、气盛。据此,叔歜有心平气和之意。猎猎的形貌像是大黑熊,其名“猎猎”可能取自该兽的叫声。

北齐国

有北齐之国,姜姓,使虎、豹、熊、罴。

郝懿行注:“《说文》云:‘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史记齐公世家》云:‘姓姜氏。’案《大荒西经》有西周之国,姬姓,此有北齐国,姜姓,皆周秦人语也。”

齐国为公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位于今山东省北部,开国之君吕尚,建都营丘(后称临淄,今淄博市东北)。

此处经文所述北齐国,当早于周分封的齐国。北字除指方向外,亦指违、相背,《尚书舜典》:“分北三苗。”孔颖达疏:“善留恶去,使背也。”据此,北齐国的名称,含有不追求整齐划一的意思,亦可理解为拘无束、自由自在。

先槛大逢山禹所积石山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

经文先槛或作光槛。槛字意为关野兽的笼子,引申指囚禁罪犯的牢房,亦指窗栏、井栏和门槛。所谓先槛大逢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如果没有缺文或讹字,可能是指黄河、济水入海之前的某处山,也可能是指渤海海峡的庙岛群岛或朝鲜海峡的对马岛。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王屋山南麓),曾为独流入海的大河(济南市即得名于此),《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发源注海者。”但是在《五藏山经》里并没有济水的名称(中次十一经支离山的济水实为淯水)。

《海外北经》记述的禹所积石山,其方位在黄河中游,与此处“河济所入”之西的积石山地望不一致。

阳山顺山始州国丹山大泽

有阳山者。有顺山者,顺水出焉。有始州之国。有丹山。有大泽方千里,群鸟所解。

顺水流向后文所述的融父山,始州国、阳山、丹山或在其畔。郭璞注“此山纯出丹朱也。《竹书》曰:‘和甲西征,得一丹山。’今所在亦有山,丹出土穴中。”

郭璞注:“《穆天子传》(卷四)曰:‘北至广原之野,飞鸟所解羽,乃于此猎鸟兽,绝群,载羽百车。’《竹书》亦曰:‘穆王北征,行沙千里,积羽千里。’皆谓此泽也。”《北山经》、《海外北经》、《海北经》均记有大泽,方位在今蒙古草原、西伯利亚一带,其中当包括贝加湖,它们是候鸟换羽时栖息的地方。

毛民国

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鞈,修鞈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

郭璞注:“其人面体皆生毛。”其注出自《海外东经》所记毛民国:“为人身生毛。”其实,此处毛民居住在北方,而不是东方,因此,《大荒北经》的毛民既可能是以“体生毛”为特征,也可能是以加工制作皮毛产品为特征,比较之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